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了,實在是大意了。大意的後果,不在於損失了這兩千多人,而是鼓舞了援軍的士氣。援軍驚喜的發現,隻要打仗夠猛,新軍雖然人多,但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果不其然,初戰告捷,讓援軍們“膽氣亦壯,無不以一當百”(《後漢書.光武本紀》),在打了勝仗的鼓舞下,援軍們決定再接再厲,再幹他一家夥。而且,鑒於劉繡同誌在戰鬥中的優異表現,援軍臨時決定由其全權統領。
在再幹一家夥之前,劉繡決定耍一個小計策,這是一個古老的伎倆,有著統一的標準和固定的模式,那就是:寫封信,故做不小心丟了,之後又讓敵軍撿到,信上說:宛城的援軍到了。
而這封信又在意料中到了王尋、王邑手上,看完信後,這兩位仁兄很不高興(不憙xi),不高興的原因,並不是來了援軍,而是他們覺得,宛已經被攻克了(事實上的確被攻克了,在信息閉塞的當年,不僅連王尋、王邑不知道,事實上連劉繡等沒有被包圍的援軍將領都不知道,至於宛被攻克的詳情,我們後麵再講。),而宛城的失守,意味著自己在昆陽上花費的精力,實在得不償失。而比得不償失更為嚴重的是,王莽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這封信的目的,就是擾亂王尋、王邑的心智,同時爭取一點點時間,而其在事實上也達到了。
很快,劉繡會讓這個後果變得更加嚴重。
劉繡經過戰地偵查發現,圍攻昆陽的數十萬大軍,共分成數百營,分區防守,王尋、王邑所在的中軍,大約有一萬人,布防在一條河邊上。
可能王尋、王邑覺得,更始軍沒有水軍,不會從河上進攻,所以在臨河的一側,隻布置了少量軍士警戒,但王尋和王邑沒有發現,這條河其實很淺,漂不起船,淹不死人。
這是一個天大的漏洞,也是上天給劉繡一次反敗為勝的機會。擒賊先擒王,劉繡決定挑選三千敢死軍,親自率領王尋中軍發起攻擊。
這是一次冒險,因為中軍是王尋王邑的貼身衛隊,應該不是一般的廢物可以充當的,而且中軍的人數也不少,有一萬多人,即使阻擋不了劉繡的這三千敢死隊,但熬點時間還是可以的,到那時調集周邊大軍包抄,說什麼也把這三千人給滅了。
如果你這樣想,那先恭喜你了,這證明你即使不懂兵法,但至少是個常人,而事實上,王尋和王邑連人都不是,他們就是兩頭豬。
我實在是不知道王尋和王邑到底在想什麼,在中軍受到劉繡的攻擊後,二位仁兄下了一道很奇怪的命令:命令諸軍不得妄動,意思是自己就能把這三千人收拾了,不需要你們幫忙,想跟老子搶功怎麼著?
至此,讓王莽四十萬大軍潰敗昆陽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壓了下來。
兵不在多,在精爾,在不要命爾。
在三千敢死隊的死拚爛打之下,王尋的萬餘中軍終於扛不住了,先是失利,失利沒有得以及時扭轉,繼而迅速崩潰,而王尋也死於潰軍之中。
這時,昆陽守軍亦傾城而出,與援軍合力攻擊群龍無首的王莽軍,聲勢浩大,震呼動天地,直殺的王莽軍大潰,而在逃跑中因混亂又自相殘殺,伏屍百餘裏。
鑒於王莽軍實在太多,一時死不完,老天爺也來湊熱鬧:刮起了大風,吹得是房瓦亂飛;下起了大雨,雨下如注,很快連河都剩不下了,於是河流潰堤,不但淹死了虎豹大象,還淹死了數萬士兵,而且阻擋了王邑、嚴尤、陳茂等人逃跑的道路。
不過這難不住三位仁兄,他們很快發現,因為人死的太多,很快在洪水中架起了一座“人橋”,於是,他們策馬踏著因為自己的無能而造成命喪他鄉的士兵的屍體,逃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