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當張氏家族傾其所有將全部資產投向那支股票後,該股票的價格演出了“高台跳水”的一幕,一路狂跌,一直跌得張家家破人亡。
原來這是怡和大班故意玩的一出把戲。他們想拋出手裏的股票,又發愁中小投資者沒有巨額資金來接盤,於是操縱股價,先高後拋。雖然張家上下都是非常聰明的人。但張世明弟兄對股票生意是外行,哪裏能識破這其中的詭計。
一個本來家業興旺的大戶頃刻之間家破人亡。
雖然有的陌生行業看起來利潤大,但是對於不懂行的人來說,涉足就意味著風險。所以,無論致富還是創業,都要慎之又慎。
俗話說:做熟不做生,熟門熟路好賺錢。雖然經商中難免遇到陷阱,但如果是懂行的人,則受騙的可能會大大降低。因此,創業者選擇自己的行業時,一定要考慮自身的情況,萬不可冒冒失失,一頭紮進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而不能自拔。畢竟,選擇熟悉的行業是賺錢的一個好開端。因為在最熟悉的領域才能鋪下你的第一塊金磚。
6、警惕多元化這把雙刃劍
我們經常聽到不少公司領導人在介紹自己企業的時候,都會自豪地告訴大家,他們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公司規模日益擴大,其產品有多少種類,已行稍幾大洲幾大洋,是怎樣跨領域經營的,已經建立了多少分公司等。看起來他們什麼錢都在賺,其實也許最終是什麼錢也沒賺成。
20世紀90年代,在湖北大地上曾經有位紅極一時的農民企業家。他20年前隻憑7台縫紉機創業,一路走來,不斷做大做強。從1989年在深圳、香港成立製衣公司,一年內拿到8000萬元的出口訂單,到1991年,組建集團公司,1993年進行股份製改造,創造了一個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業界奇跡。
但就是這個民營企業的佼佼者,令父老鄉親引以自豪的子弟,最終卻無可奈何地將自己一手創建的集團公司的股份轉讓給湖北某大型集團,而他自己也不得不從原本富麗堂皇的星級寫字樓搬到一個停建多年的簡易樓房裏。
這樣大起大落的結局緣自於他的多元化運作。
1993年全國的鋁材市場驟然升溫,本來經營服裝加工的他,便一心要上鋁材加工廠,並且要大幹快上。
如果隻上鋁材加工廠也還可以,但是由於興建了年產10萬噸的鋁材加工廠,需要大量的鋁錠。這位農民企業家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能向生產廠家購買,自己做鋁錠加工,於是決定再建一個電解鋁廠。
但電解鋁廠耗能高,電力供應難以保證,精明的企業家又算了一筆賬。如果自建電廠,自用、商用都能滿足,豈不一舉兩得。於是,他又不顧電力部門的強烈反對,上馬了三台50O00KW的發電機組。
最後,還有剩餘的電力,這可不能浪費掉。為解決剩餘的電力,就需要商業輸出和連網,不得已之下他又建了一個電站。
在人們大力稱讚他的大手筆運作時,這位企業家有點飄飄然了。他從未理智地細算過維持這些網點或機構的費用一年是多少,究竟是企業做大做強了還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個潛在的黑洞?就這樣,一直被他津津樂道的“鋁材廠”、“電解鋁廠”和“發電廠”三大工程,在他每一分錢都要賺的思想驅使下,把集團一步步引向衰敗的邊緣。
如果該集團不育目追求多元化,或許就是另外一番天地。如果投資興建了鋁材加工廠之後,輕裝上陣,該誰賺的錢放手讓誰去賺,也不會是今天這樣的結局。
這其中,有勝利的歡樂,有盲目的自信,也有“無知”的貪婪。最重要的還是這位企業家隻想著每個環節的錢都要賺,到頭來,卻因攤子鋪得太大,無法運轉,其結果是不僅一分錢也沒賺上,而且還把一個原本很有活力的企業集團賠了進去。
社會越發展,分工越明確。但凡生產一個產品,就恨不得從產品設計、生產,到包裝、運輸,如果每一個環節的錢都想賺,到頭來,可能什麼錢也沒有賺到。別人做的成本未必高,自己做未必就劃算。畢竟經營企業要靠利潤,有收入才是硬道理。
我們都知道“一鳥在手勝過十鳥在林”。哪怕自己隻熟悉一個行業,隻有一種技能,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行業。千萬不要人雲亦雲,也不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如果朝三暮四,連一個行業都做不好,那麼其他什麼行業恐怕都無法做好。那樣,隻是增加了成本,別無他益。在這方麵,初次創業的人更應該引以為戒。
7、不做產品,隻做技術
目前,不做產品、隻做技術的公司在國外比較多,中國企業為什麼能貼牌生產,就是因為國外許多公司隻做技術,隻做品牌。他們不用投入廠房和生產線,而利潤卻是製造企業的幾十倍。這就是他們以智賺錢的手段。
最近,上海有一家公司打出了不做產品、隻做技術的招牌。這種經營理念是在國家政策的大背景下出台的。
根據國家的計劃,2008年中國要在大中城市普及數字電視。所以,目前電視產業正麵臨著從電視發明以來的最大的技術革命,正步入一個高清晰和交互服務的時代,要為人們提供更豐富多彩的節目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