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威信是指班主任所具有的使學生感到尊嚴而信服的感召力量。它是通過班主任的人格、能力、學識及教育機智在學生心理上所引起的信服和尊敬的態度。
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是隨著其威信的高低而變化的,尤其在對學齡初期的學生的工作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讚科夫認為,如果沒有威信,師生之間就沒有正確的相互關係,就缺少了有效進行教學工作的必要條件。
班主任的威信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四方麵:(1)幫助學生確認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所提意見的真實性和正確性;(2)使班主任提出的要求更富有鼓動性和感召力,更易轉化為學生的主觀需求;(3)使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深入到學生的思想深處,真正被學生所接受;(4)威信高的班主任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引起學生多方麵的效仿。
威信是影響班主任獲得角色的重要因素,因為:(1)班主任的威信是學生接受教誨的前提和基礎;(2)有威信的班主任能喚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3)有威信的班主任能被學生視為理想的榜樣和行為的楷模。
班主任應該十分重視在學生中樹立、維護和提高自己的威信。班主任威信的形成,各有其不同的特點,但概括起來,不外乎主觀和客觀兩方麵。其客觀因素包括教師、班主任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社會對班主任的態度,教育行政部門、校長對班主任的態度,家長對班主任的態度,學生對班主任工作的認識態度等。在這些外在的客觀因素中,社會對待教師的態度是主要的。荀子曰:“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列寧曾呼籲:“應當把我國人民教師提高到從未有過的,在資產階級社會裏沒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這是用不著證明的真理。為此,就必須進行有步驟的、堅持不懈的工作,來提高他們的思想意識,使他們具有真正符合他們崇高稱號的各方麵的修養,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列寧論國民教育》,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74頁。)社會因素是一個外在的因素,是班主任個人無法左右的,它的成熟有待於社會對教育重要性認識的成熟,有待於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的提高。
班主任威信形成的另一個重要方麵是主觀因素。它來源於班主任的內在優良素質,即班主任高尚的品質、高超的業務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1)過硬的道德品質、心理品質和業務水平是班主任獲得威信的基本條件;(2)班主任的儀表、生活態度和作風、習慣對威信的獲得具有重要影響;(3)班主任給學生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會影響威信的形成;(4)班主任要珍惜在師生交往初期、由學生對教師自發的信任和尊敬而產生的威信,即“自然威信”,並努力使其轉化為以人格魅力為基礎的威信,從而真正地“以信得威”。
二、班主任的教育態度
班主任的教育態度是指班主任對教育所具有的認識、情感和行為特征方麵的比較持久的傾向和姿態。它對於學生的學習和人格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教育態度是影響班主任多重角色獲得的又一重要因素。
日本心理學家大橋正夫把班主任的教育態度概括為:摯愛的態度—冷淡的態度;強製性的態度—自由放任的態度、熱心的態度—無視的態度;紀律森嚴的態度—寬容的態度;對教育職務的踏實、精通的態度—不踏實、不精通的態度。
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所持有的教育態度是對整個教育的認識,其中,班主任的“學生觀”對其持有何種教育態度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班主任存在兩種不同的學生觀:一是評價性的學生觀。班主任在觀察學生時,預先以自己設定的框框給學生以評價。把學生當作被動的客體,要麼發號施令,要麼放任自流,學生的個性心理常常處於壓抑狀態。二是移情性的學生觀。班主任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學生所處的境況,用同情、同理的態度體驗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學生的情感體驗為自己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個性。
三、班主任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及社會適應能力。具體指標包括:和諧的人際關係;健康的情緒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正確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健全的人格;積極麵對現實的態度。
(一)關注身心健康
現代班主任健康觀應該包括班主任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這三者是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生理健康是指軀體或身體的健康,心理健康是指精神的健康,而社會適應滲透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中。隨著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日益複雜,人們處於瞬息萬變的知識經濟社會,培養社會成員具有優良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班主任應該自覺地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學生的心理健康。特別是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因為班主任心理健康不僅是班主任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條件,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產生直接、深刻而長遠的影響。班主任的心理健康除了反映一般心理健康的共性,同時也體現了班主任職業群體的特殊性:對班主任角色的認同;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能正確地了解自我、體驗自我和控製自我;具有教育教學的獨創性;在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實地感受情緒並恰如其分地控製情緒,等等。
(二)注意用腦衛生
大腦是人類從事任何活動的物質前提和生理基礎。班主任是從事複雜勞動的社會勞動者,要科學合理地用腦,保護大腦和神經係統的健康。
1適度用腦
人在從事活動時,大腦皮質相應區域的細胞即處於興奮狀態。各種活動都會引起大腦相應區域細胞的興奮,興奮時也伴隨細胞的物質消耗。如果消耗過程占優勢,就使大腦皮質轉入抑製,就會出現疲勞。疲勞對大腦細胞具有保護性質,它是需要休息的信號。生理研究表明,人腦的用氧量約占全身用氧的1/4,用腦過度會產生腦缺氧,導致頭疼、健忘、失眠、神經衰弱等。班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中,要注意休息,並要補充足夠消耗的物質,特別是工作量的適宜。如果負擔過重,活動過量,大腦細胞長期處於興奮狀態,就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
2生活要有節奏
許多專家的研究提出“積極性休息”的觀點。積極性休息就是神經細胞的活動發生依次的輪替,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製過程的相互轉化。因此,生活有節奏性,不僅使大腦和神經係統能充分地交替休息,而且使生活“習慣化”,在大腦中形成“動力定型”。當班主任的“動力定型”形成後,既可以使大腦皮質活動消耗量減少,不易疲勞,又可以提高班主任的學習和工作效率。科學的作息製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勞逸結合,張弛有道,是班主任養成良好習慣,建立“動力定型”的重要條件。
3工作要有效率
當代腦科學的研究已經深入到腦的細胞構建、突觸傳遞、神經網絡等微觀領域。把腦內神經活動的機製與意識功能結合起來考慮,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人類的行為、心理機製和工作過程。腦神經元之間、神經元與非神經元之間存在著相當複雜而有序的關係,通過CT技術(電子計算機X線體層掃描)與2DG技術(2脫氧葡萄糖法)結合而成的DET技術(發射正電子橫向斷層攝影術)使人們對人類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特別是關於“裂腦人”的新成果,證實了人腦具有兩套不同類型的信息加工控製係統。這些新成果對班主任在工作中提高效率大有裨益。班主任要了解大腦活動的規律,特別是自己身心發展的特點,抓住大腦工作的最佳時間,事半功倍地工作。
(三)改善人際關係
學校裏的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影響是需要班主任統合的,所以班主任在教育者中應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要樂於合群。應本著以下原則處理人際衝突,協調人際關係:對因為原則性問題引起的衝突,可通過批評和辯論來解決;對於因利益和行為方式引起的衝突,可用批評與自我批評來解決;因工作關係產生的衝突,提倡多為他人著想,即以“心理位置”互換的辦法解決。班主任應從個人的方麵改善人際關係:
1樹立人-自然-社會的科學世界觀
科學是客觀規律的反映,因而科學力量是其他任何力量都不可戰勝的力量。科學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係統,人人都需要不斷增進各種科學知識,而無論從事何種職業,最重要的是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班主任的科學世界觀真正確立了,就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係,也就會更加崇尚科學,會進一步增強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和責任感。隻有把科學理念與科學世界觀統一起來,學會並堅持用科學態度、科學方法來看待社會事業、自身職責和人生價值,才能處理好班主任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紮實、持久地在教育事業上有所作為,才能創造美好的人生,才能活得有尊嚴、有自豪感和光榮感。班主任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能科學地分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妥善地處理人際問題。而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則很難與人相處。
2重視人格鍛煉
人格一指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二指人的道德品質。人格鍛煉,是一種著眼於心靈改造和品格建塑的鍛煉,針對班主任素質現狀,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心理教育、心理訓練、心理建構等方式與方法,對班主任施加影響,促其人格係統健康發展的教育活動。班主任的人格係統應主要包括下列要素: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積極進取的奮鬥精神;忠誠踏實的生活與工作作風;勇於挑戰的創新意識;富有彈性的適應能力;百折不撓的抗挫精神;強弱適度的情緒反應;善於與人相處的社交能力;自我調控的理智行為;熱烈飽滿而又穩重堅定的行為品格,等等。
良好的人格有利於班主任與他人的情感聯係,而不良的人格易使人際關係緊張。一個人心胸寬廣、性格開朗、關心他人,就為搞好人際關係提供了有利的心理因素。反之,心胸狹隘、性格孤僻,不利於交往,更不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個成功、自信、快樂的人,一定是一個正直、誠信、對生活充滿感恩的人。人格鍛煉要從做人誠懇、做事主動開始。同時要學會換位思考,培養領導氣質,從團結協作中獲得成功的樂趣。因此,加強人格鍛煉,對於改善和增強人際關係十分重要。
3加強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它是一種認知心理結構,它組織、調整、綜合著人自身的行為。它包括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節、自我控製等,構成了個性的基礎。一個人自我意識的發展,是他(她)個性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正麵的自我意識,是一個人不斷進步不可少的內在動力,對於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認知的建構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積極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對班主任的個性、社會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自我意識的發展,是讓班主任從“自我中心”中擺脫出來,使其正確認識自己,並能正確認識別人。班主任積極的自我意識往往來源於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時刻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克服消極心理,尋找朋友,建立良好的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增強自信心。班主任還應當能調解自己的意識與行為,有意識地控製和調適自己的動機、行為和情緒。自我意識強的人,能認識自己,正確對待自己,而且能主動地調節人際關係。學會每時每刻感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自我認識。
4培養穩定的情緒情感
人的情緒情感與身心疾病密切相關。情緒情感對人的呼吸係統、消化係統、心髒和血液循環係統、性腺係統等功能都有很大影響。教育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培養知識全麵、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僅占20%,而80%則是情感因素。健康的情感在人的活動活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班主任因其工作的複雜性、多樣性和多變性,所遭遇的生活、工作中的緊張事件會很多,如班主任肩負班級裏幾十個學生的全麵發展的重任;班主任工作量大,工作時間沒有限度,要承擔多重角色,更要極大限度地承受會考、統考與升學考的壓力;班主任麵臨職稱評定、職務評審、教學教育考核的問題;班主任的經濟待遇低,所付出的與得到的極不相稱,甚至“吃力不討好”。如果伴隨班主任工作而來的是興奮、激動,對發現真理的詫異、驚訝和產生愉快的體驗,那麼,這種情感便能強化他們的工作熱情,這種情感成為一種催化劑,進而促使學生相應積極情緒情感的形成和體驗。
班主任本身必須是一個有良好性格、積極情感的人。因為不同性格的人對客觀事物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情感體驗,情感具有感染性,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情感能起到一定的感化作用,成為潛移默化的心理力量。學生又有向師性,他們把班主任當作模仿的榜樣,班主任會使學生在無意中接受自己的情感影響。麵對工作、生活中的重重壓力,班主任要調適好自己的心態,避免過度焦慮和“零焦慮”,勇敢地正視問題,理智地解決問題。
四、班主任的教育觀念
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健康和諧全麵的發展,班主任必須充分認識到教育工作的複雜性,深入學生,針對實際情況,結合日益變化的教育情況,不斷更新自己的育人觀念,采取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如果班主任對工作的複雜性認識不足,就會以不變應萬變,難以跟上教育發展的步伐,育人工作中就會出現以管代教的錯誤傾向。因此要使學生得到全麵發展、健康成長,班主任老師要從自身做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
(一)要更新育人目標觀
班主任的育人目標,不能僅僅是激勵學生勤奮學習,遵守紀律,更不能僅是培養成績好的學生,為了全體學生的健康發展,班主任應該確立全麵育人、深層育人的德育目標觀,采取科學的方法。既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又要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增強他們的道德信念;既要啟發學生勤奮學習,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既要重視學生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視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增強;既要關注學生短期的素質發展又要善於抓長效工作,使學生具備持續發展的潛力。班主任育人工作的目標追求越高遠,在工作中就會自覺地摒棄簡單粗暴的方式,自覺地講究育人方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二)要更新德育觀
人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產生一定的道德情感,而道德情感反作用於道德認識並在二者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產生道德動機,促使道德行為的產生。而道德行為在道德意誌的調節和控製下成為道德行為習慣,經曆這樣的過程才能說某人具有某種品德。因而要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必須從提高學生認識、豐富學生情感、培養學生意誌三方麵入手,重視學生思維品德發展的全過程。因此,班主任要有全程育人的觀念,做工作以正麵引導為主,多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意誌磨礪人。當學生犯錯誤以後,要從多個角度去分析。
(三)要更新班主任角色觀
教師對於自己職業角色的認識定位,要實現從保姆型、管理型向導師型、學者型的轉變。站在素質教育的立場上將兩者衡量,我們不難發現,不同的角色定位意味著不同的德育方法和德育效果,導師型、學者型的班主任在引導學生全麵深層發展方麵具有更多的優勢,班主任不僅要樹立這樣的角色觀念,更要在實踐中積極實現這樣的角色轉變。另外,教師在教育學生時還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要講究一定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