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昆陽大戰(上)(1 / 2)

公元23年2月,劉玄登基稱帝,大赦天下(一句空話而已,當時,最起碼王莽所統治地帶不會理會),建元更始。

登基儀式在淯水河畔沙灘地上舉行,雖然簡陋,場麵卻也不小。很明顯,劉玄同誌從未見過這麼大的陣勢,緊張之餘,老毛病就犯了,史載:“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真是大煞風景。雖然在台上的表現不甚體麵,劉玄腦子倒還清醒,還記得王匡等人擁立自己為帝的原因及安排給自己的任務:劉縯嘛,是一定要陰的,好處嗎,是一定要撈的,要不然鬼犯神經病擁立你做皇帝?大哥你屁股比別人的白嗎?

於是,劉縯拿出了早已擬好的封賞名單:

王匡,封定國上公;

王鳳,封成國上公;

朱鮪(wei),封大司馬(名不見經傳,此前最大的成績,就是積極參加王匡同誌組織的倒劉縯運動,並屢屢獻策。)

劉縯,封大司徒;

陳牧,封大司空;

【漢朝的三公製度】

寫到這裏,我們來講講漢朝的百官製度。

說到漢朝中央政府的組織,當時有所謂三公、九卿,這是政府裏的常設,也是最高等官吏,開始時,漢承秦製,三公指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其中,丞相是文官長,管行政,輔佐皇帝處理天下政務。太尉是武官長,管軍事。禦史大夫掌監察,輔佐丞相來監察一切政治設施,相當於副丞相。到後來,出於削弱相權,增強皇權的需要(此事說來話長,幾乎可以寫一篇數萬字的論文,在此略過,有興趣者可參考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在皇帝的安排下(自漢武帝霍光時始),大司馬大將軍橫**來,所以又把三公變成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其中大司馬相當於以前的太尉,大司徒相當於以前的丞相,大司空相當於以前的禦史大夫。但實權控製在大司馬手裏,槍杆子裏出政權,這一點應該不難理解。曆史上的超級牛人如霍光(動輒廢立皇帝)、王莽(幹脆自己做了皇帝)都是由大司馬掌握軍政大權的。

單就智商而論,我們中國人的智慧,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現在如此,古代亦如此,這要歸功於中國人為人處事的一大基本原則:變通。

是的,一件事無論看起來有多麼複雜,多麼不合時宜,後果多麼惡劣,在我們中國人的變通之下,常常變得順風順水,事半功倍。善於變通的國人很快發現,三公,一是隻有三個位子,滿足不了同誌們積極要求進步多壓點擔子的需要,二是三公乃當時最高官爵,一個人做到了三公,就到了榮耀無以複加的地步,如此一來皇帝做的不安心,群臣也徹夜難寐(原因大家應該很清楚)。為了解決這兩個難題,聰明的國人很快搞出了一個“三公”2.0版。

與舊版相比,升級後的“三公”2.0版有如下特點:

特點一,在“三公”之上設上公,名稱如太師,太傅等不定,名額不限,為虛職,專門用來安置那些在三公工作崗位上做出特殊貢獻,乃至三公的帽子罩不住其光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