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實踐中最早使用“班主任”這一名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老解放區。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老解放區,當時辦的小學、中學、師範學校和抗日軍政大學等,每個班級中都設有班主任。1934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小學製度暫行條例》中規定:“每班設主任教員一人,一班學生在四十名以上者,得增設助教員一人。”(陳元暉等編:《老解放區教育資料(一)》,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10頁。)全國解放後,繼承老解放區的優良傳統,深受蘇聯班主任製的影響,將中小學原來的級任教師或導師一律改為班主任。1951年頒布了《政務院關於改革學製的決定》,規定從1952年起,在中小學設立“班主任”取代“級任導師”,負責全班學生的思想教育、政治工作、道德行為、生活管理、課外活動等工作,“班主任製”正式確立。1952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學暫行規程(草案)》規定,班主任“在教導主任和副主任的領導下,負責聯係本班各科教員、指導學生生活和學習”。從此,在我國的普通教育係統中正式實施班主任製,而且班主任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受西方強調學生自治觀念的影響,有的地方曾一度在中小學把班主任改名為輔導員,其職能也有所變化;在“文化大革命”中,有的學校把學生按軍隊的班、排、連進行編製,把班主任相應改為班長、排長、連長。由於這些做法不符合我國學校教育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一段時間後又都恢複了班主任製度。
考慮到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和艱巨性,黨和國家對班主任的辛勤勞動和付出給予高度的評價,並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鼓勵。1956年,教育部規定對從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師予以適當補貼。1979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勞動總局聯合頒發了《關於普通中學和小學班主任津貼試行辦法(草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正式實行了班主任津貼製度。1984年4月13日,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召開了全國優秀班主任頒獎大會。國家教育委員會原副主任何東昌在大會講話中高度評價了班主任工作,指出“一個優秀班主任就是一個教育專家”。在公立學校實行了班主任津貼製度,並且為表彰獎勵優秀班主任,各地每年都評出一批“模範班主任”。
1988年,隨著《小學德育綱要(試行草案)》和《中學德育大綱(試行稿)》的頒發,教育部相繼於7月1日、8月20日分別又頒發了《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暫行規定》、《中學班主任工作的暫行規定》,二者都對班主任的地位、作用及其基本任務,班主任的職責,班主任工作的原則和方法,班主任的任職條件和任免,班主任的待遇和獎勵,班主任工作的領導與管理,作了更為具體、明確的規定,重申了班主任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強調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同時也使班主任工作更加規範化,班主任製度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完善。
黨和政府對班主任工作給予極大的重視和關心。2006年6月4日,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見》,其中規定:要充分認識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中小學班主任的工作職責,認真做好中小學班主任的選聘和培訓工作,切實為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提供保障,要求製訂和完善促進班主任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提高中小學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要完善班主任的獎勵製度,要加強班主任隊伍的管理,要為班主任開展工作創造必要的條件。
2006年9月7日,教育部下發通知,決定啟動實施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計劃。該計劃根據《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見》製訂,旨在提高中小學班主任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能力。該計劃第一次係統地闡述了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的目標、原則、內容和方法。該計劃指出:“實施本計劃旨在將中小學班主任培訓納入教師全員培訓計劃,建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製度,全麵提高班主任履行工作職責的能力。”該計劃還明確指出:“從2006年12月起,建立中小學班主任崗位培訓製度。今後凡擔任中小學班主任的教師,在上崗前或上崗後半年時間內均需接受不少於30學時的專題培訓。”該計劃的頒布實施,給班主任指出了專業化的發展方向,必將極大地提高班主任的素質和班主任工作的水平。
第二節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對象
一、闡述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對象應依據的原則
從理性分析的角度闡述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對象應依據以下原則:
(一)人本性原則
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對象是活生生的發展中的學生和承載創造性勞動的教師的活動,對人的尊嚴、人的價值的重視應放在首位。在考慮學科科學發展邏輯順序的同時以學生的認知和技能、情感和態度、過程和方法的發展規律為依據,使學生的身心獲得最大、最好、最充分的發展。同時,使班主任的品德素養、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獲得提高,身心獲得發展。
(二)科學性原則
確定班主任工作研究對象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是科學的。人們對任何現象的認識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的,對任何一門學科研究對象的區分和確定也不例外。是否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根本觀點和方法來區分和確定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對象,是衡量這門學科是否科學的重要標誌。
(三)客觀性原則
班主任工作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即所謂的研究對象從根本上說不在於它們主觀是否已經認識或認識的程度,而在於它的客觀存在。這是這門學科本身科學性的基礎,也是確定其研究對象的基本要求。
(四)特殊性原則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對於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頁。)一門學科是否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它與相關學科、分支學科的界限是否清晰,常常被認為是學科是否成熟的標誌之一。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對象必須有這種特殊性,否則它就不能稱其為學科。
二、班主任工作的具體研究對象
任何工作都有它的規律,隻有按規律辦事,才能把工作做好。班主任工作是研究班主任工作一般問題、揭示班主任工作一般規律的一門學科。
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工作這項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的一部分。人們為了有效地進行班主任工作,需要對它進行研究,總結班主任工作經驗,認識班主任工作規律。班主任工作就是通過對班主任工作問題和班主任工作規律的研究,揭示班主任工作客觀規律的一門學科。
班主任工作問題不能等同於班主任工作現象。班主任工作現象是班主任工作活動的外在的、表麵的特征,包括班主任工作社會現象和班主任工作認識現象。班主任工作社會現象是反映班主任工作與社會關係的現象,如學校班主任工作的社會地位、班主任的薪酬改革、班主任管理體製,等等。班主任工作認識現象則是反映班主任工作與學生身心發展關係的現象,如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班主任與學生的關係問題,等等。因為班主任工作現象是形形色色、不勝枚舉的,人們對班主任工作現象的認識也總是零碎的、膚淺的、不係統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談不上是科學的認識。班主任工作現象中包含班主任工作問題,問題不可能存在於現象之外,但並非所有的班主任工作現象都可以構成班主任工作問題。隻有當班主任工作現象中的某些矛盾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並具有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時,才能構成班主任工作問題,成為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對象。班主任工作就是要研究這些問題,揭示問題背後所存在的班主任工作的規律。
班主任工作規律是班主任工作內部諸因素之間、班主任工作與其他事物之間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係。如,在人類曆史上,各個階段的班主任工作都具有不同的特點,但是都受到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製約,這是一個普遍性的規律。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學與學生全麵發展的關係、教與學之間也存在著規律性的東西。班主任工作研究,就是要按照班主任工作的邏輯層次,去揭示班主任工作的各種規律,並在揭示班主任工作規律的基礎上,闡明班主任工作的原則、方法和評價等問題,為班主任工作提供理論上和方法上的指導,隻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具體的班主任工作規律,才能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質量和水平。研究並分析班主任工作客觀規律,是班主任工作研究的對象。
結合班級、班級授課製、班主任這三個班主任工作中的核心概念的研究對象,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對象可以表述為:班主任工作是研究班主任工作一般問題、揭示班主任工作一般規律的一門科學。所以,通過對班主任工作的學習與研究,可以使我們發現並分析班主任工作問題,遵循班主任工作規律,樹立科學的班主任工作理念,掌握一定的班主任工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從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自覺性,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使得班主任工作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效。
第三節班主任工作的意義和作用
剛剛召開的黨的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曆史進程和寶貴經驗,為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進一步描繪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為我們繼續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求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義
教育事業是人類最崇高的事業,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通過影響學生來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在知識越來越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的時代,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廣大教師的辛勤耕耘。因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與學生的接觸多,溝通便利、影響深刻,肩負著育人的重要職責,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和班集體建設的指導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是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幹,是溝通家長和社區的橋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普遍要求全體教師都要努力承擔教書育人工作的情況下,班主任育人的責任更重、要求更高。具體地講,班主任是學校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促進學生素質全麵發展的骨幹力量;班主任是協調本班科任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溝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橋梁和紐帶;班主任是參與教育教學改革實驗,推行“減負”等工作的主力軍。
班主任在創建班集體中的意義和作用尤為重大。隻有創建班集體,才能保證育人的方向,才能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麵發展,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才能使班主任自身的素質得到全麵的提高。然而影響班集體建設的因素是多方位的,有目標要素、組織機構要素、活動要素、人際關係要素、規範輿論班風要素,而班主任是這些要素的首位要素,起核心作用,他擔負著組織建設班集體的責任。如:班集體奮鬥目標和建設計劃的製定,班集體核心和骨幹的發展水平,班集體的凝聚力,班集體的教育活動水平,班集體的學業水平,班集體的風氣,班集體成員的個性發展水平都與我們班主任工作密切相關。所以班主任在班集體建設中要創新,要有自己組建管理班集體的風格、特色,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指導教育學生的藝術和方法。
二、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班級是學生集體的基層組織,是學校進行教育和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班主任受學校委派,全麵負責一個班學生的各項工作。班主任工作的意義,是由班主任在班級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
(一)班級的作用
1班級是學校工作的基本單位和基層組織
(1)班級是按有關規定組成的學校行政組織係統的一個基層組織。它不是一級行政組織,但是要履行某些行政組織的職能。任何學校都要通過班級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的決策、指示和規定。
(2)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學生掌握係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智能,具有優良的體魄、健康的心理,擁有高尚的品德,養成完美的個性,主要是在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完成的。各種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活動也往往需要班級這種組織形式。
2班級是全體學生個性全麵發展的重要集體環境
班級是學校的一個基層組織,又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這就決定了班級承擔著全麵推進教育任務的完成,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任務;班級又是一個多向交往的人群複合體,是學生進入社會生活的通道,在班級生活中學生學會人際交往,處理好人與人、人與事、人與機、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更好地社會化;在班級集體內角色的多樣性和活動的廣泛性為學生個性和才能的發展提供了廣闊而生動的平台,通過和諧人際關係構建和豐富多彩活動的過程,滿足學生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班級集體和學生個體成為一對互為因果的發展的統一體。集體的形成和發展是每一個體努力的結果,而已經形成和正在形成的集體對個體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班級集體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是通過班級組織及各種規章製度的製約,班級輿論和班風的影響,班級內人際交往與互相教育以及以教學為中心的大量班級活動來實現的。
(1)班級集體的活動
組織共同的活動,是班級集體的生命。班級集體隻有在共同的集體活動中才能鞏固和前進。因為隻有在為實現集體的共同目標而進行的係列活動中,班級學生才能充分交往,相互了解,建立友誼,為形成集體奠定情感基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健全班級集體的組織機構,形成集體核心;激發學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集體責任感,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缺乏集體活動,班級集體就會缺乏生機和活力,學生就感覺不到集體的存在。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多種多樣,關鍵是要有吸引力,讓所有成員都積極參與。
(2)班級集體的規章製度
國家正式頒布實施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學校製定的各種規章製度,班級規定的各項規章製度,如學習製度、勞動衛生製度、生活作息製度、體育鍛煉製度、文娛活動製度、班級文明公約、課外校外活動製度等,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促進學生集體觀念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發展。
(3)班級集體的輿論、班風和優良的傳統
一般情況下,集體的教育影響是通過輿論實現的。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兒童集體的輿論力量,完全是一種物質,是實際上可以感觸到的教育因素。”(馬卡連柯:《論共產主義教育》,劉長鬆、楊慕之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55頁。)集體輿論是在集體中占優勢的、為大多數人所讚同的言論和意見,集體輿論是集體生活和集體成員意願的反映,以議論、褒貶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體的動向和集體成員的言行。有無正確的集體輿論,是衡量班集體是否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正確的集體輿論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和發展班集體的巨大力量,有利於提高集體成員的思想覺悟,使大家明辨是非,支持正確的言行,抵製錯誤的傾向。正確的集體輿論不是自發形成的,要靠集體活動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和培養。
一個班的集體輿論持久地發生作用就形成一種風氣,這就是班風。班風是班級所有成員在比較長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種共同心理傾向,通過班級成員的思想、言行、風格、習慣等表現出來。良好的班風表現為積極向上、熱愛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文明禮貌、興趣廣泛、生動活潑等。它是鞏固學生班集體的精神力量,是教育班集體成員的重要手段。
班級傳統以區別於他班的方式展示出來,具有鮮明的特色。班級優良的傳統,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馬卡連柯認為,“任何東西,也不能像傳統那樣能夠鞏固集體。培養傳統、保持傳統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務。(馬卡連柯:《論共產主義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58頁。)傳統和班風、輿論存在密切的關係,如班級集體規定久而久之成了傳統,而好的傳統往往與正確的輿論、良好的班風相關。
(4)班級集體的人際關係
學生在班級活動中形成各種人際關係,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在心理上具有向師性和趨同性。師生的交往在時間和空間、數量和質量上向著積極方向發展,易於學生模仿教師的行為和接受教師的暗示,不僅有助於學生形成符合道德、法紀、政治、思想規則的行為,對學生的個性如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也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和諧的生生關係,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圍,有利於培養學生互相尊重、互相關愛、互助合作等好品質,進而增強集體凝聚力,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在班級集體中,還存在各種非正式群體,這些群體的構成因素各異,有的不穩定、鬆散、可變,有的則具有較強的向心力。但是無論如何,非正式群體的人際關係都影響到學生的發展。正確引導、發揮這些非正式群體的積極作用,對良好班集體的形成,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都將產生直接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