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反莽聯軍(3 / 3)

大戰在即,為了不讓兄弟們在戰場上做餓死鬼以及有力氣砍人,劉縯請客,客人是全體聯軍士兵。酒足飯飽之後,劉縯又安排客人們休息三日,以養足精神,防止將來在砍人時打盹。

在客人們休息的這三天裏,劉縯及諸位聯軍將領並沒有閑著。鑒於上次吃了沒情報的虧,劉縯決定安排大量特工深入敵後,搜集情報。

蒼天不負有心人,不久後,一條很有價值的情報放在了劉縯的辦公桌前:甄阜、梁丘賜所帥新軍前隊的輜重糧草盡在藍鄉,且隻有少數老弱病殘人士看守。看到這條情報後,靠直覺,劉縯知道,反敗為勝的機會來了。

管你是幾十萬大軍,隻要你每後勤供應,隻要你沒飯吃,再多也是白搭(這一點似乎與人多成反比)。

深思熟慮之下,劉縯決定偷襲藍鄉。

為保證行動的隱秘性和進攻的突然性,除留少數老弱留守棘陽迷惑敵軍外,劉縯把聯軍分為六部,分批潛至藍鄉附近並迅速完成集結。

夜色到來,劉縯下達了對藍鄉進行攻擊的命令。

由少數老弱病殘人士守衛的藍鄉不堪一擊,瞬間被攻破,所有輜重糧草盡落聯軍之手。

藍鄉被攻克後,夜色尚深。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幕中,劉縯幾天來緊縮的眉頭並沒有因藍鄉的勝利而得以舒展。

劉縯知道,聯軍雖然在藍鄉大勝,但前來圍剿的新軍前隊十萬大軍並沒有因此而傷到元氣。十萬大軍對付現在的聯軍,似乎沒有必要等到糧草不濟餓死人的時候。而且,這囤積在藍鄉的糧草輜重,對王莽政府來說很多,但並非是全部。隻要前隊大軍堅持一下,後方籌集的糧草不日即到。到那時,等待自己和聯軍的,依舊是死亡和覆滅。

還有自己所指揮的這支隊伍,說的好聽一點是聯軍,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一群為了吃飯而聚在***家劫舍的亡命徒,得到這麼一大批橫財,會不會因此又鬧內訌?

鑒於此,劉縯確信,要想擺脫死亡和覆滅的宿命,唯一的途徑,就是趁著甄阜、梁丘賜尚未對藍鄉之敗反應過來,趁著聯軍兄弟們剛剛打了勝仗,殺的性起,趁著天還沒有亮,發動突擊的時機尚未喪失,對甄阜、梁丘賜大軍奮死一擊。

哪怕是雞蛋碰石頭,也要把蛋黃濺石頭一身。

在如此形勢下,這是最正確的決定。

突擊隊伍兵分兩路,一路以下江兵為主,由王常率領,自東南方發起攻擊,目標是梁丘賜所部。一路以劉縯、劉繡、王匡、陳牧所部為主,自西南方發起攻擊,目標是甄阜大營。突擊自淩晨開始,因為這個時間絕大部分士兵正處於酣睡狀態(少數腸胃失控或失眠者不在此列),不及防備,等柔柔睡眼醒過來,說不定腦袋早就搬家了。

果不出所料,突擊開始後,受到突然攻擊的新軍大亂,許多士兵還沒來得及拿起武器,就被砍死在被窩裏,一時間,聯軍斬獲頗多。

然而,這支部隊畢竟是王莽手下六大主力之一,且人數又多(十萬),在最初的慌亂過後,竟漸漸穩住陣腳,並逐步組織起有效地抵抗,聯軍進攻受挫。

眼看天就要亮了,劉縯越發急躁。劉縯知道,現在憑借夜色,敵軍不知自己有多少人,所以不敢貿然組織大規模反擊,若是等到天亮,己方部隊暴露於敵人十萬大軍麵前,那自己隻有死的份了。

撤退?劉縯否決了,現在雙方軍隊處於膠著狀態,撤是撤不下來了。再說即使撤下來,又能撤到哪裏去?繳獲的大批輜重糧草豈不是白費了?

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和他們拚了。生死成敗,在此一舉。

我們欣喜的看到,處處仿效其祖劉邦行事的劉縯,關鍵時候沒有拋棄兄弟獨自逃命,而是揮舞兵器,朝敵陣衝去。

領導帶頭衝鋒,將士無不用命,聯軍士氣更加高漲。

這時,新軍可能已經得到了藍鄉被襲,輜重丟失的消息。千裏當兵隻為一口飯吃,如今飯沒了(可能隻是暫時的),打仗拚命也就沒了情緒。新軍士氣低落,並開始出現潰敗的苗頭。

然而在最後時刻其關鍵作用的,還是王常率領的下江兵。這五千下江兵果然悍戰無比,在更悍的王常的領導下,發揚不怕犧牲,腦袋掉了權當是碗大個疤的精神,麵對數倍於己的敵人毫無懼色,死打死拚。終於,受到下江兵猛烈攻擊的梁丘賜在快吃早飯的時候扛不住了,所部潰敗,士兵們展開了逃亡大比賽。

見梁丘賜部潰敗,甄阜所部也奮起仿效,撒開腳丫子就加入到逃亡大比賽中去。

新軍逃跑速度之快,劉縯聯軍望塵莫及,死命的追,直到黃淳河畔追上。

新軍在黃淳河邊被追上,不是因為新軍兄弟逃跑不賣力,而是是在無路可逃了。

因為,黃淳河上的橋,早就被甄阜,梁丘賜兩位仁兄拆了,連木板都沒留下一塊。

前有攔路河水,後有索命追兵,何去何從,逃亡的新軍兄弟們做出了三種選擇。

一部分選擇了跳河,河水太深,淹死了。

一部分選擇了抵抗(極少數),追兵太猛,砍死了。

一部分選擇了投降,革命不分先後,好兄弟,以後就是自家人了。

此戰,僅在黃淳河畔戰死和溺死的新軍士兵,就有兩萬餘眾。而甄阜梁丘賜兩位仁兄也終為他們的政治作秀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死於亂軍當中。

此戰,也充分證明:大象是踩不死螞蟻的,而一群凶悍的螞蟻,完全可能打敗大象。

聯軍打敗王莽前隊大軍後,既得到了大批輜重糧草,又收納了眾多降兵降將,實力一下子膨脹起來。而經過一敗一勝兩次大戰鍛煉的劉縯、劉繡同誌,其作戰經驗得以豐富,軍事指揮能力得以增長。為了擴大地盤,鞏固戰果,劉縯決定藉勝利之餘威,向宛進軍。

宛乃荊州重郡,宛城失守,意味著南陽不保、荊州危急。王莽清醒的知道這一點,於是命令將軍嚴尤、陳茂率所部星夜向宛疾進。

結果,兩軍相遇於育陽城下,又是一場遭遇戰。

然而,此時的聯軍,已遠非當年小長安聚一戰時可比了。況且,劉縯還做了一場別開生麵的戰前動員:把剩餘的糧草輜重燒掉,把吃飯的盆盆罐罐砸了,意思是,要打不贏這一仗,大家就別吃飯了,一起餓死算了。要打贏這一仗,大家到宛城吃肉去,吃飯的家夥事再置一套。

在劉縯的動員下,聯軍兄弟打仗分外用命,而王莽軍新敗,嚴尤、陳茂手下兵士士氣不足,又沒有什麼現實利益可撈,消極待戰,兩軍剛剛接戰,嚴尤、陳茂軍便預料中的大敗,被斬首三千餘。

兵敗之前,嚴尤、陳茂兩位老兄見事不好,三十六計走為上,棄大軍於不顧,提前留號了。作為將軍,我恨不得踹他們兩腳;作為小人,這倒不失為明智之舉。

育陽一戰後,聯軍將宛團團圍住。

這時,聯軍的威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慕名前來入夥者甚多,前後竟達十萬餘眾。

而劉縯的迅速走紅也引起了娛樂圈圈主王莽的高度重視,為表示自己對這位大牌明星的青睞,王圈主毅然決定,以封上公,賜食邑五萬戶,賞黃金十萬斤的價碼收購劉縯項上人頭。

王圈主的本意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拿板磚(軍隊)拍不死你,拿錢也能把你砸死。可是我們這個世界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為常常有驚喜發生。將要發生的驚喜是,重賞之下沒人去摘劉縯的項上人頭,相反,有人卻出義務工把王莽的人頭給摘了(詳情後表)。

王圈主很生氣,後果不嚴重。對劉縯,拍板磚不行,拿錢砸不死,唯一的宣泄方式,就是在全國各地,上至中央政府,下至郡縣鄉亭,處處懸掛劉縯畫像,供人民群眾閑時打靶射箭使用:官方提供弓弩,次數上不封頂,一切費用全免,射中者有賞,射中要害者有大賞。

國之將亡,其政也真夠荒唐,悲哀,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