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藝術漫談》是李淩的力作之一,在這本著作中,他旁征博引,結合具體人物分析,對歌唱藝術作了深刻、全麵的評述,雖為“漫談”,卻非常係統,三大部分看似鬆散,實則聯係緊密,緊扣主題。邏輯結構嚴謹,是該書的一大特點。
李淩是一個勤奮的人,筆耕不輟,他有一個作隨筆的習慣,每一次聽完音樂會他都要把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訴諸於文字,日積月累,終成大果。該書實際工也是作者十幾年積累的結晶。該書並不是在一段固定的時間內寫就的,第一部分是在1959年到1961年寫成的,第二部分是在1962年以前寫成的,並在70年代多次修改,第三部分則是1978年寫成的。由於能及時把自己的感想寫成文字,所以作品妙語連珠,靈光時現,給人的啟迪特別大。
如果一個演員的立場態度不改變,舊的藝術審美觀,不經過改造,不投身到火熱的鬥爭中去,鍛煉自己,對新的事物,新的風格有進一步的認識,就很難跳出舊的思想情感的窠臼,他就永遠禁錮在小窗之內,眼光狹小,情感萎縮,削梨子不小心割破了指頭,就大驚小怪,風吹草動,就撩起百感交集,也就很難對窗外的陽光空氣有深厚的熱愛。
任何藝術都不是走到了盡頭,它在不斷地變化、發展,好的保留,新的有益的不斷增加。
任何凝固了的東西,都是衰老的表現。
要精益求精,做到唱西象西,唱中象中。
一個演唱家的氣質、神采,不是靠塗飾能做到的。一個演唱家能夠行音激昂慷慨,勁筆縱橫,氣勢迫人,自然很好。或者專事表演一些諷刺性很強,風趣橫生的歌篇也有效果。但有些歌唱家,利用他那真摯、純樸、優美、情深的歌音,表現一些真摯感人的歌篇,也是值得珍貴的。他們每每藏鋒不露,含蓄而不隱晦,描情述理仍很詳切,像這樣純摯的歌音,每每是一往情深,音節美妙,搖曳多姿。藝術上的真摯、純樸、充滿詩意,常常是具有極深的藝術魅力的。
天生萬物,各有妍姿,為什麼一定要玫瑰發放出和蘭花一樣的香味呢?其實“蘭”花本身,也是多種多樣的,白玉蘭(廣東)濃香馥沃,蕙蘭則淡香素雅;北國的玉蘭,高樹碩朵,潔白微香,而南寧的米蘭,也高達丈餘,細點黃花,當其盛開之時,微風徐來,周圍幾裏都充溢清香,令人心曠神怡;雞爪蘭淺香斷續,麥蘭則幽香隱約。
所謂“科學”,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從聲樂藝術觀點來看,就是發聲正確、共鳴嘹亮,用氣、力度掌握自如,音色變化豐富,咬字清楚,行腔自由,風格濃厚……這些方麵應用得合理精密周到等。從發聲角度來說,就是發音清晰、準確,聲音嘹亮、達遠(包括共鳴位置的適當的變換等),高、中、低聲區通暢一致,合乎生理上的自然要求,耐久、健康能解決實際問題(包括民族語言、民族風格等)。
有主流,也有小溪,合億的點滴水珠,才成大海,要提倡剛健、雄豪、獷野、潑辣的風梧,也要容許含蓄、柔美的派別發展,讓能狂歌的高歌,善於低吟的低吟、才能使歌壇繁榮茂盛。
作者:國家教育委員會藝術教育委員會
成書時間:1996年
特色之處:規模宏大、品種齊全、藝術完美
加強學校文化藝術建設,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環境,是精神文明建設中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青少年進行美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藝術教育活動。對於青少年來說,音樂尤其受到他們的喜愛,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然而,音樂有雅俗、良莠之分,其社會效果也是大不一樣的。欣賞優秀的音樂,可以培養青少年的音樂審美能力,提高其音樂文化藝術修養,陶冶情操,從中得到真正美的享受。可是,在廣大青少年中,了解和熟悉我國及世界各國優秀音樂文化者甚少;而對近年來社會上流傳頗廣的通俗音樂卻興趣很濃,缺乏鑒別能力。青少年音樂文化知識的這種傾斜,反映了他們的音樂欣賞品位,有礙於培養其高雅、健康的音樂文化情趣。
基於以上考慮,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編輯、錄製了這套《全國學生音樂欣賞曲庫》。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倡導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藝術魅力的音樂精品,讓廣大青少年在聽健康、高雅、優美的樂曲聲中,激發起他們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政治熱情。
這本書的內容廣泛,包括了很多中外名曲,如果廣大青少年朋友能在上好音樂課的同時,認真地欣賞和熟悉這本書的曲目,就必然會培養出較高的音樂鑒賞和審美能力。
作品共分為三冊,上冊為小學部分,中冊為初中部分,下冊為高中、大學部分,曲庫的上集和中集還各配有兩盒音樂伴奏帶。參與該書編寫的人員,廣泛征求了全國300餘名中、小學校教師和近100名大、中、專院校的教師以及部分專家和學生家長的意見,精選了古今中外包括音樂、器樂、歌劇、戲曲、曲藝等歌曲、曲種、樂種、劇種在內的700餘首名曲,如《阿拉木漢》、《籃花花》、《阿裏山的姑娘》、《三套車》等。
我國的音樂文化傳統曆史悠久,世界各國的音樂文化也是精彩紛呈,古今中外的音樂作品浩如煙海,無以數計。因此,要編好一套篇幅宏大、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完美的曲目集,並非易事。然而,《全國學生音樂欣賞曲庫指南》的編著者們卻比較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所選曲目內容健康、品位高、容量大。
以作品的中集為例,共分為“美妙的歌喉”(中外民歌)、“繽紛的舞台”(中外歌劇選戲曲、曲藝)、“華夏的風韻”(民族器樂曲)、“金色的樂章”(中、外管弦樂曲)、“自己的聲音”(歌曲、戲曲伴奏帶)、“多彩的世界”(外國民間音樂)、“莊嚴的慶典”(校園活動用曲)等七大部分。在每一部分中,作品都把一些名歌名曲納入其中,如《東北風》(東北民歌)、看秧歌(山西民歌)、《阿拉木汗》(新疆民歌)等,並對一些作品作了簡介和賞析。
作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並沒有在各個部分平均用力。作品的重點在於介紹中外名歌名曲,約占了三分之一的內容,但是都沒有忽視其他的部分。在編輯體例上,比較注意樂曲分類的嚴密性,打破了以往各類音樂磁帶不分曲目程度深淺,不分篇幅大小,不分樂器種類,不分聲樂器樂而混裝編盒的作法。全套曲目的內容、體裁,從歌種、曲種、樂種、劇種,到演唱、演奏技巧等各方麵,均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年齡特征和欣賞層次,由易到難,逐步加深。
此外,作品還對樂曲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樂曲的題材、體裁、曲式結構、演唱演奏技法的特色、常用的樂器、常見的音樂名詞等均作了適當的介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擴大其音樂文化修養。
作品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即該書的著眼點在於非音樂專業的學生,所以重點在於普及音樂知識,加強音樂教育,提高音樂修養。書中沒有高深的音樂理論,也沒有過於複雜的音樂曲目,對一些過長的曲目則精選其中的一部分加以介紹。
《阿裏山的姑娘》是一首廣泛流傳的高山族山歌。歌詞通過對青山、碧水的描寫,讚美阿裏山的少年有著山一樣健壯的體魄,阿裏山的姑娘有著水一般溫柔的情懷;同時讚美姑娘和少年像青山和碧水一樣永不分離的堅貞情誼。歌曲一開始是一個呼喚性的引子,高吭嘹亮,具有典型的山歌風格。正歌的曲調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唱了兩段結構相同的歌詞,兩段之間由一個優美婉轉的襯腔連接,旋律舒展流暢;第二部分是一個很有特色的襯腔樂段,襯詞都是高山族的方言,旋律明快,節奏活潑,具有強烈的舞蹈性,與優美的第一部分抒情性歌腔形成鮮明對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後兩樂句和第工部分襯腔樂段的結合;全曲最後熱烈激情地結束在高音甩腔上。這首民歌不但使台灣、香港的眾多聽眾著迷,也傾倒了無數的大陸音樂愛好者。
《花木蘭》,傳統曲目,也叫《木蘭從軍》、《代父從征》,取材於南北朝詩歌《木蘭詞》。說的是南北朝時延安人花弧,因邊境戰事起,朝廷征兵,其女木蘭喬妝男子代父從征,在軍中屢建奇功,征戰12年,勝利歸家,元帥賀廷玉奉旨到其家封賞,始知為女子。
《誰說女子享清閑》是花木蘭的一段“三八板”唱腔。“二八板”在豫劇唱腔的板式中是變化最豐富、表現力很強的板式,由一板一眼(2\/4拍)組成。這是一段中速的“工八板”豫東調唱腔,旋律由七聲音階組成,旋法上以四度進行為特點,最後終止於徵音。前四句唱腔均有拖腔過門,且唱詞主要為規整的七字句。接下來速度加快,一句緊接一句,旋律進一步簡化,板起板落,幾乎不用拖腔。它以強弱鮮明的拍子,簡明質樸的旋律,極富力度的節奏,表現了花木蘭喬妝男子的氣概。
作者:劉璞
成書時間:1995年
該書特色:全麵而係統地介紹了歐洲音樂大師的世界名作
嚴肅音樂的愛好者和發燒友,日趨多起來了。當今的許多愛樂人已不再滿足於“愛一次就夠”、“過把癮就得”那類短暫刺激的“音樂快餐”形式,而是需要找到一些欣賞嚴肅音樂時可資參照的入門指南。為了幫助廣大音樂愛好者得窺古典音樂之門徑,逐步理解與感知這類作品的深刻內涵(或者說是內在精神與靈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這本《音樂大師與世界名作》。
《音樂大師與世界名作》編者劉璞,多年來從事音樂教學工作,這本書是他多年來音樂欣賞課教學的總結,其中凝結著他數不清的寶貴經驗和閃光智慧。出版此書及配套有聲資料,正是衷心希望它能為每一位讀者送去美妙的音樂與愜意的欣賞,也期盼傾聽各界人士的高見,使本書逐漸完善。
本書內容共分兩類。一類是世界級音樂大師生平、創作情況介紹;另一類是音樂作品分析。前一類內容,主要包括26位大師的出身門第、成長經曆、婚戀、性格、成就以及一些生動感人的傳說、逸聞趣事等。如出生在德國的巴赫,他是歐洲音樂史上的偉人,巴羅克音樂最傑出的代表。高爾基說:
“如果像山巒般地羅列偉大作曲家的名字的話,我認為,巴赫就是其高聳入雲的頂峰,那裏,太陽在雪白耀眼的冰峰上永遠發射出熾熱的光輝。巴赫就是那樣。像水晶一樣瑩潔、透明……”
又如出生在奧地利的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被人們譽為“全歐洲乃至全人類感到自豪的音樂大師”。再如出生在德國的貝多芬,大家公認他“為人類社會留下了一筆永恒的無價之寶!”“是音樂中的普羅米修斯!”“歐洲音樂史上登峰造極的代表人物”。還有出生在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人們恰如其分地將他尊為“圓舞曲之父”。還有出生在波蘭的肖邦,被人們譽為“鋼琴詩人”,海涅說:“他的真正的祖國是詩的國家。”等等。《音樂大師與世界名作》將他們一一做了介紹。
後一類,對百餘首歐洲音樂名作進行了深入淺出、有滋有味的分析,使讀者既能了解作品內涵,又可獲得較多的藝術享受。其中有藝術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夜曲》;聲樂套曲,如《流浪》(第一首)《小河催眠曲》;合唱曲,如《英雄凱旋歌》;歌劇選段,如歌劇《茶花女》中的《飲酒歌》;鋼琴曲,如《月光奏鳴曲》,《D大調“軍隊”進行曲》;弦樂曲,如《弦樂四重奏》;小提琴協奏曲,如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序曲,如《卡門》序曲;以及進行曲,圓舞曲,交響組曲,交響曲等。這些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曲目,給讀者以非常好的性情陶冶和藝術享受。
音樂欣賞離不開音樂本身。為使本書的讀者朋友免受尋找有關音響資料之勞苦,特將書中賞析的音樂作品全部配以相應的立體聲盒式錄音磁帶,以饗讀者。這套音帶名為《音樂名作欣賞集錦》。
由於嚴肅音樂存在著體裁差異大、理解難易程度不同等特點,所以欣賞時要經曆幾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和階段,即從藝術歌曲、圓舞曲、進行曲等體裁開始,經過室內樂及小型器樂作品階段,再到精神內容較為深刻複雜的協奏曲、交響曲。本書曲目基本依此規律編排順序,所選曲目均為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品,曲曲膾炙人口,無一不是愛樂人和欣賞者必須了解的。如舒伯特的《小夜曲》,這首作品的結構為兩段式。
鋼琴模仿吉它的伴奏音型推出4小節前奏,為主旋律的出現烘托出安謐的氣氛,接著,歌曲有如輕風徐來,拂麵而過,正像雷爾斯塔勃的詩句中所描繪的那樣:“我的歌聲穿過深夜,向你輕輕飛去。在這幽靜的小樹林裏,愛人,我等待你!皎潔月光照耀大地,樹梢在耳語。沒有人來打擾我們,親愛的,別顧慮!”
經過8小節安靜而神秘的間奏之後,前半部分的音樂更加柔美地複述一遍,然後,歌曲進入後半部分:“歌聲也會使你感動,來吧,親愛的!願你傾聽我的歌聲,帶來幸福愛情。”
後半部分一開始有一股激情的衝動,這是期待、焦急與渴望,但很快就又轉為綿延的柔情蜜意。
在這首《小夜曲》裏,鋼琴伴奏聲部經常尾隨模仿主旋律,象征著歌手的心上人對他的回答呼應,而在最後的高潮,伴奏與主旋律在節奏與情緒等方麵完全重合,則意味著這對情人的幸福美滿與和諧。
最後的尾聲是前麵間奏的再現與延伸,它使人感到無限的流連、依戀。
一首留芳百世的音樂名作就這樣完成了。
又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這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音樂作品,它表現了英雄意誌終將戰勝惡劣的命運,光明終將戰勝黑暗。正是這種情操精神,音樂情緒激昂,氣魄宏大,富於強烈的感染力。美國音樂學家保羅·亨利·朗格讚揚貝多芬的音樂創作:“一種獨特的音樂誕生了。這種音樂是力量和完美的化身。”
貝多芬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該是多美!……”
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極端貧困的階層,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艱苦的階層裏。老天好象有意要在這樣的階層裏比其他階層裏找出更多的天才似的。
在舒伯特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句題詞:“死亡把豐富的寶藏,把更加美麗的希望埋葬在這裏了。”
肖邦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鋼琴這一種樂器上,在這小小的、狹窄的鍵盤中,他創造出一個無比豐富多彩的絢爛世界。
柴可夫斯基特別崇尚“美”,他說:“任何藝術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美。”
作者:章錦榮、王楚等
成書時間:1999年
該書特色:係統流暢,圖文並茂,雅俗共賞
19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赫伯特·斯賓賽在《教育論》中有這樣一句名言:“沒有油畫、雕塑、音樂、詩歌,以及各種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樂趣會失掉一半。”由此可見,藝術美對人生的價值以及在事業中的奮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惟有學習才能獲得美的鑒賞和理解力。
鑒賞藝術美,進而產生情感共鳴,其基礎是首先要深刻地理解作品,把握藝術品產生的時代因素、內容傾向、民族心態以及特定的由傳統所製約著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這樣,才能自如地進入審美領域。美術雖然與政治、哲學、文學有著許多關係,可是它還有自己獨特的規律。這是因為它所運用的藝術語言——雕塑、繪畫、建築等特殊的表現手段所決定的。因此,我們在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曆史背景的同時,還要了解作品的一些表現技法。這種鑒賞力的培養和提高,會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為使廣大的學生能夠欣賞中外優秀藝術作品和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作品,學習掌握一定藝術門類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審美觀念,提高品德素養,章錦榮、王楚等人編著了這本書。由於作者有著較深厚的美術理論素養和多年的教學實踐,所以此書自出版以後,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雖然這是一本大專院校教材,但作品的語言卻非常簡潔樸實,通俗易懂,因此也很適合廣大少年朋友了解美術、學習審美。
全書共16章,依照曆史推移順序係統介紹每一時期的外國美術簡史,包括原始時代、古埃及美術、兩河流域美術、愛琴文化時期、古希臘美術、古羅馬美術、中世紀美術、文藝複興時期、17至19世紀歐洲美術、18至19世紀美國美術和俄羅斯美術、近代法國美術、西方現代流派的美術。在附錄裏,作品對曆史上有名的畫家作了簡短扼要的介紹,以便於查閱。
在每一章中,作者介紹了這一時期這一地區(國家)的美術發展情況,然後精選部分名作進行評析。作品對美術史隻是作了框架式的簡略表達,重點放在名作賞析方麵,突出全書以欣賞為主的指導思想。
係統流暢、雅俗共賞、畫文並茂是該書最突出的優點。由於作者對美術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所以對一些美術名作的評點也很有深度,發人深思。讀完這本書後,既可以係統地了解外國美術史的曆史發展情況,又能提高美的鑒賞力。
書中有大量的名畫縮照,這些名畫本身就是人類在藝術殿堂上不斷進步的標誌,而評點這些名作,鑒賞它們的藝術美,也正是這本書的主要寫作目的,作者對這些名作的介紹是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的:一是這些作品誕生的背景;二是作者的基本介紹;三是作品所體現出的藝術性和美的價值。這樣來寫作,脈絡很清晰,結構很突出,而給人的啟發也就非常大。
人類美術史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曆史,外國的著名美術作品可以說是無計其數。作者並沒有泛泛而談,而是精選名作,曆史上有名的大家和美術史上的重要人物幾乎都有作品收入書內,如米開朗琪羅的《最後的審判》、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彼得·勃魯蓋爾的《雪中獵人》、安格爾的《泉》等。著名美術流派的代表人物也都有作品被囊括在內,如現實主義流派的巴蒂斯特·柯羅的《藝特風景》,印象主義流派羅丹的《青銅時代》等。作者選材的標準就是典型性,外國曆史上著名的畫家、雕刻家幾乎無一遺漏。
歐洲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悠久的美術曆史,尤其是意大利、法國等國家,而北美等國家則是19世紀後才出現了一些較有影響的畫家和作品,因此作者在對法國等歐洲國家的美術作品進行賞析時,濃墨重染,力求詳盡,而對美國的美術作品,則一帶而過。
這本書對於廣大少年朋友的價值,還體現在該書最後一章對外國主要畫家的簡介。這些人物都是外國繪畫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了解他們是了解和把握外國美術發展史脈絡的捷徑。
當然,這本書也不是十全十美。由於這是一本教材,因而這本書對一些人物的介紹和評述還是不夠深刻,沒有深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結合人物所處的環境進行深層次解剖,對一些美術作品的評點也過於簡單。
梵高的《向日葵》是他的油畫代表作品。這幅畫充分反映出梵高的藝術技巧和特色:他以奔放的豐富多變的筆觸塑造向日葵花形多角的姿態,更注重以線來刻畫對象。色彩上采用厚塗法使這幅畫具有突起的浮雕感。黃、藍兩種色調搭配得非常精彩,他追求用色彩的獨特效果表現獨特的內心感情。梵高說:“在我處理色調時,使色調跟描繪對象保持著一定的聯係,一定的正確性。我畫寫生畫,就是為了不幹出蠢事來,為了保留合理的成分;但是我不大計較我的色彩是不是跟實物完全一樣,隻要在我的畫布上看起來美——跟它在實物上看起來一樣美就行了。”他特別強調畫家要表現主觀感受,不能冷漠地模仿客觀物體。梵高的《向日葵》,在顏色的協調與柔和上所達到藝術境界是前人很少達到的。
《塔希提少女》一畫所描繪的是安提瓜群島上的婦女勞動生活中的一個場景,兩個青年女子半裸著身子,站在一片蓊鬱的樹蔭下,一個手端著盛滿果子的盤子,一個少女手捧鮮花,顯然在對她的同伴私語著。兩個裸著身體的少女形象端莊,表情認真,似乎都沉浸在樸素的愛情心緒之中。畫麵采取大麵積的平塗色塊,在強烈陽光下曬成棕赭膚色的土著人民與鮮紅的果物、深黑與蘋果綠色的腰裙構成鮮明的對比色。她們正站在一片暗綠色的樹蔭底下,背景是充滿陽光的橙色天空,這是一幅熱帶原始園林的環境。顯然,畫家不想如實地表現這些景物與顏色,經過他自己的感受,高更把這一切稚拙化了:沒有透視,更沒有色彩的層次,所有這些異國情調都帶有原始味道。他以裝飾性手法展現出這片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