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符仲華老師發明了浮針療法,轉眼已過去25個春秋。在符仲華老師的帶領下以及廣大浮針應用者的推動下,本著“守正融新、上工少涉、止於至善”的理念,浮針療法一直在臨床實踐中進步和發展,從未停下自我完善、不斷求實的腳步。
浮針療法發明後,已陸續出版了不少專著,如《浮針療法》《浮針療法速治軟組織傷痛》《浮針治療疼痛手冊》《浮針醫學綱要》《浮針醫學概要》等。浮針療法的理論基礎、臨床適應證等已在諸多著作中得以論述。本書主要側重論述浮針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再灌注活動。
再灌注活動,泛指通過采用適量、有針對性的外力或者患者自己的力量,持續地、重複地舒張和收縮局部肌肉或者相關聯的肌肉,從而使得局部肌肉或者相關組織的血液充盈,使微循環得到改善,幫助缺血的機體組織恢複到正常狀態的活動方法。
再灌注活動是浮針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浮針療法取得理想臨床療效中不可或缺的步驟。特別是在治療疑難雜症的時候,再灌注活動往往是取得療效的關鍵步驟,是有效和無效的分水嶺。臨床上,我們經常遇見反複發作的病例,這樣的病例往往有良好的即時效果,但是總是出現反複,在分析反複的原因中,對患肌的再灌注活動不充分或不正確常常是不容忽視的因素。由此可見,正確掌握再灌注活動對於浮針的學習至關重要。
再灌注活動的設計基於對肌肉解剖的熟悉和掌握,在學習、應用浮針療法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難度。設計、完成合理有效的再灌注活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對於臨床療效以及個人浮針技術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萌發了撰寫《浮針醫學之再灌注活動》一書的想法。本書介紹了再灌注活動的提出與發展,再灌注活動的生理學基礎、病理學基礎,以及再灌注活動的概念、原理、操作特點等。重點挑選浮針療法中常用的41塊肌肉,分別論述每塊肌肉的名稱、附著點、主要功能、患肌的臨床表現、常用的再灌注活動。
本書具備兩大特色:一是圖文並茂;二是配備真人演示視頻。對於肌肉功能解剖的知識介紹,采用文字描述與彩色圖片、圖示結合的編寫風格,語言精練,通俗易懂,圖片形象生動,便於理解與實用。讀者通過對肌肉功能的掌握,指導設計合理有效的再灌注活動,使廣大浮針應用者在進行再灌注活動的時候思路清晰。本書對於每塊肌肉的再灌注活動進行了視頻錄製,通過掃取二維碼即可觀看真人演示的視頻,視頻拍攝團隊均為廣東省中醫院符仲華浮針醫學名醫傳承工作室成員或進修、實習醫生,動作精準,利於更加直觀形象地掌握動作要領。相信這本立體呈現浮針醫學再灌注活動的書籍能夠給廣大浮針愛好者帶來很大的收獲,幫助浮針人在進行浮針治療時思路更加清晰,不斷精進技術。
《浮針醫學之再灌注活動》能夠與大家見麵,得益於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的英明決策,得益於廣東省中醫院對浮針名醫工作室的大力支持,得益於符仲華老師的精心指導以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這裏由衷地感謝偉大的時代!偉大的祖國!更要感謝符仲華老師以及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厚愛!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浮針醫學的發展添磚加瓦,祝願浮針醫學的未來更美好!
孫健
2021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