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萬朝中的所有人:……..

吾心即是吾道。

天理與人欲不該是對立的關係。

一切當從本心的良知出發。

所有人都因為喬安所說的這一番話,而陷入沉思之中。

“其實我對這方麵了解的也很片麵,但我的理解大概就是,聽從內心的召喚。”

“你的一切行為,皆從本心的良知出發,而不必外求真理,你的心,便是你的理。”

“每個人的心境不同,所以要修煉內心。”

“但是,光修煉內心還不夠,還需要行動,不能做空談之輩。”

“所以王陽明還強調,除了要致良知,修煉內心之外,還要知行合一!”

“你心裏想的什麼,就要想辦法去做到。”

“比如,他想要做聖賢,便一直在研究聖賢之道,先是親身格竹,而後不斷反思,最後打破自我,求向本心,終成聖賢之道。”

“比如,他從小跟隨父親遠赴邊關之時,便有沙場建功,保家衛國的想法,所以在長大之後,他遵從本心,習武練體,研習兵法,強健已身,隻待時機。”

“在龍場五年之後,他先後被提拔為刑部主事,都察院禦史,奉命巡撫江西。”

“在這個強盜土匪橫行的地方,他運用自己所學的兵法要略,徹底平定匪患。”

“而後,他又遇到了寧王朱宸濠叛亂。”

“在江西巡撫孫燧被殺的情況下,王陽明單槍匹馬乘小船趕到臨江,又趕到吉安……”

“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裏,他就召集了七八萬人,但擁有了數萬兵力的王陽明,卻不急著去平叛了。”

“有人不解,已經做到這一步,為何反而不動了。”

“王陽明回道: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雖然他所招撫的人馬並不算少,可臨時組織起來的兵馬,比起訓練多年的寧王兵馬,還是無法相提並論。”

“所以他隻能靜侯時機,示之以弱,然後,一舉圍殲。”

“前後平叛,用時不過四十三天。”

“而在此之前,他不過是一介書生,隻平定過幾波土匪,從未上過戰場殺敵。”

“可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書生,居然戰勝了聲勢浩大,準備多年的寧王。”

“自此,王陽明的軍事才能,驚豔了所有人。”

“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朱熹:……..

萬朝中的所有人:……..

朱熹有些鬱悶。

不是,這小子這麼能的嗎?

他立德立言還不夠。

他居然還立功!

而且還是平定叛亂,保家衛國的大功!

一個文人,一介書生。

他為什麼會上戰場?

他難道不該是遊走在文人墨客,皇家貴族之間,宣揚自己所推崇創建的學問嗎?

他為什麼會跑到戰場上去?

朱熹想不通。

萬朝中的許多名將也想不通。

一介書生,居然也能領兵打仗?

關鍵是這個書生,不僅考得科舉,當得文官,還青出於藍,成就一代聖賢。

這樣的一個大儒般的文人,不應該隻會知乎者也嗎?為什麼他還會帶兵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