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朝廷科舉劃定了科考範圍,這就導致,大部分讀書人都隻會去看這一類型的書,他們在潛心研究儒家文化的同時,也在被儒家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朱元璋有些不滿:喬姑娘此為何意?咱讓他們學習這些,也是為了培養他們忠君愛國的心!
喬安回道:“大明朝廷所劃定的這些內容,側重於培養士子的德行,讓他們真切地感受著聖人是如何做人做事。”
“但是,治理國家,僅靠這些美好品德就能治理了嗎?”
朱元璋微微皺眉:“喬姑娘非帝王,自然不懂其中要理,唯有先具備聖人德行,忠君愛國,愛護百姓,才有資格為國所用,至於之後治國所需要的才幹,後期培養即可。”
“不對,這樣不對!”
喬安搖搖頭,“八股取士雖然強調忠君愛國,培養士子的美好品德,但同時,它也築造了一批又一批,隻知道死記硬背,而不懂得變通的官員。”
“為國納才,應該選用的是對民生、社會、政治多方麵都關注實際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的人才。”
“而不是一個隻知道背書習文的學生。”
“隻注重於形式,而忽視了其實際治理能力,這樣對於國家來說,並不能成為一個好官。”
“一個讀書優秀的學子,他可能會是一個好老師,好先生,或者是深研這一方麵的大儒,但他不一定能夠成為一個能夠治理一方的合適官員。”
“就拿你洪武皇帝朱元璋來說,你會背四書五經嗎?你能對其中每一字一句都理解深透嗎?”
“你能對所有聖人之言都倒背如流嗎?”
大明朱元璋:……
“說實話,你也不一定會。”
“但這妨礙你成為一個好皇帝嗎?”
“會背書,會寫文章,但不一定能夠將書裏的知識成功運用到實際中去。”
“就如同王陽明所說,知行合一!”
“光是知道還不行,你還得結合實際來行動。”
“八股取士,在建國初期,對於國家安定確實有大用,但它也需要進行改革和優化。”
“否則,長此以往,不僅會扼殺人們的創新能力,還會導致思想僵化。”
“一個不懂得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哪怕他當了官,也隻會在權術為官之道上進行鑽研,而不會去考慮,如何造福一方百姓。”
“大明後期貪汙腐化,官僚主義之風嚴重,其實也是有這一部分原因在的。”
“朝堂之上盡是泛泛空談之輩,溫體仁周奎之流,隻占其位,而不謀其政,於國有何幸?”
大明朱元璋:……
萬朝中的所有人:……
“而王陽明最牛的地方,就是在於他能夠從這種已經是思想僵化的社會體係結構中,敢於質疑,敢於突破,敢於創新。”
“敢於向自己一直都在崇敬和膜拜的先賢言論,進行求證和反思。”
“尤其是在當時,理學之風吹遍天下各個角落,所有人都在恪守三綱五常,將自己放進條條框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