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擁有自信,能讓你無往無不勝——自卑會阻礙你通往成功的大門(3)(3 / 3)

不良的自我體驗難以產生愉快的心情,而長期痛苦的心情又會加重自卑感,這種惡性循環正是許許多多心理谘詢者的困惑所在。

因此,心理健康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隨時調控心情,審時度勢地選擇好自己前進的坐標:升學就業,經商下海,成家立業……敢於直麵人生,不為失敗所困,不為名利所累,不為富貴所淫,不為生理缺陷所惑,隻為心情愉快。一份愉快的心情,能增添十分的嫵媚;一份痛苦的心情,會影響一家人的生活安寧。

心理健康是一種高效的操作機能

操作機能是指人的心理與社會功能。心理健康者是講究效能的,他們具備良好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像力,頗具創造力,思維活躍,學習工作效率較高,人際關係和諧。他們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協調,個人的內在心理需要和外在的社會規範協調。

睡眠效率反映著人的心理功能。一位失眠這樣申訴:“總是睡不著覺,下午6點鍾就上床,胡思亂想,至次日淩晨才能勉強睡1~2小時。”

胡思亂想,盡管聯想的速度很快,但沒有效率。睡眠不安隻是現象,反映出的問題可能是多方麵的:也許是麵臨考試?求職應聘在即?遭到領導批評?人際關係不和?……若規勸他“少胡思亂想,一心一意睡覺!”會有什麼作用?等於白說。心理醫師是不會采用這種家長式的勸說,而是建議當事人采納這樣的處方:白天多活動,多興奮,夜間盡量晚一些就寢。人總會有生理極限,今晚睡不著,明晚睡不好,到後天不用他人勸,自然就會呼呼大睡一覺。當然,從根本上解決睡眠問題還是要“對因處理”。

不少學生抱怨自己的學習效率不高,眼睛盯著書本2小時竟未翻一頁。顯然腦海正雲遊四方,浮想聯翩。與其這樣閱讀,不如合上書本,去打一場球,下一盤棋,再回頭翻開書本,也許隻要兩三分鍾就能背誦書中要旨了。

人際交往是人類社會功能的重要指標。有的人長年閉門造車,與人老死不相往來,生活在一個孤獨的世界裏,不受歡迎,使人的社會功能嚴重受損。另有一些人費了不少功夫,揣摸他人的習性,察言觀色,阿諛逢迎,看上去八麵玲瓏,實質令人生厭。有位找心理醫生谘詢的人沮喪地說:“平時我對大家都不錯,但自己一生病,竟無一人來看我!”這種結果顯然在告訴我們:對大家“不錯”還遠遠不夠,必須與人真誠相待。交朋友若隻是萍水往來或互相利用,往往不會產生“摯”交。

人的心理與社會功能的提高是一個長期任務,也可以說是人的終生追求目標。隻要加強自身的心理修養,善於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實踐,揚長避短,就能增進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一種動態的調適過程

心理健康不是一個靜止的理想標準。可以肯定地說,絕對、永遠心理健康的人是沒有的。絕大多數人處在健康與不健康的邊緣狀態,有人稱之為“第三狀態”。

社會醫學家的觀點是:“90%的就醫者可能沒有病,或是無病呻吟,或以病人的角色換取他人的同情與關注;而90%的正常人也許有病,他們正遭受現代社會的各種應激壓力,如升學,就業,求職,下崗……他們隨時會成為病人。”這種觀點辯證地闡明了健康的相對性。

人生活在大幹世界中,社會在進步,人也得變化。保持心理健康將是一個動態過程。五六十年代,人們吃飽飯就夠了;七八十年代,有房住,有書讀就滿足了;90年代乃至下一世紀,人們會麵臨更大的應激壓力,會更多地追求精神需要——情愛,尊嚴與成就,這些需要的滿足有賴於心理調試與。自身的不懈努力。

心理的調適還要遵循人的年齡發展特征。若一位成熟的女性連買雙什麼樣的鞋都拿不定主意,非要母親裁決,說明其心理的成熟度太幼稚,心理調適能力太不夠。反之,一位5歲的幼兒請知世態炎涼,把自己喜愛的食品讓給父母吃,這種“早熟”同樣令人心酸。

現代社會人口增多,環境惡化,競爭激烈,人人都會麵臨痛苦。痛苦並不可怕,關鍵在於調適。有所不滿,有所追求——這正是心理健康的秘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