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認為有錢總比沒錢好。但這種想法未免絕對。在工廠裏打工的人也能感到幸福,而億萬富翁卻未必。金錢不錯,但它不會讓你感到幸福,我們不能讓這個沒有思想的東西牽著鼻子走,做它的奴隸。事實上能讓你幸福的隻有你自己。
金錢,作為一種交易媒介,就其本質而言並沒有實際意義。然而,作為物品價值的衡量媒介卻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世人的熙來攘往、勞碌奔波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是不是因為金錢具有這種作用,就可以標定所有物品的價值?不是,正如人們給金錢做過的這個評價:“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既然如此,如何看待金錢也就該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了。
明人陸紹珩在《醉古堂劍掃》中為我們勾畫了人間一幕,頗具諷刺意味:風雪彌漫的長安之夜,在古廟的冷鋪蓋上,靠行乞謀生的叫花子和化緣為生的遊方僧睡得正香,鼾聲如雷。而白胡髭的老貴人,盡管蓋著錦被、圍著暖和的床帷卻合不上眼。陸紹珩感歎:鬆間明月,窗外青山,這些美景都從不拒絕人們去欣賞與享受,而不少人卻自己就拒絕了。這是為什麼呢?
還是先來聽一個故事吧,一個有錢人,每天早上經過一個豆腐坊時,都能聽到屋裏傳出愉快的歌聲。這天,他忍不住走進豆腐坊,看到一對小夫妻正在辛勤勞作。富人惻隱之心大發,說:“你們這樣辛苦,隻能唱歌消煩,我願意幫助你們,讓你們過上真正快樂的生活。”說完,放下了一大筆錢,送給小夫妻。這天夜裏,富人躺在床上想:“這對小夫妻不用再辛辛苦苦做豆腐了,他們的歌聲會更響亮的。”第二天一早,富人又經過豆腐坊,卻沒有聽到小夫妻倆的歌聲。他想,他們可能激動得一夜沒睡好,今天要睡懶覺了。但第二天、第三天,還是沒有歌聲,富人好奇怪。就在這時,那做豆腐的男人出來了,拿著那些錢,一見富人便急忙說道:“老爺,我正要去找你,還你的錢。”富人問:“為什麼?”年輕的豆腐師傅說:“沒有這些錢時,我們每天做豆腐賣,雖然辛苦,但心裏非常踏實。自從拿了這一大筆錢,我和妻子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我們時常在想我們還要做豆腐嗎?不做豆腐,那我們的快樂在哪裏呢?如果還做豆腐,我們就能養活自己,要這麼多錢做什麼呢?放在屋裏怕它丟了;做大買賣,我們又沒有那個能力和興趣。所以還是還給你吧!”富人非常不理解,但還是收回了錢。第二天,當他再次經過豆腐坊時,聽到裏邊又傳出了小夫妻倆愉快的歌聲。
聽完這個故事,也許你對金錢的價值和作用就更清楚了。金錢確實是世上的好東西,但不等於有了金錢就有了一切。如果你沒有健康、快樂、親情等帶給你心理上的溫暖和滿足,即使是錦被貂裘、錦衣玉食又有什麼意義?
擁有更多的財富,是今日許多人的奮鬥目標。財富的多寡,也成為衡量一個人才幹和價值的尺度。當一個人被列入世界財富榜時,會引起多少人的豔羨,但對於個人來說,過多的財富是沒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為了社會在創造財富,並把多餘的財富貢獻給了社會。但丁說:“擁有便是損失。”財富的擁有超過了個人所需的限度,那麼擁有得越多,損失就越多。
培根更指出:“巨大的財富若不分發出去,也就沒有真正的用處。”
“不要追求顯赫的財富,而應追求你可以合法地獲得的財富,清醒地使用財富,愉快地施與財富,心懷滿足地離開財富。”這就是培根的建議,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這些建議。
所羅門,以智慧著稱。他告誡人們,不可急於聚斂財富,“凡是匆忙發財的,必難以清白。”
培根分析說,通過正當的手段和正直的勞動所獲得的財富,是步伐緩慢的。當財富是來自魔鬼的時候(比如說是通過欺詐、壓迫以及其他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是來得迅速的。
現在不少人急於發大財,結果不是被騙就是去搞歪門邪道,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比如製假販假、盜版走私、做毒品生意,甚至殺人越貨。他們完全成了金錢的奴隸,財富對於他們如同絞索,他們越是貪求,絞索就勒得越緊。一個貪官說,每當聽到街上警車鳴笛,就生怕是來抓他的,惶惶不可終日。這樣的人不義之財再多,又有什麼“樂趣”呢?
我們並不是一概排斥財富,我們厭惡和蔑視的是對個人財富的過分貪求,是以不正當手段聚斂財富,我們應努力創造財富。我們所追求的,古羅馬演說家西塞羅說:“並不是貪婪的掠奪品,而是一種行善的工具。”這就是我們對待財富的態度。
被人們譽為“鋼鐵大王”的安德魯·卡內基在他33歲時就使自己建立的鋼鐵公司躍升為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那一年,他在自己的備忘錄中寫道:“人生必須有目標,而賺錢是最壞的目標。沒有一種偶像崇拜比崇拜財富更壞的了。”我們應該明白賺錢是我們的目的,但並不是唯一目的。
如果你用“是否可以賺錢”來做事情,別人以“是否賺到了錢”來衡量你,這樣就俗化了事情原有的境界,使它由純潔地追求一個崇高的目標,降級為“有利可圖就好”。
“理想”的本身應該是件“浪漫”的事,它追求的是一項高遠而美麗的目標。它是一種力量和熱情,使你為它賠上時間與金錢而在所不惜。而由於這理想本身的美麗動人,常會吸引許多誌同道合的人用這種“浪漫”的心情來為這個理想奠基,為它耕耘與開拓。於是,在力量與熱情的支持下,它開花結果,漂亮極了。
不是說工作可以永遠不靠金錢來維持,更不是說人們可以不靠金錢而生存。金錢原本應該是工作的回報,而且應該是工作越好,金錢的回報越多。問題是,當你把注意力由工作轉向金錢之後,分散了對工作的專注,偏離了工作原來的目標,摻入了功利的雜質,為求迅速達到賺錢的目的而急切完成,為求較普及的市場而迎合俗眾,誤以初步的成功所賺來的金錢為終極的成功巔峰,不再追求精進,隻在淺薄的水平上重複一項初步的完成。我們看到,太多有天分的鋼琴學生為了教琴賺錢,而終於未能成為一位更好的鋼琴家;我們看到太多的藝人,在剛起步時的成功之後,就停留在這一階段,在舞台上輝煌一陣之後便迅即消失。急功近利的做事態度,使人直接地奔向金錢而無心顧及理想,更無暇完成理想。
人們應該在直接的財富之外,有眼力見到間接財富;在狹義的財富之外,有胸襟見到廣義的財富。創事業的人與追求理想的人,要能避開“商業念頭”的侵襲,才算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西蒙·波娃在她的回憶錄中說過,不可過分追逐金錢,金錢本身給你帶來不了什麼;追逐金錢,會給人一種為了活著而活著的感覺。為活著而活著是一種原始的生活,為真正文明的現代人所不能容忍。
金錢有時帶給我們的並不都是快樂,有時也可能是煩惱。人生一世,折磨我們的不一定總是貧窮,也可能是各種各樣的貪欲。
沉湎於物的追求,會產生對財富、名譽甚至知識的執著。為了這無止境的人生追求,人會日夜渴望增強自己的力量,變成欲壑難填的怪物。人所擁有的越多,越引以為自豪,越能向他人展示自己存在的優越性。這種思想就越能將人引入思想的迷途,帶來無盡的煩惱。
有一次,英國女王參觀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當她得知任天文台台長的天文學家詹姆·布拉德萊的薪金很低時,表示要提高他的薪金。布拉德萊得悉此事後,懇求女王千萬別這樣做。他說:“如果這個職位一旦可以帶來大量收入,那麼,以後到天文台來工作的人將不會是天文學家了。”這說明不僅布拉德萊對收入看得很淡,其他科學家也是如此。
一個人的觀念會對其一生產生巨大影響力。例如,大部分人都會覺得自己的收入不夠多,他們要求老板加薪,達不到目的的時候,他們就會辭職,然後去找另一份工作,期望能得到更好的機會、更高的報酬,認為一份新的工作或更高的報酬會解決所有的問題。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則僅僅因為他們和他們的家庭需要錢而繼續“忍受”這份工作,但他們所做的隻是等待,等待著能有機會讓他們掙到更多的錢使問題解決。於是大部分人接受了,有些人做兩份工作並且非常努力地工作,但仍隻能得到很少的報酬。
為錢工作,以為錢能買來快樂,這是殘酷的。半夜醒來想著許多的賬單要付是一種可怕的生活方式,以工資的高低來安排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這些都很殘酷。一定要盡力避開這些陷阱,如果可能的話,別讓這些問題在你的身上發生,別讓錢支配你的生活。
隻讓金錢為你真正的快樂和充實服務,改變為“賺錢”而工作的思想,追求更高的理想,才是人生最大的價值呈現。
醉心於財富未必是一件壞事,但貪心於財富就一定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當你成為金錢的奴仆時,你知道你會失去什麼。
老約翰·洛克菲勒在33歲那年賺到了他一生中第一個100萬,到了43歲,他建立了世界上知名的大企業——標準石油公司。但不幸的是,53歲時,他卻成為事業的俘虜。充滿憂慮及壓力的生活早已摧毀了他的健康。他的傳記作者溫格勒說,他在53歲時,看起來就像個手腳僵硬的木乃伊。
洛克菲勒53歲時因患有不知名的消化症,頭發不斷脫落,甚至連睫毛也無法幸免,最後隻剩幾根稀疏的眉毛。溫格勒說:“他的情況極為惡劣,有一陣子他隻得依賴酸奶為生。”醫生們診斷他患了一種神經性脫毛病,後來不得不戴頂帽子。不久以後,他定做了一頂假發,終其一生都沒有再摘下來過。
洛克菲勒在農莊長大,曾經有著強健的體魄、寬闊的肩膀,走起路來更是步步生風。
可是在巔峰歲月,他卻已肩膀下垂,步履蹣跚。一位傳記作者說:“當他照鏡子時,看到的是一位老人。他之所以會如此,因為他缺乏運動休息。由於無休止的工作操勞,嚴重的體力透支,他同時也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他雖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卻隻能靠簡單飲食為生。他每周收入高達幾萬美金,可是他一周能吃得下的食物卻用不了兩塊錢。醫生隻允許他進食酸奶與幾片蘇打餅幹。他的臉上毫無血色,用瘦骨嶙峋、老態龍鍾形容他一點兒也不為過。他隻能用錢買到最好的醫療,使他不至於53歲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