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借力”創富——用手段代替成本(3)(3 / 3)

1998年10月,張興冬來到了濟南。他發現無論走到哪裏,隻要有小吃的地方,就有煎餅。張興冬高興極了,他一路走,一路品嚐和比較各家的煎餅。他這個“門外漢”根本品評不出優劣。這時,張興冬通過和煎餅老板聊天,得知煎餅的真正發源地不是濟南,而是菏澤。於是,張興冬又當即趕到了菏澤。在一位70多歲的老人那裏張興冬了解到中國煎餅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古代最有名的是“劉記”煎餅,始於宋朝,但是現在已經失傳。

經過幾番考察,張興冬交了200元培訓費,插班參加了當地舉辦的“六姐妹煎餅”培訓班。經過1個月的培訓後,張興冬終於掌握了製作煎餅的全部技術。從菏澤回來後,張興冬拿出家裏僅有的8000元錢,開始了新的創業。他把自己製作的煎餅定名為“劉記”煎餅,目的是想傳承曆史,把具有1000多年的“劉記”煎餅延續下去。

1999年4月8日,“劉記”煎餅鋪正式開張了。開張後,生意一直很紅火,每天都能賺100多元錢。

但張興冬並沒有滿足“溫飽”的現狀,不安分的他又把眼光盯在了各大商場和超市上。首先,他投入4000元製作了一批煎餅,分別投放到幾個超市進行代銷。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在家等到的不是各超市讓他去結算的消息,而是叫他把已變質的煎餅取走。原來,放在超市裏的煎餅過不了3天就發黴長毛了。

張興冬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此後,張興冬停止了生產煎餅,開始四處取經。不久,通過朋友介紹,他結識了濟南市很有名望的一位食品專家。專家告訴他:“如果在煎餅裏放添加劑(防腐劑),就可以延長保質期,最長可達到一年,但口感會大打折扣,且不屬於綠色食品;如果不放添加劑,找要研究原料的合理配比,因為每種原料的酸堿度不同。找到了合理的配比,就能延長煎餅的保質期。”聽了這番話,張興冬茅寒頓開,他立即去上海和北京查資料。但是,延長煎餅保質期的領域居然是一片空白。經過段時間的思索,他決定自己進行研究,填補這個領域的空白!

1999年6月,張興冬買回瓷杯、濾紙、試紙等試驗器具,開始廠煎餅保質期的試驗。經過了3個多月的反複試驗,張興冬終於摸索出了延長煎餅保質期的方法。他所烙出的煎餅保質期能達到45天。不久,遼寧省技術監督局對張興冬製作的煎餅進行了鑒定,認為他的煎餅是新世紀的綠色食品。

試驗成功後,張興冬士氣大振。不久,他請人設計了商標,注冊成立了撫順市新撫劉記食品廠。

2002年7月,遼寧省名優食品訂貨會在錦州召開。張興冬帶著1000張煎餅參加了“訂貨會”。不出所料,“劉記”煎餅很快在省內火爆起來。2002年10月,得知全國糖酒產品展銷會在深圳召開時,張興冬當即親率廣告部人員趕赴深圳。山東省依然大出風頭,相比之下,張興冬的“劉記”煎餅明顯遜了一籌。通過這次的較量張興冬感觸很深:做生意,不能光靠做廣告,還要練好內功,要不斷地創新,這樣才能做到名副其實。

回撫順後,張興冬開始在新產品的開發上動腦筋。他想:目前,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傳統的玉米麵煎餅和小米麵煎餅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必須開發一些新品種、新口味的煎餅。在短短2個月的時間內,開發部便研製出了香米麵煎餅、大米麵煎餅、黑米麵煎餅、高粱米麵煎餅和糯米麵煎餅等係列產品的配方,並在新產品中加進了價格較高的芝麻等原料。這些產品投放遼寧省內市場後不久,就反饋回了好消息:新產品供不應求。

經過仔細研究後,張興冬決定改變以前的經銷方式,實行“走出去”的推銷方法。經過一段時間艱苦的努力,“劉記”煎餅終於敲開了國內市場的大門。到2003年5月,張興冬已在全國10多個省和直轄市設立了代理商,在市場上所占的份額比重越來越大,利潤也像滾雪球一樣。2004年2月,張興冬又投資60萬元,購買了10畝土地,開始動工建造新廠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