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曆史(1 / 2)

《營造法式》reference_book_ids\":[7196842800812395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25,\"start_container_index\":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19},\"quote_content\":\"《營造法式》reference_book_ids\":[7196842800812395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6,\"start_container_index\":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0},\"quote_content\":\"《營造法式》reference_book_ids\":[7196842800812395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25,\"start_container_index\":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19},\"quote_content\":\"《營造法式》reference_book_ids\":[719684280081239557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曆史

任何生物形式,都是在與自然界抗爭與共生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生存權。在我國境內人類活動伊始,也就是在原始社會初期生產力發展水平極度低下的狀況下,人類對於生存空間的要求,也隻是能夠遮風避雨,抵禦猛獸侵襲。在那時,建築僅僅是物質生活手段。隨著生產力的緩慢提高及氏族文化的逐漸形成與發展,建築開始成為社會思想觀念的一種表現方式和物化形態。這樣的變化,促進建築技術和藝術向更高層次發展。由此開始,曆經六、七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燦爛的中國建築曆史與豐富多彩的建築文化。

在原始社會,建築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在漫長的歲月裏,我們的祖先從艱難地建造穴居和巢居開始,逐步掌握了營建地麵房屋的技術,創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築,滿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動的要求。

(一)木結構建築是我國建築之源

在追溯我國建築之源之前,不妨我們先談談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征。建築特征總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影響支配下形成的。中國是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地質、地貌、氣候、水文條件變化很大,各民族的曆史背景、文化傳統、生活習慣各不相同,因而形成許多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古代社會的發展遲緩和交通閉塞,又使這些特色得以長期保留下來。典型如:南方氣候炎熱而潮濕的山區有架空的竹、木建築—幹闌;北方遊牧民族有便於遷徙的輕木骨架覆以毛氈的氈包式居室;新疆維吾爾族居住的幹旱少雨地區有土牆平頂或土牆拱頂的房屋,清真寺則用彎頂。黃河中上遊利用黃土斷崖挖出橫穴作居室,稱之為窯洞;東北與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壘成牆體的“井幹”式建築。

以上這些建築均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形象特質,但是它們隻是一定曆史時期一定地域條件、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建築形態,不具有普遍性,沒有代表中國古代建築的主流。而建築既然有其多樣性,同時也必有某種主流類型的存在。全國大部分地區使用木構架承重建築,這種建築廣泛分布於各民族地區,是中國使用麵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建築類型,具有普遍意義。它的產生、發展、變化貫穿整個古代建築的發展過程,也是我國古代建築成就的主要代表,因此可以說木構架建築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主流。而浙江餘姚河姆渡的幹闌木構又可譽為是華夏建築文化之源。它距今約六、七千年,是我國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術構築木結構房屋的一個實例。已發掘部分是長約23m、進深約8m的木構架建築遺址,推測是一座長條形的、體量相當大的幹闌式建築。木構件遺物有柱、梁、枋、板等,許多構件上都帶有榫卯,有的構件還有多處榫卯。可以說,河姆渡的幹闌木構已初具木構架建築的雛形,體現了木構建築之初的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代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