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課程的理念深入人心,傳統的師生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班主任工作的認識和實踐過程中,班主任作為管理者、教育者、協調者、領導者,其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得到修正和豐富;同時,學習者、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等角色得到了廣泛認同和積極實踐。班主任的多重角色成為新課程的實踐要求。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班級的領導核心,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樞紐,是學生全麵發展、健康成長的導師和引路人。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要履行不同的職責、完成諸多的任務,所以,就需要對其多重角色進行定位。
第一節班主任角色及班主任角色觀念的作用
一、班主任角色
角色本是戲劇學的概念。指演員在戲劇舞台上依據劇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社會學將其引入,社會心理學認為角色就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關係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規定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模式的總和。每種社會身份都伴有特定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模式,當個體產生為自己的社會身份所規定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模式時,便扮演了相應的角色。
班主任角色是指班主任在特定的教育關係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規定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模式的總和。
二、角色觀念及班主任角色觀念的作用
角色觀念是指按照與角色地位相應的一整套權利義務和行為規範去實施自己的角色行為,並通過不斷的社會交往,形成和強化角色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模式的意識。
班主任角色觀念是否明晰,直接影響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具有相應的角色觀念,能使班主任深刻地理解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妥善地進行角色轉換。
(一)理解學生
1角色觀念清晰的班主任能客觀、辯證地對待學生
學生對班主任有一定的角色期望,而班主任又有自己的班主任角色期望,這兩者之間往往是有差異的。具有清晰角色觀念的班主任能自覺地使自我角色期望與他人的角色期望相一致,經常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避免主觀隨意性和先入為主性的影響,客觀、公正、公平、合理地評價學生。
有關調查研究資料表明,當前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溝通問題的存在相當一部分是由於班主任自我角色期望與學生對班主任角色期望之間的不一致而造成的,而其中問題的主要方麵在於班主任對學生的了解不夠。因此,班主任隻有全麵、深刻地認識自己的教育對象,了解、理解雙方存在的差異,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工作,解決各種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否則,雙方可能會產生不應該的誤解和對立,從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2角色觀念明確的班主任能與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
“共鳴”即“同頻共振”,原屬物理學概念,指兩個物體由於振動的頻率相同,一個物體振動就會引起另一個物體相應的振動。班主任教育的同頻共振,是指當班主任的教育藝術與學生的思想認識達到同一“頻率”的時候,師生之間就會產生認識、思維、情感等方麵的“共鳴”。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著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當他處於情感的邊緣化地帶時,非常需要班主任老師運用“心理代償”法解決問題。當學生不能從情感誤區走出來,內心矛盾不能排解時,他的情緒明顯極端化,已經無法控製自己,處在對學習、對生活和對未來絕望的狀態。班主任用自己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做一個明顯的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將內心的矛盾排解,以達到走出情感誤區的效果,喚醒或者是喚回學生的情感。“心理代償”和“心理補償”不一樣,因為“心理代償”不是將班主任的情感轉移到學生身上,而是用班主任的情感來喚醒學生已經失去的情感知覺。對於問題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及重大情緒問題,用心理代償法來處理將會事半功倍。
因為角色觀念明確的班主任能真誠待人、以信得“威”,而不是以個人的權威或職業地位對待學生,所以班主任能夠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學生身上,具有同理心,能移情性地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這種非權勢主義的班主任,是以自己的學識、涵養、氣質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既不放任自流,又不獨斷專橫,寬嚴有度、審時度勢地引導學生前進。
(二)了解自己
班主任能否成功地扮演各種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己的認知和了解。對自己的知情意水平、興趣需要動機狀態、能力狀況越明確,在工作中就越能揚長避短、事半功倍。
班主任與其他人一樣,是活生生的個體。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和人際交往環境,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格、氣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著不同的知識技能、興趣、能力和稟賦。班主任必須深入了解自我,把握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才能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確定適合自己的教育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手段。班主任自我認知不僅可以使得職業選擇更理性化,而且對於班主任工作的開展也很有益處。在教育活動中,根本就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條條框框,隻有適合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才是最好的。班主任個性特征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差異性和獨特性。
研究表明,班主任自我評價的變化是與其角色扮演相聯係的。他們清楚知道自己是怎樣一個人、自己要做什麼、達到什麼目標,因而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目標達成作出正確的選擇,利用品質能力間的互補、代償,使自己成為合格的班主任。如一個觀察能力不太強的班主任,可以由對學生真誠的愛而獲得大量可靠的信息;一個用語言傳遞信息能力不強的班主任,可借助多種教育手段吸引學生觀察和思考,達到工作目標;有藝術特長的班主任可以利用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認知、感受和體驗,培養集體榮譽感,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
(三)妥善進行角色轉換
班主任的工作不論從工作的環境,還是從對象、內容、方法的角度來看,都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其工作性質的特殊性要求班主任要適時、適地、適度地轉化好所承擔的多重角色。角色觀念明確的班主任,對於極易變動的角色就能正確地進行角色轉換,表現出符合該場合一係列特定的行為要求。如,在課堂上,班主任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該角色要求他教風嚴謹、一絲不苟,所授內容應具有科學性、思想性和係統性。課後,要扮演學生的朋友的角色,若過於嚴肅,則不利於師生的正常交往。對於低段的學生,可能班主任更需要扮演和善慈愛的長輩角色,而高段的學生可能更希望班主任是智者的化身。
班主任除了轉變好在校內扮演的各種角色外,還要善於根據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轉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角色的扮演不能錯位。班主任作為現實的社會成員,在學校裏、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應扮演好各種各樣的角色。
第二節班主任的社會責任
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教師是人類智慧的開發者,是提高民族素質的耕耘者,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開拓者。班主任是特殊的教師角色之一,在實施素質教育,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責任重大。
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主要並且首先是通過教師在班級中所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去實施的。教師與班級狀況直接製約教育效果,而班級狀況如何,歸根到底是由班主任施教的水平所決定的。班主任麵臨的任務是以班級作為教育場所,使學生轉化為社會期待的合格成員,並為學生承擔新的責任與義務的訓練。把班主任這一社會角色置於整個社會之中,將其視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成員考察社會責任,作為社會公民,班主任必須遵循一般的社會責任,如養育子女、贍養父母、遵紀守法、維護國家尊嚴、人民利益等。班主任作為負有特殊使命的專職教育工作者,必須履行特殊的社會責任。
一、傳播、傳遞知識
班主任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傳承社會文化。班主任通過專業化的講解、論證和心智啟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科學興趣。班主任特別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包括考試科目的學習與考試外的學習,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個性和需要,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尊嚴。在新課程理念下,班主任是一個決策者、創造者,而不再是簡單的執行者。班主任要創造積極的班級氛圍,創設和營造豐富多彩的成長環境,設計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班主任要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又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領者和組織者,在抓住學生思想靈感的同時,運用自己的知識積澱、經驗和智慧給學生以點撥和啟發,把想象和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同時,班主任要做好學生的組織協調工作,創設輕鬆和諧的活動環境,培養學生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精神,班主任還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以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積極性。
二、開發智能資源
智能是保證人們有效地進行認識活動的那些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綜合。人的智能開發問題,是當前世界上十分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當今許多國家,都把教育當做開發智能、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人是最大的財富,大腦是富礦,學生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智力資源,教育要培養具有較高智能的人。班主任通過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理念、進行教學改革,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心理素質的發展,培養其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智能資源。智力發展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是不能分開的。如學習興趣、意誌、性格是智力發展的動力,並能彌補智力的不足,改善大腦的工作狀態。
班主任要開發學生的智能資源,主要包括:
首先應該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眼界。因為要發展智能,必須正確處理智力與知識的關係。智能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知識掌握的過程本身也就是智能發展的過程。班主任教育教學方法要得法,因為傳授知識不得法,也會成為智能發展的障礙。
第二,班主任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語言是人思維的物質外殼,它調節支配著人的一切心理活動的發展。沒有語言的發展,就沒有人的心理發展,更談不上智能發展。班主任要利用多種藝術形式啟迪孩子的智慧。音樂、美術、故事都是具體形象的教育形式,生動、活潑、有趣,深愛學生喜愛,它們能使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第三,班主任要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為學生的智能發展奠定基礎的,可以使係統的學校教育的學生智能發展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生的智能發展取決於家庭環境和教育、社會要素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班主任要從兒童年齡特點出發,遵循兒童智能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因勢利導,不可超越孩子智能發展的可能性。班主任在學生的智能發展上應該防止走極端:盲目超前或放任自流,並且要有耐心、恒心。人才的培養周期性長,不可一勞永逸,必須持之以恒。同時,注意方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第四,班主任還要教育學生勤用腦、會用腦。比如,有計劃的訓練使用耳、眼、鼻、舌、身等感覺器官;科學地安排生活、學習和活動,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除睡眠外還應有積極的休息方式,即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交換使用腦力活動的方式,例如計算、語言、音、體、美、娛、遊戲交叉進行;適應腦的活動節律。
三、塑造學生人格
班主任將社會思想、政治、法紀和道德規範的要求,通過教育教學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使其成長為德才兼備的社會棟梁。眾所周知,班主任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舉足輕重的教育影響,班主任對學生如同春雨潤物般潛移默化的作用,都會對規範學生的言行舉止及人生追求有直接的影響,班主任的工作實際上是一個“靈魂”塑造另一個“靈魂”和一種人格影響另一種人格的教育過程,這就要求班主任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使自己真正成為“人師”,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與良好的師表形象去陶冶學生的心靈。班主任要想對每個的成長確實有所啟發、有所引導,就必須做到尊重、關心學生,理解、體諒學生,信任、接納學生,以關愛之情、公正之心去感染、感化學生,逐漸建立起一種體現關愛—公正精神的教育模式,完成塑造學生人格的曆史任務,盡到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四、發展人類文化
文化,是一定社會的人在一定的曆史發展中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產品的總和,也是在一定的人群、集團中所公認的一種道德觀念、價值體係、行為規範和活動方式的總和。在社會學中,一般將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及行為方式等的複合稱為文化。班主任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繼承人類優秀文化,將它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再由他們去發展、創造人類新文化。教育是一種存在於人際之間的影響或活動,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產生了教育對文化的遵從;反過來,文化則為教育提供合適的內容,教育就成為文化傳遞的手段,班主任工作既把文化當作自身傳遞的內容,又作為這一文化傳遞的過程,班主任對文化的繼承、傳遞是有選擇的。
班主任要適應環境和時代的需要,以一定的規範和價值觀念為基準,對文化棄其糟粕、揚其精華,班主任教育起著價值導向的作用。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等任何方麵的變化必然反映在文化中,引起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行為方式以至生活方式等多方麵的變化。這必然引起班主任工作內容的變化,班主任通過教育發揮能動作用,傳播新觀念,改革舊觀念,移風易俗,破舊立新,使學生更能適應變化的時代,推動社會的進步,傳播和樹立新的道德觀念、價值體係及行為方式,實現對文化的更新與創造。
第三節班主任的社會角色
一、班主任的雙重角色
(一)教育者角色
班主任扮演教育者角色時,是受社會委托、按社會要求、履行社會責任,去影響學生的,其交往對象是學生。班主任具有與其工作特點相應的天然的教育權威,加之對於學生來說,是富有社會經驗、術業有專攻的專門從業者。班主任是以“不平等原則”與學生交往的。
(二)同事者角色
班主任,不論他在校內兼任任何領導職務總還是教師,其交往對象同是教師,教師之間都是同伴,盡管他們在知識、能力、年齡、職稱、職務、性格等方麵有差異,交往過程中與同伴之間執行著的是“平等原則”。
任何成員在交往時,都有“常套行為”,即因交往對象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相對穩定的傾向性行為。在學校裏的班主任,常要頻繁地變換上述的兩種角色,即“教育者”與“同事者”,在學生和同伴麵前表現出“兩副麵孔”和兩種不同的常套行為。因而,容易出現以下三種現象:
1班主任由於其內在認識與教育學生的要求不一而產生心理衝突。如在對當前社會現實的認識上,有些班主任看到的是其陰暗麵,內心是強烈的不滿,但在學生麵前卻不能有絲毫流露,要“違心”地宣傳現實社會的優越性。
2班主任以班級為心理調節場所。班主任與常人一樣,有喜怒哀樂、自尊自愛自信。有的在學校無權無勢,而在班級中能享受學生的尊敬,在學生的聽話與服從中尋求慰藉;有的還會在與同事(或領導)發生衝突後,以學生作為情緒宣泄的對象。
3當學生發現班主任的雙麵性時會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班主任教育學生要文明禮貌用語,但當學生發現班主任在同事之間談笑風生中不雅之辭脫口而出時,所有的教育都會發生逆轉。學生會懷疑班主任的人格,甚至會抵觸其教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