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再灌注活動的沿革(1 / 1)

浮針療法是1996年符仲華老師在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期間發明,並曆經20餘年發展,形成了現在成熟係統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掃散和再灌注活動。早期(2010年前)學習浮針的同道,可能都有記憶,當時沒有明確再灌注活動的概念和規範的再灌注活動操作方法,當然當時浮針療效的穩定性也沒有現在這麼好。那麼,再灌注活動是如何提出來的呢?它又經曆了哪些發展呢?

在浮針療法發明的頭幾年,浮針操作過程中並沒有讓患者主動活動或者被動活動患病關節或肌肉。後來,在浮針臨床實踐中,為了轉移浮針掃散時患者的緊張情緒,同時為了將進針點和病痛之間的皮下層放鬆,經常使用類似晃動的手法。於是慢慢發現,在浮針掃散的同時,主動或被動活動病痛相關的關節,能使得浮針的效果來得更快、維持時間更久。尤其是比較頑固的病證,采用這種方法經常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療效。比如在浮針療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時,一邊掃散,一邊擺動上肢以活動受限的肩關節;在治療腕管綜合征時,邊掃散邊活動患者手腕;治療踝關節陳舊性損傷時,邊掃散,邊手握患腳活動踝關節。

在浮針療法的發展過程中,掃散動作從無到有,從使用頻次少到多,再到每次操作都掃散。同樣,邊治療邊活動也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一開始發現邊治療邊活動完全是無意識的。數年下來,發現該原則卻如此重要,到2010年以後,已經每個病例都這樣去完成,進一步地提高了療效,降低了複發率。

在2011年3月出版的《浮針療法治療疼痛手冊》中,符仲華老師將這種邊治療邊活動的輔助手法稱之為“再灌注手法”;並在2011年8月的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裏發表名為“再灌注手法——浮針療法的好幫手”的論文,文中敘述了再灌注手法的命名原因、發現過程、分類、常用的再灌注方法,也談了其重要性、注意事項,分析了再灌注手法是否可以引起軟組織損傷等問題。

與此同時,在浮針臨床實踐中發現,如果在患者主動活動關節的同時,給予患者一個短暫的等力的阻抗,浮針見效的時間會更短,同時療效會更上一層樓。

特別是在2014年12月符仲華老師提出“患肌”的概念以後,再灌注活動也就從早期活動關節阻抗相應地精確到患肌主動收縮並給予等力阻抗,由於患肌是我們浮針治療的靶點,這讓再灌注活動的針對性和效率進一步的提高。

在人民衛生出版社於2016年10月出版的《浮針醫學綱要》中,符仲華老師正式提出“再灌注活動”的名稱,並詳細論述了再灌注活動的概念、原理、分類、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至此,再灌注活動已經成為浮針療法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浮針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後,關於浮針結合再灌注活動治療疾病的報道大量發表在國內外醫學期刊中,至今已有50餘篇。截至2020年,國內醫學院校中博士、碩士研究生關於浮針研究的學位論文已經超過80篇,其中7篇在論文題目明確體現了再灌注活動。關於再灌注活動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

綜上所述,再灌注活動是從浮針操作過程中的輔助手法中延伸而來,在浮針操作過程中常配合應用,已經和浮針操作完美融合,成為浮針操作的黃金搭檔,也是形成浮針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手法可以由醫生運用,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由患者實施,可以極大地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臨床療效,特別在治療疑難雜症等方麵有著很好的輔助作用。再灌注活動的理論和操作方法不僅僅可以使用在浮針醫學中,也可以與其他療法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