拔刺:群龍無首,方為吉(2 / 3)

天子廢立,引起擁曹派的反感。毌丘儉、文欽發動兵變,反對司馬師獨裁,被司馬師指揮諸葛誕、鄧艾等鎮壓。毌丘儉戰死,文欽父子逃亡東吳,兩家人留在曹魏的,全被屠殺。繼王淩之後的淮南第二叛,就此結束。

次年,文欽的兒子文鴦以極其強悍的武力強襲司馬師的大營。司馬師的眼睛上有腫瘤,剛動過手術正在觀察期,受到這次驚嚇,眼睛震出眼眶而死。

司馬昭繼承了兄長的全部政治遺產。諸葛誕再次在淮南叛亂,並向東吳求援,東吳派出文欽援助諸葛誕。司馬昭圍城大半年,城中內訌,諸葛誕殺死文欽。司馬昭趁機指揮攻城,斬諸葛誕,夷三族。淮南三叛,至此全部結束。

天子曹髦血氣方剛,明封司馬昭為晉公,暗中謀劃武裝政變。他乘車率兵要攻擊司馬昭,司馬昭的死黨、賈逵的兒子賈充指揮部下成濟殺死曹髦。司馬昭想知道朝中的意見,便詢問陳群的兒子陳泰:“為今之計怎麼辦?”陳泰回答:“腰斬賈充以謝天下。”司馬昭問:“不能殺比他小的嗎?”陳泰說:“隻能殺比他大的。”司馬昭最後把槍手成濟夷三族,以掩飾自己的罪過,立曹奐為帝。至此,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覺得統一天下的時機已經成熟,派鍾會、鄧艾二人伐蜀。公元263年,蜀漢滅亡。繼承諸葛亮遺誌的蜀漢名將薑維挑撥鍾會殺死鄧艾,又試圖殺死鍾會複國未果,二人皆死於亂兵之中。

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繼承父誌。他在公元265年學習曹丕,讓曹奐禪位於己。

曹魏滅亡,晉朝建立,史稱西晉。

始終與司馬懿父子若即若離的司馬孚,以魏國純臣自命,對此感到痛心疾首。

公元280年,晉朝多路水師消滅苟延江東的東吳,統一天下。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至此終成過往。

司馬懿被追封為晉宣帝,被視為晉朝的實際奠基者。

司馬炎與他的父親和爺爺不同,他成長於深宅大院之中,並沒有很多地接觸過兵戎戰事和民間疾苦,沒有呼吸過半點民間新鮮空氣。所以,西晉的開國與中國曆史上任何統一王朝都不同,剛開國便有亡國的氣象。

西晉是世家大族們的黃金時代。他們爭奇鬥富,以聚斂為能事。西晉開國之後,吸取曹魏亡國的教訓,大肆分封同姓諸侯,使得地方上形成一個個潛在的割據勢力。當時,邊境的胡族大量滲透進中原,也成為一項不安定的因素。

在這樣的局麵下,司馬炎隻不過做了些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之類的工作,而沒有開闊的眼界和大手筆的製度來消解漢末分裂近百年所形成的離心勢力,更沒有一個光明理想充當國家的官方哲學。“得國不正”屬於道德評價,不好苛求;“立國不正”卻是事實,無須避諱。

司馬炎撒手人寰,繼承人是曆史上著名的白癡皇帝司馬衷。他的太太、賈充的女兒賈南風,更是曆史上惡名昭彰的黑桃皇後。兩人聯手,引起了諸侯王互相征伐的亂局,史稱“八王之亂”。

在這樣的衰世和亂局下,一方麵思想界毫無出路,又受文化高壓,便轉向玄學清談。玄學最早是阮籍、嵇康等人避禍和暗諷的途徑,後來竟至為貴族所效仿,成為無聊的談話沙龍。至陽至正的儒學,則暫時衰微,由北方一些傳統的世家保存下來。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不絕如縷。

另一方麵,“八王之亂”後的晉朝元氣大傷,匈奴、鮮卑、氐、羌、羯等胡人部族崛起入侵,史稱“五胡亂華”。事實上,比起晉室的皇帝和貴族們來,這些新興的胡人中反倒頗有幾位識大體的人物。

公元312年,司馬衷的繼任者司馬熾被攻入洛陽的匈奴人俘去,受盡淩辱後被殺。

公元317年,司馬炎的孫子、西晉末代皇帝司馬鄴再度被攻入長安的匈奴人俘虜,再度受盡淩辱後被殺。西晉滅亡。

西晉立國五十二年,真正統一的時間不到十二年,可稱曇花一現。然而,這朵曇花,卻堪稱中國史上最黑暗腐敗、最沒有希望和活力的罪惡之花。

希望在南渡。

司馬懿的一位曾孫司馬睿渡江到建康(今南京),借助王導、王敦和當地世族的力量重建朝廷,史稱東晉。受盡教訓的貴族們,終於開始有所反思,有所變革。北方則由遺留的漢人和新來的胡人通過鐵血的交織進行新的文化整合、製度創生,孕育著曆久彌新的中華文化。

這就是司馬懿身後的故事,西晉的簡史。司馬懿生前似乎沒有走錯任何一步棋,而他的子孫卻滿盤皆輸。

司馬懿生前飛龍在天,死後亢龍有悔。

為什麼?

蓋棺論未定,功過後人評。

曆史上對於司馬懿的評價,基本是負麵的。我無意翻案,這個案也不好翻。

史料已經封閉,史學卻是開放的。我們有資格做的,是通過認真梳理史料,做出負責任的評價。

對於司馬懿,還在他活著的時候起,便有一些人給予負麵評價。譬如高堂隆和陳矯。當然,更多的是朝廷和百官的官樣文章,以伊尹、呂尚、周公來比喻他,拔到無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