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借力”創富——用手段代替成本(1)(1 / 3)

1、沒有什麼事物不可以利用

荀子說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人要想駕馭自己的命運,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必須要善於借用一切。自己如果站在平地上看前方的道路看不清,不如借高地以便看得清楚。如果聲音的音量不是無限的,如果要想聽者聽得更明白,不如借風而呼。自己不擅長的或不能靠個人做到的,可以借外在之物辦到。無論借局借勢借資金還是借天借地借自然,總之,沒有什麼不可以為我所用。

在江西老區,有個貧窮的小山村,因為山高路遠,一度是全縣最貧困的村莊。如今,這個小山村依托自己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濃鬱的民俗風情,借“勢”建村,不但打造了集觀光、休閑、度假於一體的鄉村旅遊點,而且一躍成為全縣旅遊業的一個新亮點。

他們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打造出一個旅遊新村,進而脫貧致富,首先在於他們借助了大自然賦予這裏的獨特的風光優勢。

小山村雖然地處山旮旯,沒有什麼工業資源,比不上其他地方繁華和喧鬧,但是,其地理環境獨特,依山傍水,山水環繞,十分秀麗。它四周重巒疊嶂,竹林遍野,一眼看去,令人心曠神怡。而村西邊一條小溪穿過翠綠的竹林,形成了蜿蜒曲折的十裏峽穀;村東邊一條河流從山上奔騰而下形成三個頗有氣勢的瀑布群,增添了幾分壯美。地勢較低的地方,小溪流過之處,清澈見底,大小不一的鵝卵石遍布水中。村西邊和村東邊的兩條水源在村頭彙聚成河,兩岸楊柳依依在外人看來,仿佛世外桃源,令人流連忘返。

但是世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大自然賜給他們的財富,因為他們已經習以為常了,再加上以前的致富觀念影響,他們也總想走工業加工的路線,反而抱怨自己這裏缺少資源,所以這樣獨特的資源並沒有很好利用。

進入21世紀,村支書的觀念也在轉變。聽到來這裏的客人對自己家鄉獨特的自然風光讚歎不已,聽著遊人對高寨村風光的讚美,他們萌發了依托獨特的自然風光優勢發展鄉村旅遊的想法。這就是大自然給予自己的財富啊!為什麼不好好利用呢?於是,他們決定向天向地借用這些獨特的自然風光。

在鄉黨委、政府的引導下,他們把規劃建設新農村與開辟旅遊景區景點結合起來,積極自籌與引資開發了十裏大峽穀、漓源瀑布等著名景點,形成了村中有景、景中有村,村、景相融的新農村。

村莊的麵貌變樣了,他們又決定借助曆史文化的優勢,打造有獨特民俗風情的旅遊新村。

原來,曆史上這裏是個瑤族村民居住較多的村莊,雖然幾經變遷,但至今該村還保留著濃鬱的民族風格。例如:這裏的房屋都是以木樓為主,幢屋毗連,層次分明;村裏上年紀的村民還時常穿上瑤族服裝,這些服飾非常鮮豔精美,圖案也十分生動豔麗。而且他們在生活上還保留著瑤族的一些風俗,如男女婚禮要唱賀郎歌、陪嫁歌,勞作時喜歡唱山歌等。豐富的民俗風情成為這裏的大特色、也是增添旅遊內容、吸引客人的一大亮點。

於是村民們決定借助曆史上流傳下來的瑤族民俗風情的優勢,再進一步挖掘整理,突出瑤族民俗的觀賞性和娛樂性。為此,他們成立了由20多個年輕小夥子和姑娘組成的“民俗表演隊”,一有客人從遠方來,大夥就湊攏來,或舉行瑤族服飾表演,或載歌載舞、吹拉彈唱,讓外來的遊客大開眼界。同時,還舉辦篝火晚會,邀請遊客一起跳民族舞蹈“竹竿舞”,讓遊客參與其中,自娛自樂。

最後,他們要借助名山的優勢,壯大自己的名氣,進而豐富旅遊內容。

由於這個小山村的名氣不大,前來旅遊的人在地圖上很難找到它。於是,村支書和一幫足智多謀的村民商量,決定借名山揚自己的名。這個山村位於著名的“華南第一峰”貓兒山的山腳下。貓兒山是漓江、資江、潯江的發源地,海拔2124米。四季旅遊,各有特色。20世紀90年代初,各地遊客就紛紛前來飽覽“華南第一峰”貓兒山勝景。隨著貓兒山的旅遊日漸紅火起來,小山村的人們看準了這個可以借助的現有優勢,打出了“貓兒山下第一村”的招牌。經過大力宣傳,小山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通過借天借地借自然,小山村大變樣,旅遊的人們越來越多,村民的錢包也鼓起來了。

外在的力量,包括有形的、無形的,社會的、自然的等,凡是獨立於自己之外而存在的,都可以為我所借。

人類生活的大環境、大氣候等,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場,影響和左右著人們及其身邊的一切,沒有什麼比這種力量更神奇和強大。能夠借助這種神奇而獨特的力量,勝過自己奮鬥幾十年。在借天、借地、借自然的同時也強大了自己。

2、要自己動手並不劃算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一向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所以,許多創業者的頭腦中也奉行這種觀念。殊不知,這種觀念的提出是有曆史背景的。它在當初新中國成立後的建設時期的確有過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凡事都要講究成本和利潤的情況下,就要核算一下什麼都要自己去做是否劃算。否則,一味強調自力更生無異於刻舟求劍。許多人都聽說過農婦剪羊毛的故事、這個故事就很能說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