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反莽聯軍(2 / 3)

小長安聚一戰,劉繡同誌的表現,亦是十分狼狽。

本著“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的原則,劉繡同誌在本戰中的表現,我本想略過不提。可考慮到另外的隱情,我決定還是簡要敘述一下。

另外的隱情便是親情。

卻說劉繡見大勢已去,便上馬跑路。根據劉繡總結的跑路經驗,跑路人越少,目標越小,也就越安全。所以劉繡沒有選擇隨同大部隊潰退,而是單馬逃跑。在跑路過程中,劉繡遇上了同在跑路的妹妹伯姬。伯姬乃女流之輩,不善奔跑,又沒有坐騎,眼看就要落入追兵之手。這事要是攤在其祖劉邦身上,定然視伯姬為路人,任由追軍糟蹋而獨自逃命去了。可疲於奔命的劉繡卻沒有拋棄自己的胞妹,他把驚慌失措的伯姬抱上馬,稍加安慰後,決定一起逃走。

要走就一起走,大不了死在一起。

這對落難兄妹繼續策馬前逃,跑著跑著,又遇上四個人,這下劉繡頭大了。

這四個人,絕非是擋在路中間,提把板斧,大呼“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的好漢,而是劉繡的姐姐劉元加三個外甥女。此四人和伯姬一樣,也是女流之輩,不善奔跑,又沒有坐騎,眼看就要落入追兵之手。

麵對自己的姐姐和三個外甥女,劉繡沒有猶豫,他躍下馬來,讓姐姐和三個外甥女上馬,一起逃跑。(不知如何騎得下)

還是那句話,要走就一起走,大不了死在一起。

然而,接下來劉元的舉動,卻足以震驚四座,名垂青史。

劉元拒絕了劉繡要走就一起走的請求,原因很簡單,劉元知道,六個人一匹馬,是無論如何也跑不掉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一部分人上馬先跑,一部分人留下步行,死活由天命。

作為姐姐,劉元把騎馬逃跑的機會讓給了弟弟和妹妹。

作為母親,劉元選擇和女兒們在一起。

結果也不難預料,劉繡和伯姬成功逃出生天,劉元則和三個女兒死於亂軍之中。

在生死當前,能夠拉別人一把的人(哪怕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是偉大的人。

在生死當前,自己選擇死,而把生留給別人的人(哪怕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是偉大的人。

劉繡是偉大的人,劉元是偉大的人。

而他們做出這偉大舉動的原因,是他們在苦難中鑄就的血脈親情(見第一章)。親情無價,其價顯於危難之際。

【兵臨城下】

小長安聚一戰,劉縯兄弟失去了多位親人。然而,兩兄弟畢竟逃了出來,否則我們後麵的故事便沒有主角了。

劉縯、劉繡兄弟的成功逃亡,如果用陰陽學來論證的話,應該叫“天不滅劉”。

因為,在逃亡的關鍵時刻,上天下了一場大霧,霧很濃很密,以至於人站在對麵都看不見。在那個雷達不知為何物的年代,遁入如此一場大霧中,也就等於逃出了生天。

沾劉氏兄弟的光,許多聯軍兄弟也借這場大霧逃出生天。

劉縯很及時的收攏了逃出生天的諸位兄弟,統計之下,主力雖損,但餘部尚在。特別是幾位領導,如王匡、陳牧同誌,活的還十分旺盛。

劉縯率殘部退守棘陽。

幸虧當初沒把事情做絕,以至於自己還有一處容身之所,劉縯這樣想。

然而甄阜和梁丘賜卻不這樣想。

本著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兩位將軍調集本部十萬軍馬,渡過黃淳河,直撲棘陽。

而且,為了表明自己與劉縯反賊勢不兩立的革命立場以及不滅劉賊誓不還鄉的革命精神,兩位將軍還做出了兩項更加驚人的舉措:

第一,軍隊隻帶幾天的幹糧,把大批的輜重糧草留在藍鄉(屬荊州),並隻留少量老弱軍士看守。

第二,軍隊渡過黃淳河後,把河上的所有橋梁拆掉,以示決心向前,決不後退。

這就有些小題大做了,十萬大軍對付一夥被打的如同驚弓之鳥的烏合之眾,似乎不用這樣折騰。這就像要捏死幾隻螞蟻,其實用兩個手指頭就足夠了,現在反而派去了一群大象,準備用大象踩螞蟻,而且威脅大象說,螞蟻踩不死,第一您別吃飯,第二您也甭回來了。

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在甄阜,梁丘賜看來,能不能剿滅劉縯反軍是小事,而能不能因此得到上級賞識,因而升官發財是大事。

所以,借攻打棘陽,剿滅劉縯來表表決心,搞搞作秀,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然而,打仗畢竟是實打實真槍真刀幹的活,作秀,是要不得的。

麵對十萬大軍壓境,逃到棘陽的劉縯劉繡兄弟,想了很多。吃飯的時候想,睡覺的時候也在想;站著想,坐著也想,甚至蹲著的時候還在想。

想來想去,其實隻有一個問題:十萬大軍壓境,我們怎麼辦。這個問題再延伸一下就是:十萬大軍壓境,我們是打是逃?要打,怎麼打;要逃,逃到哪裏去。

就在劉縯劉繡兄弟為這個問題苦思不能得其解的時候,早先過來搭夥的綠林軍將領王匡、陳牧提出了第三套解決方案。

這套解決方案簡單明了,便於執行,說到底隻有兩個字:散夥。正是:打不能打,逃沒地方逃,幹脆散夥,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兄弟,您老這是拆台啊。劉縯,劉繡兄弟很鬱悶的質問。

是的,王匡陳牧兩位頭領微笑著回答,並命令部下收拾行李,準備閃人。退長在爺身上,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狗屁聯軍,讓它聯才聯,讓它散就散。

外有大軍壓境,內有聯軍內訌。劉縯、劉繡兄弟很鬱悶很絕望,這都些什麼人啊。不過不要緊,陷入絕望之時,也就是希望產生之日,因為有句成語叫“絕處逢生”。現在兩位仁兄需要做的,是鼓起勇氣,堅持下去。

很快,就有人為深受嚴寒之苦的劉縯、劉繡兄弟送來了溫暖的炭火。

這位仁兄便是王常,字彥卿,潁川郡舞陽縣人,是王莽年間綠林大起義的組織者之一,聯軍慘敗長安聚,退守棘陽之時,王常正率領另一支綠林軍(一支有王匡率領,詳情後表)在宜秋聚一代打秋風,離棘陽不遠,正屬於能夠救近火的近水。

更為重要的,則是這位仁兄有個特點,就是正統觀念很強,一直認為天下本來是劉家的,應該由姓劉的做皇帝。所以在起兵造反的過程中,這位仁兄一直想找一個劉氏皇族予以輔佐,聽其調遣。而後麵要發生的史實還將證明,王常兄的這種打算是誠心誠意的,絕非是某些找個傀儡,掛羊頭賣狗肉之徒。

這就巧了,劉縯,劉繡既姓劉,又是皇室宗親,劉邦之後,正符合王常找大哥的條件。所以,當劉縯、劉繡親自前來邀請王常搭夥吃飯的時候,王常答應了。當然,劉縯、劉繡在與王常洽談搭夥吃飯業務的時候,還是大談特談了一些搭夥吃飯的好處,不搭夥吃飯的壞處等方麵的話題。特別是劉縯,為了消除王常的疑慮,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說:兄弟你放心,有了好處大家賺,我劉縯絕對不吃獨食。

在勝利邀請王常入夥後,王匡、陳牧又不打算走了,拖家帶口的,想走也不容易,再說,四下裏都是新軍,又能走到哪裏去呢。

留下的,早已抱定死戰的決心;回來的,要想活命,也隻有死戰,於是,原本鬆散的聯軍,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活命),空前團結起來。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這是聯軍能與王莽新軍前隊一戰的第一大資本。另一大資本,則是王常入夥時帶來的五千生力軍,號稱下江兵。

不要小看這五千人。這五千人與劉縯及王匡、陳牧所部相比,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內部團結、軍紀嚴明、驍勇善戰。而且,他們還有一位傑出的將領:王常。

在王常的指揮下,這五千人在荊州來去自如,並屢次擊敗前來圍剿的政府軍。

【決戰】

棘陽大戰,聯軍首領們商議之下,決定由劉縯全權指揮。與前麵動輒散夥相比,這不失為一個英明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