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理解。好處也很大。那麼接下來呢?”冥月問。
“接下來,就是中等層次的冥想。把簡單的事物放大,考慮事情的時候要把他們放在整個宇宙中思考。這樣你在有所進境的時候會感覺到,你的思想想內無限深邃,向外無限廣闊。最終的結果就是你會感覺到,你不是宇宙的一小部分,而是整個宇宙的全部。”秦謹學回答。
“也就是典型的自大狂,或者那些自以為是什麼先知或者神的代言人的那種家夥。”李潘諷刺的說,教室裏麵一片笑聲。
“這就是目的?不會吧?高等階段又怎麼樣了呢?不會我們都成了**的教主那種神仙了吧?”冥月笑著說。幾年前流行的邪教**一直是年輕人嘲笑的對象。
“這個階段是一種認為任何對立的事物都是同一種事物的不同的表現形式。不過修習這種境界的過程很有趣。我認為這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禪宗。混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然後借用了佛教的形勢出現。打一個比方,就是你經過了第二種階段,把自己看成了整個宇宙的存在。這時候,在你看來,水蒸氣和水和冰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都是一種名為h2o的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就象著名的慧能六世祖的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你看到了**花和平靜的水麵你不會有不同的認識。”
“就是平靜和運動已經沒有區別了吧?”王永翔問?
“不,他們都是水的一種狀態罷了。”秦謹學回答。
“哦?那麼最高級的階段是什麼狀態?成佛了嗎?”鷹飛感興趣的問。
“成佛也是一種追求。有追求就不是真正的最高狀態。在最高級的狀態,已經無所謂有或者無。就是你已經不追求什麼了?同時你也開始認識了一種全新的世界。這種狀態已經連‘無’都沒有了。隻剩下了真實。不,應該說隻剩下了事實。你因為沒有了自我的認識,就進入了完全的客觀的世界。也隻有在客觀的世界中,你才能夠達到一種實事求是的狀態。沒有了對立。完全是客觀,完全是事實。不過我在修行的時候還沒有達到這種狀態。但是在修行的時候,我發現了自我的存在,一個真實的完整的自我的存在。”秦謹學說。
“不會吧,如果說你可以進入這種狀態的話,那麼連你的存在都否定了,那麼你怎麼能夠確定一種觀察呢?連接收信號的載體都沒有的話,你是如何去接收各種信號呢?我覺得這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你怎麼能夠連你自己都不去確認呢?”冥月問。
“不是連你自己都否認。而是你不執著於你的存在。不去依靠你的存在。中國的傳統的創世論裏麵認為,在世界最出階段,這個世界隻是一片混沌。混沌是沒有‘有’和‘無’的,也沒有任何的對立的事物。所有的東西都完全融合在一起。然後最先產生真正絕對的事物是‘無’,既然產生了第一樣具體的事物,那麼立即有了相對的事物,那就是‘有’,道德經裏麵說‘無為萬物之始,有為萬物之母。’而禪宗裏麵所說的那種最高境界我認為就是混沌的狀態。”秦謹學自己說的也不太確定,不過他還是認真的向大家解釋著。不過不出他的預料,大家的反應是一片茫然,不過經過了這幾天的交流,大家對秦謹學對於那些虛無飄渺的事物的鑽研程度有了充分的認識,所以也沒有過多的驚訝。
鷹飛問:“問題是這和自我有什麼關係?”
“關係很大。首先確定了自己的存在然後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需求。實際上,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是生活在別人的標準下。或者生活在社會的標準下。沒有自己的標準。”秦謹學回答。
“別人的標準?不會的我隻做我喜歡的事情。”冥月問。
“是嗎?那麼簡單的說一下你的喜歡什麼?”秦謹學回答。
“我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喜歡能夠讓我自己開心。”冥月回答。
“那麼什麼是自由自在,什麼是開心?你能夠確定這是你自己的標準嗎?還是這隻是別人不這麼幹,而你這麼幹,就是自由自在?因為你可以不受很多的限製,這就是開心嗎?”秦謹學問。
“這個。。。。。。”冥月語塞了,他還沒有想過自己的標準是不是和社會上的那些標準有什麼聯係。真正想起來,也許自己的標準真的隻是社會標準的一種,並不是自己的標準。
“我說的自我,就是能夠承擔責任,在自己能夠付出的範圍內的標準,如果是那種不管別人的死活,執意妄為,那麼這些也是社會中的一種標準。不過是被反對的標準罷了。”秦謹學接著說。“選擇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是自己選擇的,真正的自己,不是被環境所蒙蔽,不是被別人所**惑。而是經過了自己的修養,自己的認識,然後的出的結果。
我一直說,人類發展的方向就是一種社會化的方向,如果你真的認識了自己,認識了世界,那麼你自然而然的就會把社會化的方向作為自己的選擇,如果你沒有認識自己,那麼你就會把自己的價值過大的擴張,背離了社會化的方向。
儒家的人生態度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一係列過程。大家的最終目標可以是這幾種中的一種。荀子首先提出的就是《勸學》,就是要大家端正學習思想,認識學習的目的然後懂得學習的方法。任何事情都有起始和終點,學習的起點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終點就是成為聖人。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能夠確定直線的方法就是找好的老師。認識禮義的本質。我們如果要能夠奪取政權,那麼我們要學習的的對象就是現在政府,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現在政府的經驗,認識其中合理的部分,同時認識其不合理的部分,為我們以後做準備。而在好老師的家角度上,除了選擇現在的政府,還有其它的好老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