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加以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為學識淵博的學官嗎?隻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曆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呂蒙於是開始學習。到魯肅經過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討論事情,(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與讀書人分別三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長兄怎麼認清這件事這麼晚啊!”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就告別了。

繪者:徐蒙偉

這篇文言文的主人公是孫權和呂蒙,所以我在中心圖部分畫了兩位的圖像,萌萌的畫風使整幅導圖充滿了趣味。

我從文章的內容出發,對每個部分的內容用一個動詞加以總結,呈現了孫權勸學這一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孫權第一次勸學的起因是“卿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孫權再勸,因此在勸字上方寫了平方的符號,寓意一勸再勸。在之後的分支用三個符號清楚地呈現孫權勸學的三個層次,從反麵和正麵敘說了自己勸學的目的,最後針對呂蒙的推辭,將呂蒙的情況與自己進行比較,讓呂蒙不得不學。

文章將呂蒙向學的結果在呂蒙與魯肅的議論過程中體現。“吳下阿蒙”“刮目相看”是出自本文的成語,所以將其用文本框加以重點提示。

最後魯肅與呂蒙告別,這一過程能體現出魯肅對於呂蒙的尊重,所以用了“尊”這一個字。

[作者]紀昀[朝代]清

“河中”是地點,“石獸”是對象,“河中石獸”的意思是沉入河中的石獸。題目是文章敘事的線索,本文就是圍繞石獸落入河中以後,人們相繼打撈石獸的情景展開的描述。

滄州南一寺臨河幹,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裏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滄州南部的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門倒塌在河中,(門前)兩隻石獸一起沉入了河中。過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錢款重修寺廟,並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後沒能找到。(寺僧)認為它們順流而下了,(於是)劃著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向下遊)找了十多裏,沒找到(它們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裏設館教書,聽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鬆又輕,(石獸)埋在沙裏,越沉越深罷了。順流而下尋找它們,難道不荒唐嗎?”大家很信服,認為這是正確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了這話,也笑著說:“凡是沉在河中的石頭,應當從上遊尋找它們。因為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鬆又輕,水不能衝走石頭,(但)水流的反衝力,一定會將石頭底下迎著水流的地方衝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衝越深,延伸到石頭(底麵)一半時,石頭一定會栽倒在坑穴裏。照這樣再次衝刷,石頭又會再次(向前)翻轉。不停地翻轉,於是(石頭)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遊尋找石頭,固然荒唐;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人們)依照他的說法(去做),果然在(上遊)幾裏開外找到了(石獸)。那麼天下的事,隻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麼能(隻)根據某一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呢?

繪者:許家瑜

這幅圖以文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寺僧、講學家和老河兵對落入水中的石獸位置的看法為中心圖。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但都是有關石獸的,因而隻畫了一隻沉入水中的石獸,添加了魚兒和水草讓畫麵顯得活潑可愛,增添了趣味性。

第一部分“石獸落水”。“石獸”二字圖像化,用濺起的水花來強化記憶。用“滄州”、定位圖標加上箭頭及河邊一座寺廟表示“滄州南一寺臨河幹”。廟門掉到水裏表示“山門圮於河”,這幅圖直觀地表達了“圮”的意思是“毀壞”。兩隻石獸沉於水底,直觀表達了“二石獸並沉焉”。

第二部分“寺僧打撈”。“閱十餘歲”用一個飛翔的時鍾加上對話框“十年”表示。用募捐箱表示“募金”,用“寺廟”“修繕工具”表示重修。僧人在廟外的河水裏打撈石獸,用虛線繪製石獸表示“不可得”,一個和尚想石獸順著水流漂走表示“以為順流下矣”。太陽照著河流中的兩艘船表示“棹數小舟”,一隻手拖著一個鐵耙表示“曳鐵鈀”理解“曳”的意思。最後小船在10裏的界碑處停下,表示“尋十裏無跡”。用對話框加“無跡”強調此次打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