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昆陽大戰(下)(3 / 3)

我曾把將軍分為五等,一等是有勇有謀者;二等是或勇或謀者;三等是時勇時謀者;四等是廢物;五等是白癡。在昆陽大戰中,一二等沒有,劉繡可算在第三等,嚴尤、陳茂基本算是廢物,而王尋王邑,也就等於白癡了。廢物尚可利用,而白癡,你連罵他的心情都沒有。

【戰後總結】

昆陽大戰以更始軍的大勝,王莽軍的慘敗而結束了。大戰中,死了很多人,也損失了許多物資糧草,像昆陽這樣的城牆,雖然始終沒有被攻克,但基本上也算是報廢了。但昆陽大戰的意義遠非如此,對今天來說,曆史上多了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我們可以通過史料一展它的風采,在當時來說,昆陽大戰是一座分水嶺,最少是以下三類人事的分水嶺。

昆陽大戰對王莽及其大新政權是一座分水嶺。

在曆代的史料裏,每到某政權準備關門大吉的時候,經常看到這麼一句話,xx死而x亡矣。前麵的xx,一般是指某猛人的名字,後麵的x,是朝代的名字,這句話的意思是,某猛人,是某王朝最後的希望,某猛人死了,某王朝也就消停了。然而很遺憾,兄弟翻閱了整部漢史,也沒有找到這位給新政權帶來希望,並因其死亡而讓這種希望破滅的猛人。歸根究底,不是當年不生產這種猛人,而是昆陽大戰敗得實在是慘,已從根本上傷了王莽的元氣,不用說猛人,連神人都無法收拾了。

當然,我們可以換句話說,昆陽兵敗而新亡矣。

昆陽大戰之後,王莽再無可調之兵,隻能坐看更始軍、赤眉軍等反莽力量日益壯大,再也無力征討了。而王莽四十幾萬大軍在昆陽被萬餘更始軍擊敗,在天下人麵前充分展示了其腐朽及無能。而世人向來有欺軟怕硬的習慣,既然認識到你無能,不趁機上去踏你幾腳,幹點雪上加霜的事情,實在是有違常理。於是,一時間:“海內豪傑四起響應(造反),皆殺其牧守(州郡長官),自稱將軍……旬月間遍於天下。”造反成了當時最為流行的時尚。

昆陽之戰失敗後,王莽的覆滅,隻是個時間問題。僅在數月之前,王莽還能組織起數十萬人、人獸合一的十分拉風的隊伍,而數月後,王莽隻能望“洋”(昆陽)興歎了。真是應了那句話: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存亡之間,其關鍵之處,也就那麼幾步,但這幾步王莽沒有走好。

昆陽大戰對劉玄及其更始政權是一座分水嶺。

昆陽之戰的勝利,在更始軍方麵要歸功於兩大因素。一個因素是昆陽守軍的堅城死守,雖然在此期間也做過一些不光彩的事(請降),但昆陽到底是守住了,為劉繡援軍的到來爭取了必要的時間。二個因素是劉繡的援軍,雖然來的晚了些,但好歹是來了,死戰突襲,功不可沒。

無論有幾個因素,總之昆陽大戰是更始軍勝了,更始軍勝了,也就是劉玄勝了。昆陽大戰後,劉玄及其更始政權的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前來投靠依附者甚多。有些地方,隻要劉玄派個人去,讀讀文件,發發委任狀,就獻城投降;有些地方,甚至劉玄沒派人去,就積極的改旗易幟,宣布自己是更始政權的人了。

昆陽大戰對劉繡是一座分水嶺。

***曾經說過,在其軍事生涯中,其自認為最為得意的軍事指揮之作,不是八年抗戰,亦不是解放戰爭,而是相對不甚出名的“四渡赤水”。我想,對劉繡來說,其人生中最為自豪和得意的,不是其所創立的東漢王朝以及為後世所稱謂的“光武中興”,而是昆陽大戰。

昆陽之戰,是劉繡人生中最為艱難的時刻,哥哥劉縯被陰,剛剛被奪了兵權。自己又人微言輕,吩咐誰都吩咐不動。但就是在如此糟的境況下,劉繡還是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最終取得了昆陽之戰的勝利。

昆陽大戰,對劉繡來說,不失為一次鯉魚跳龍門的過程,劉繡跳了過去,最終變成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