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正確的金錢觀(2 / 3)

憂慮、驚恐、壓力及緊張已經把他逼近墳墓的邊緣,他永不休止、全心全意地追求目標。據親近他的人表示,當他賠了錢時,他就會大病一場,在他運送一批價值4萬美金的穀物取道大湖區水路,保險費用要250美元,他覺得太昂貴就沒有買保險。可是當晚伊利湖有暴風,洛克菲勒擔心貨物受損,第二天一早,他的合夥人跨進他辦公室時,發現洛克菲勒還在來回踱著步。

“快點!去看看我們現在投保是不是還來得及。”合夥人奔到城裏找保險公司,可是回辦公室時,發現洛克菲勒情況更糟。因為剛好收到電報,貨物已安抵,並未受損!可是洛克菲勒更氣了,因為他們剛花了250美元的投保費用。事實上,他把自己搞病了,不得不回家臥床休息。想想看,他的生意一年贏利50萬美元,他卻為了區區250美元把自己折騰得病倒在床上。

擁有百萬財產,卻怕付之東流。可以肯定地說,他的健康是由憂慮毀滅的。他從沒有閑暇去從事任何娛樂,從來沒有上過戲院,從來不玩牌,也從來不參加任何宴會。馬克·漢納對他的評價是:“一個為錢瘋狂的人。”

最後,醫生終於對他宣布,在財富與生命中任選其一,並警告他如繼續工作,隻有死路一條。

在醫生不遺餘力地挽救洛克菲勒的生命時,他們要他遵守3項原則:

第一,避免憂慮,絕不要在任何情況下為任何事煩惱。

第二,放輕鬆,多在戶外從事溫和的運動。

第三,注意飲食,隻吃七分飽。

洛克菲勒不得不謹記這些原則,也許因此撿回一命。他退休了,他學打高爾夫球,從事園藝,與鄰居聊天、玩牌,甚至唱歌。

不過他還做了別的事。溫格勒說:“在失眠的夜晚,洛克菲勒有足夠的時間自省。”他不再想要如何賺錢,他開始為別人著想,思考如何用錢來換取人類的幸福,洛克菲勒開始把他的百萬財富散播出去。他捐錢給教會;建成世界知名的芝加哥大學;他也幫助黑人,他捐助黑人大學;他甚至援助撲滅鉤蟲。後來他更進一步,成立了世界性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一直在對抗世界的疾病與無知。散盡千萬財富,幫助那麼多人,他終於尋回心靈的平靜,真正地得到了滿足。這時有人會說:“如果人們對洛克菲勒的印象還停留在標準石油公司的時代,那就大錯特錯了。”

洛克菲勒開心了,他徹底地改變了自己,已成為毫無憂慮的人。事實上,當他遭受事業重創時,他再也不為此而犧牲睡眠了。

前後判若兩人的洛克菲勒完成了從奴仆到主人的角色的轉變。他雖然曆經心靈的艱難曆程,幾乎將生命付諸流水,但省悟之後的所作所為讓他得到了以前不曾有過的快樂和幸福。他的經曆讓我們警醒的是,隻有做金錢的主人,才能得到你該得到的快樂和幸福。

有人訪問過李嘉誠先生,問他成功之道。李先生謙虛地說,他隻是一個普通人,並算不上是成功。不過,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有一些原則他是一定會遵守的。這些原則,包括了做人要勤懇,不可以懈怠,做人要克勤克儉,不可以浪費。另外在他談及對人之時,認為對自己要節儉,但對他人則一定要慷慨,做任何事,都應該為他人的利益著想,以他人的利益為最重要的依歸。

李嘉誠先生談到他在商場上賺錢的時候,總是提到他做生意的手法是利己利人,“是我的錢,一元我都要。不是我的錢,送到門口我也不會要,”“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作為中國人,我們慶幸有李嘉誠先生這樣的商業巨富為國人爭光,使外國人知道,中國有傑出的生意人,有超乎常人商業頭腦的人,有目光如炬、有先見之明的生意人。同時,李嘉誠先生所賺的錢,全部是在提供產品及服務於顧客之時,使顧客在滿足他們的需求、大家互惠互利之下所賺回來的錢。這些錢不是他旗下的企業通過剝削消費者,或是以任何形式的巧取豪奪而得來。

李先生曾在公開場合說過,他的錢沒有一分一厘是見不得光的。這種瀟灑和坦然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的。這就是“君子愛財”的態度。而這種通過正道取財的途徑乃謙謙朗朗的君子之所為。誰言:“人無橫財不富”?李嘉誠先生的成功不就是最好的反證嗎?

李嘉誠先生數十年來在商場經營,由自行創立第一家塑料工廠開始,然後進軍地產行業,再收購和記黃埔,收購香港電燈集團,收購青洲英泥有限公司,再創辦電訊業務、貨櫃碼頭事業,進軍其他國家的電訊業等,所有的利潤都是通過正當的生意賺取回來的。但他卻登上世界十大巨富之列、華人首富的位置。這給我們一個深深的啟示。

這個啟示就是,如果我們有很強烈的野心,希望出人頭地,希望創一番大業,希望功成名就,財富滾滾而來,從事正業一樣有出人頭地的一日,一樣有致富的一日。千萬不要走歪路,蠅營狗苟,幹一些非法的勾當。否則可能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回頭已是百年新。

從李嘉誠先生的成功史中,我們看到,隻要個人肯努力,再加上成功人物應有的眼光、判斷能力等因素,財富就會穩穩當當地湧來,而靠非正義途徑所得的財富終究難登大雅之堂,也會終生事端。

李先生為人節儉,為公益不遺餘力,為興辦教育事業勞心勞力,他賺到的錢都是從正當生意中所獲取而來。他認為值得賺的錢就應嚐試去賺,以“有道”的方法,甚至舍個人利益,以公利為先去賺錢才賺得踏實,順心。這是一種氣度、一種胸襟、一種令人尊重的情操。雖然沒有巧取,沒有豪奪,隻是公平交易,但就是因為他做生意的手法公正公平,使他贏得了眾人心目中的聲譽,也贏得了誠信,這反而使廣大消費者對李先生旗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有高度的信心,使李先生的業務不愁沒有客戶,使李先生能夠賺得更多的利潤。

“你不能花太多錢在自己身上,但你要在你的朋友身上花錢。對自己要節儉,但不能對其他人吝嗇。”他經常告誡自己的兒子要誠懇待人,處處以他人的利益為上。“一個人應以忠誠為主,應節儉的時候要節儉,應用的時候要用。”

而現在有許多人難耐經濟熱浪的狂推猛追,眼見周圍的人一個個財源滾滾,就恨不得自己也成為一個巨富,投機鑽營、捷徑求財,能想的招兒全都用上,結果害人害己,不僅美夢難圓,還連累親人。即使其中盡管有人僥幸成功,可好景又能延續多久?所以,君子愛財,要靠正道求取,要對得起自己和親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提到求取財富,一些人就失去了平常心。他們在那種急切的欲望的支配下,相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相信“富貴險中求”,沒有三分勝算就敢壓注,精神確實可嘉,但到了最後,這些人往往因此而前途盡毀、血本無歸。成功雖是誘人的,但要想順利地把它獵取到手,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征途中的險惡,實在不是僅憑直覺或其他“武器”就可以鏟除的,他人靠鋌而走險所獲得的成功並不代表你也可以做到,因為他的把握有多少,你並不知道。凡事求穩,鋌而走險的事最好不要做。

1951年,劉永好出生於四川新津縣,小時候家裏非常貧窮,以至於在他20歲之前,竟沒穿過鞋子。對於劉氏兄弟的發跡,以訛傳訛的較多,最離奇的竟是四兄弟齊刷刷扔掉鐵飯碗了。其實,四兄弟是陸續辭掉公職的,而劉永好直到1987年才正式辭職,這正反映了他們膽大而又謹慎的性格。這種性格也使劉氏兄弟在創業初期的幾次轉型中能夠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地獲得成功,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有這樣一個實例,可以證明劉氏兄弟的穩健處事風格:

一天,有一位朋友對劉永好講了一番話:“1990年我叫你去海南你不去,那時候我的錢比你少很多,但現在也跟你差不了多少了。要是你去,會賺得更多。”劉永好被他的現身說法給打動了,立即派人前往海南注冊了一家公司,買下了一所小房子。他甚至還為此專門到海南走了一趟。然而這個朋友覺得這樣做不夠力度,就不斷地給劉永好打報告,說:“假如你投入1000萬,到年末時就會是4000萬。”劉永好感到不解:不管怎麼說,房子總得一磚一瓦蓋起來吧,哪會來得這麼快?他們到底是怎麼做的?朋友不無得意地向他傳授秘訣:首先去買一塊地皮,然後把它賣掉,然後又是跟誰合作,再怎樣怎樣。總之是把100塊錢買來的東西最終賣了1000塊,當然就賺錢了嘛!

劉永好總算明白了:嘿!這不就是“擊鼓傳花”嗎?無論這鼓敲得多響,這花傳得多快,最後總是會停下來的,到時候那花落在誰手上誰就倒黴。他立即作出決定:“這事就到此為止。”公司注銷了,投資的錢也撤了回來。

有進有防,遇險即退,這種不貪圖不義之財的經營之道,讓劉永好避免陷入不久之後即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的那場地產泡沫破滅的黑色災難。“我們選擇了放棄,因為當時我們認為,我們的基礎還很薄弱,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地把飼料做到行業前列,把我們的基礎夯實。”劉永好這樣說。

鄧小平南方談話後,希望集團走出四川,先後在上海、江西、安徽、雲南、內蒙古等20幾個省、市、自治區開展與國有、集體、外資企業的廣泛合作,迅速開拓了全國市場。

1997年,成都的房地產業剛剛完成了第一輪開發的積累,開始對已有的產品進行檢點與反省,預示著房地產開發的下一個高潮即將到來,即將進入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微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