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講學家分析”。此處正好連接中心圖中的講學家,直接寫了“分析”二字。“一講學家設帳寺中”,用寺廟中一個人給很多人講課來直觀表達。“聞之笑曰”畫一隻耳朵,一張嘴表達。“爾輩不能究物理”,此“物理”非彼“物理”,此處是“事物的道理、規律”,現在的“物理”是一門學科。因此在《物理》書上打叉來表達,避免記憶錯誤。“是非木杮”的意思是這不是木片,用“石獸”不等於“木片”的圖就能避免記憶和理解錯誤。“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一目了然,不做解釋。“石性堅重”,把一塊石頭放在秤上,顯示數字為一噸,表示“重”;用錘子敲擊沒反應表示“堅”。用瓶子倒出的沙子像水流出一樣表示“沙性鬆浮”。“湮於沙上”用一隻虛線畫的石獸表示“湮”即“埋沒”,埋在沙下的石獸加向下的箭頭表示“漸深漸沉”。“沿河求之”,用之前的圖表示,大頭娃娃頭朝下,身子朝上表示“顛”的意思是“顛倒、錯亂”。用僧人點讚、記錄、點頭表示“眾服為確論”,即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第四部分“老河兵笑曰”。認為應當求之於“上流”,水流的箭頭指向石獸折到坑洞可以直觀表達“水不能衝石,反擊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這一過程也可以用極簡單的圖表達出來。一組虛線的石獸的翻轉過程把“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表現得淋漓盡致。用環形的箭頭圍繞石獸旋轉表達“轉轉不已”直至到了“上遊”。“求之下流,固顛”,對於“顛”的圖和“求之地中,不更顛乎”的區別是多了幾個箭頭,對“顛”起強調作用,講學家也不能“究物理”,忽視了水流的運動規律。這裏用箭頭連接,使得關係表達更加明白清楚。僧人在上遊找到石獸的圖也就表明了“果得於數裏外”。
第五部分“明理”,由此得出道理。用地球表示“天下”,在標1的圓圈下麵打鉤,在標2的圓圈下麵打叉表示“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寫有“據理臆斷”的指示牌上打叉說明不能據理臆斷,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作者]周敦頤[朝代]北宋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愛蓮說”就是論說喜歡蓮花的道理,點名了寫作的內容。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歡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歡牡丹。我則唯獨喜愛蓮——蓮從淤泥裏生長出來,卻不受泥地沾染;它經過清水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內部貫通,外部筆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傳得越遠,就越清芬;它筆直潔淨地立在水中,(隻)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愛,那當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繪者:陳虹宇
這幅導圖的中心圖部分畫了蓮花,並畫了一條魚遊戲其中,這樣既緊扣了主題,也使中心圖充滿了動感。整幅思維導圖分為四個部分:人、蓮、歎、主旨。
第一部分:人。主要是不同朝代不同的人喜歡的花,所以是並列關係。
第二部分:蓮。這個部分寫了蓮生長的環境、品質以及在花中的地位。“中通外直”“香遠益清”“亭亭淨植”是並列關係。但“中通外直”和“不蔓不枝”是遞進關係,這句話的意思是:(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長枝。
第三部分:歎。作者對菊、牡丹和蓮的感歎,所以這三者是並列關係。
第四部分:主旨。這個部分分為兩方麵:一個是這篇文章本身寫出的蓮的品格——高潔獨立;另一個是作者自身的品格——潔身自好,不追逐名利。
該幅導圖中的小插圖比較多,其中“蓮”所在的那部分的“螃蟹”和“肉丸”運用了圖像轉換的方式,是不可“褻玩”的意思。“歎”部分的時間軸指的是陶潛(陶淵明)之後。本圖的邏輯框架基本按照原文展開,背誦記憶較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