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每天稀裏糊塗(3 / 3)

人生不能沒有目標,但有目標還應該有方法去實現它。因為人與人不同,所以,不同的人也應該有各自不同的方法去實現目標。所謂不同的方法就是適合你自己的,並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模仿,但不可以照搬別人的方法。

邁爾頓16歲的時候,暑假期間,他對爸爸說:“爸爸,我不願整個夏天都向您伸手要錢,我要找個工作。”

他父親從震驚中回過神之後對邁爾頓說:“好啊,邁爾頓,我會想辦法給你找個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

“你沒有弄清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要您給我找個工作,我要自己來找。還有,請不要那麼消極,有些人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親帶著好奇問。

“那些會動腦筋的人。”兒子回答說。

邁爾頓在“招聘人”廣告欄上仔細尋找,找到了一個很適合他專長的工作,廣告上說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點鍾到達42街的一個地方。邁爾頓並沒有等到8點鍾,而在7點45分就到了那兒。他看到已經有20個男孩排在那裏,他是隊伍中的第21名。

怎樣才能引起特別注意而競爭成功呢?這是他的問題。他應該怎樣處理這個問題?根據邁爾頓所說,隻有一件事可做——動腦筋思考。因此他進入了那個最令人痛苦也最令人快樂的程序——思考。在真正思考的時候,總是會想出辦法的,邁爾頓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拿出一張紙,在上麵寫了一句話,折得整整齊齊,然後走向秘書小姐,恭敬地對她說:“小姐,請你馬上把這張紙條轉交給你的老板,這非常重要。”

秘書是一個聰明人,如果他是個普通的男孩,她就可能會說:“算了吧,小夥子,你回到隊伍的第21個位子上等吧。”但是他不是普通的男孩,她憑直覺感到,他散發出高級職員的氣質。她收下了紙條。

“好啊!”她說,“讓我來看看這張紙條。”她看了不禁笑了起來。她立刻站起來,走進老板的辦公室,把紙條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也大聲笑了起來,因為紙條上寫著:

“先生,我排在隊伍中第21位,在你沒有看到我之前,請不要做決定。”

就這樣,邁爾頓得到了那份工作。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僅要知道努力,還要講究方法,把動腦和勤奮結合起來,知道怎樣努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堅持”是房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彗星般崛起的主要原因,也是棒球全壘打明星貝比·魯斯列入棒球名人堂的推動力量。有了堅持便可以解決問題,有了堅持便能帶來無窮的機會與快樂,它是一種能把夢幻化為實際的神奇力量,是使無形轉變為有形過程的催化劑。

當你明白了堅持的真義,便會知道這樣的力量、這樣的能力早就蘊藏在自己的身上,它不是少數人的專利品,而屬於所有的人,不分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隻要你敢於拿出主見,你就可以擁有這份力量。

請問你今天是否願意為自己的未來作個決定?並且為這個決定堅持不懈。

讓我們來回想一位極令人敬佩的年輕女士,她的芳名是羅莎·帕克斯,在1955年的某一天,她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搭乘公車,理直氣壯地不按該州法律規定讓位給一位白人。

她這個不服從的舉動造成軒然大波,遭到白人強烈的抨擊,然而卻也成為其他黑人效法的榜樣,結果掀起了隨後的民權運動,使美國人民的良知普遍覺醒,為平等、機會和正義重新界定出不分種族、信仰和性別的法律。

羅莎·帕克斯當時拒絕讓位,可曾想過自己會遭遇什麼樣的後果?她是否有什麼能夠改變現有社會結構的高明計劃?

我們不知道,然而我們相信,她對這個社會抱有更高期望的決定,促使她采取這種大膽的行動。誰能想到這個弱女子的決定,卻給後人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

艾德是一個很“平凡”的人,14歲時因感染小兒麻痹症而致頸部以下癱瘓,得靠輪椅才能行動,然而他卻因此而有“不平凡”的成就。他使用一個呼吸設備,白天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但晚上則要依賴“鐵肺”。得病之後他曾好幾次幾乎喪命,不過他卻從不為自己的不幸而傷心難過,反而自勉能有朝一日幫助相同的患者。

你知道他是怎麼做的嗎?

他決定教育社會大眾,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認為肢體殘疾的人無用,而應顧及他們生活中的不便處。在他過去15年的推動下,社會終於注意到了殘疾人的權利,如今各個公共設施都設有輪椅專行的上下斜道,有殘疾人專用的停車位,幫助殘疾人行動的扶手,這都是艾德的功勞。艾德·羅伯茨是第一個患有頸部以下癱瘓而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高材生,隨後他又任職加州州政府複建部門的主管,也是第一位擔任公職的嚴重殘疾人士。

上述艾德·羅伯茨的事跡是一個極佳的例子,說明了肢體上的不便並不能限製一個人的發展,重要的是他是否決定要改變這樣的不便。他的一切行動隻不過源自於一個單純但有力量的決定,如果換成你,打算為自己的人生作出什麼樣的決定呢?

有很多人或許會說:“好吧,我也願意為將來作個決定,問題是我不知道怎麼做?”隻因為害怕不知道方法便不敢下決定,往往會失去實現美夢的機會,結果一生便過得平淡乏味、無聲無息。實際上,不知道怎麼作決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決心找出一個辦法來,不管那是個什麼樣的辦法。在《激發無限的潛力》一書中,該書的作者介紹了“必定成功公式”,它指出了成功的基本步驟有四:第一,決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麼;第二,拿出行動來;第三,觀察一下哪種行動管用,哪種行動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動方向有偏則加以修正,以能達到目標為準。

當你決定要作出某種“結果”,這就會帶來一連串的行動,你要從中學習,適時地改變做法,直到得到所要的結果。隻要你真有心想做出一番成績,就必然能從行動中找出怎麼去做的方法。

目標的選定,往往需要多次調整才能確定。執著於追求是應該嘉許和稱道的,但明知道不行,卻仍一條道走到黑,明知客觀條件造成的障礙無法逾越,還要硬鑽牛角尖,這就不可取了。

目標的確立,實際上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是隨機轉移的。若發現你原來確定的目標與自己的條件及外在因素不相適合,那就得改弦易轍,另辟蹊徑。

這種動態調整有以下的基本形式:

第一,主攻方向的調節。若原定目標與自己的性格、才能、興趣明顯背道而馳,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就會減小。這就需要適時地對目標做橫向調整,要及時捕捉新的信息,確定新的、更易成功的主攻目標。

揚長避短是確定目標、選擇目標的重要方法。在科學史、藝術史上,大量人才成敗的經曆證明,有的人在某一方麵具有良好的天賦和能力,但不可能有多方麵的強項。有的人在研究、治學上是一把好手,而一到管理、經營的崗位,就一籌莫展,能力平平,甚至很差。

第二,在原定目標基礎上做調節。即主攻方向不變,隻是在層次上做調整。若是原目標定得過高了,隻有很小的實現可能,就必須調低,再繼續積累,增強攻關的後勁;若原目標已實現,則要馬不停蹄地製定新的更高層次的目標;若原目標定得太低,輕易就已躍過,則要權衡自己的能力、水平,將目標向上升級。

第三,在獲得信息反饋之中調節。即在原定目標中受挫而幡然醒悟後,重新把目標定在自己更易成功的領域。

第四,從預測未來中進行調節。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興趣、才能、性格等都經常會發生變化,要善於預測。如才能的發展與年齡大小關係極大,任何才能都有其萌發期、發展期和衰退期,所以,對未來的走向還應該考慮年齡因素。

第五,對具體階段目標視情況進行調節。大的目標要始終不渝地追求,而小的階段目標則可以進行適當的調節。如科研人員在研究方向的選擇上,有時為了能快速出成果,改變思路而取得成功的結果,在科學史上不乏先例。

196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醫學獎的克裏克和沃森,本來都不是分子生理學家。克裏克在物理學界卓有成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致力於軍事武器的研究。而沃森在大學時學的是生物學,對鳥類學、遺傳學興趣正濃。他們從物理學家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這一著作中得到啟示,了解到分子生物學是未被人們開墾的處女地,他們即從原來的專業轉到了核酸的研究。

目標的選擇和確定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定得越高越好。而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變化,以期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最佳途徑實現目標。

學會放棄一些目標,就是知道自己在摸到一把臭牌時,不要再希望這一盤是贏家,懂得撒手,不要再去浪費自己的精力。當然,在牌場上,大多數人在摸到一把臭牌時會對自己說,這一盤輸定了,別管它了,抽口煙歇口氣,下回再來。可在實際生活中,像打牌時有這般明智的人,卻少之又少。

努力也是有條件的,當你陷進泥塘裏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及時爬起來,遠遠地離開那個泥塘。有人說,這個誰不會呀!而事實上,不會的人多了。比如一個不適合自己的公司、一堆被套牢的股票、一場“三角”或“多角”戀愛,或者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幻……

在這樣的境遇裏,你再怎麼掙紮也無濟於事,真正聰明的做法就是調整方向重新再來。

而生活中,不同的人在這樣的泥塘裏是怎樣想的?他們會想,讓人家看見我爬出來一身汙泥多難為情呀;會想,也許這個泥塘是個寶坑呢;還會想,泥塘就泥塘,我認了,隻要我不說,沒人知道!甚至會想,就是泥塘也沒關係,我是一朵荷花,亭亭玉立,可以出汙泥而不染……

有這些想法的人隻能證明他們自己是自欺欺人的傻瓜。

也許有人會說,這有什麼不懂,誰也不是傻子。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人在做著無謂的鬥爭與努力,就像是已經坐上了反方向的公共汽車,還要求司機加快速度一樣。

學會放棄一些目標,就是在上錯了公共汽車時及時下車,另外換一輛車。

隻是,人們這樣的行為,如果一旦不是在公共汽車上出現,自己就不太願意下車了。比方說,如果是一樁婚姻、一個寫了一半的劇本、一個正從事的發明,難!於是就努力向售票員證明是他的錯,是他沒有阻止自己登上汽車;於是就努力說服司機改變行車路線,讓他跟著自己的正確路線前進;於是就下決心毀滅這輛汽車,因為毀滅一個錯誤也是件偉大的事業;於是會堅持坐到底,因為在999次失敗後也許就是最後的成功。

人生道路上,我們常常被光彩的輝煌弄昏了頭,以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的精神堅持死不認輸,從而輸掉了自己!選對方向,及時改變方向應該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識,臭牌教過我們,泥塘教過我們,隻是我們一離開這些老師,就不願從上錯了的車上走下來了。

其實,如果你從一輛坐錯了的車上下來沒有什麼不好,因為,當你再次選擇的時候,如果找到了自己的位子,遠比朝著一個錯誤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