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更始皇帝(下)(2 / 2)

大勢在握,王匡、陳牧決定執行第三步計劃:開會。

為確保計劃百分之百成功,王匡陳牧決定把事情做絕:會議不邀請劉縯、劉繡參加。

如王匡陳牧所料,這次大會,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繼往開來的大會。這次大會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推舉劉玄為皇帝,並擇佳期即位。

當然,在會議上還是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如下江兵將領王常同誌,就不顧老領導(王匡)的一再招呼,始終認為應該由劉縯同誌出任皇帝。好歹小船掀不起大浪,他那不和諧的聲音終為會議的主流所和諧了。

接下來的第四步,就是把會議的結果通知劉縯和劉繡。

出乎王匡和陳牧的意料,劉縯沒有想象中的暴怒,而是心平氣和的講了一番話,而這番話,險些讓王匡陳牧的全盤計劃付諸流水。

這是一番意味深長的話,當中凝聚了劉縯的口才和智慧,同時,也是劉縯內心的真實表白。

一開始,劉縯對各位將領能夠擁立劉姓宗室而非他人為帝(雖然不是自己)而表示由衷的感謝,認為每位將領都有很高的德操修養。這句話緩和了當時場麵上的緊張氣氛,使得參與推舉陰謀的諸位將領能夠放下心來把他後麵的話聽完。

隨後,劉縯話鋒一轉,直截了當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在目前這種局勢下搞擁立皇帝,是極不明智的。注意:此話不是針對劉玄,鄙人認為擁立誰做皇帝都不明智,理由有如下三點。

第一,起來造反的,不僅僅聯軍這一支隊伍,如青州、徐州一帶的赤眉軍,已有部眾數十萬,其勢力遠遠大過聯軍。如果他們知道我們立了一個皇帝,勢必也要立一個皇帝。天下雖大,皇帝卻隻能有一人,為了爭奪這唯一的位子,到時定起紛爭,到那時前有王莽,後有赤眉,聯軍休矣。

第二,根據鄙人讀史的經驗,最先起來當皇帝的,往往當不長,往往被後來者所取代,如陳勝、項羽同誌即是如此,這對聯軍來說,不啻為血的教訓。

第三,聯軍自起兵以來,所攻占的,也就是一些鄉村,縣城。連宛這樣比較大的城市都尚未攻克,所占地盤不過百裏,這樣做皇帝,未免太寒酸了些,如果天下奮起仿效,那以後的皇帝可就多了去了。

當然,為了讓大家不至於空歡喜一場,劉縯建議,可以先擁立一人為王,等到赤眉軍立了皇帝,而這位皇帝又比較鮮明,能夠為大家所接受的話,大家都去投靠他。如果赤眉軍也沒有立皇帝,那就等到消滅王莽,降服赤眉以後再說吧。

最後,劉縯緩聲道:希望大家好好考慮我所講的這番話。

顯然,劉縯同誌的一番聲情並茂的演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為大多數聽眾都認可了劉縯的意見,準備重新坐下來,商討劉縯所提出的議題。這時,眼看功虧一簣的王匡、陳牧使出了最後的殺手鐧。

當年做過一段時間民間法官的王匡相信,文的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用武的解決,就像當年為了三五根鳧茈就大打出手一樣,這個世界有弱強之分,拳頭大的是爺爺。

於是,在王匡的眼色示意之下,粗人張卬隆重登場。

粗人就是粗人,張卬上場後,二話不說,先抽出砍人的劍超地麵上剁了幾下,意思是看誰的腦袋比這地麵還硬,之後粗人粗語,一句話定乾坤。

張卬道,事情都已經定了(立劉玄為帝),還在這裏唧唧歪歪什麼(順便做個鄙視的手勢),說完又揮了揮手中的劍,意思是準備拿刀子說話了。

眾人無語,劉縯亦無語。

在眾人看來,劉縯的話雖然有道理,但張卬的劍似乎更有說服力,畢竟,有道理的事可以以後去做,但沒了腦袋一切都是白搭。

史載:“將軍張卬拔劍擊地……眾皆從之”(《後漢書》)

本人竊以為,劉縯接受擁立劉玄為帝的既成事實,實不是張卬揮揮劍就能脅迫的,畢竟大家都是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都是九死一生,都砍過人,誰怕誰?而最好的解釋,我認為有以下兩種:

解釋一:劉縯壓根沒打算現在就爭這個帝位。因為在劉縯看來,在當前這種形勢下,貿然稱帝無異於把自己做成靶子給別人打(如王莽和赤眉),而據其讀史經驗,先做皇帝的,往往背後來者所取代。

解釋二:劉縯意識到自己雖然指揮打了幾場勝仗,但自己的嫡係部隊舂陵兵仍占絕對劣勢,如果自己不接受這一事實,鬧不好就被別人給滅了,如今,最好的辦法是保存實力,畢竟,先笑的都是哭,笑到最後才是笑。

但無論如何,劉玄稱帝已成定局,接下來就是選個黃道吉日搞搞儀式了。

隨後建立的政權,稱更始政權,這在聯軍史上有重要的意義。畢竟,一個政權以推翻另一個政權,攻城略地為目標,打家劫舍的時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