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育工作的歸宿,對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具有指導意義。班主任工作應以教育目的為核心。
第一節教育目的與班主任工作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
人的活動是有目的的,它區別與其他動物的根本特征是,人在創造和實際的建造某個對象之前,在頭腦中已先“造出”了它。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達到了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所以,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動之前就產生了,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已經在觀念上有了某種預期的結果或理想的形象。
在一定社會中,凡是參與或關心教育活動的人,教師、家長、教育業內外社會人士,對於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期望。受教育者對於自己應成長為什麼樣的人,隨著他年齡增長、閱曆加深,也會有明確的追求。這些關於教育的目的是形形色色的,教育學所研究的教育目的也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教育目的,隻能研究社會總體上的教育目的,或在一定社會中處於主導地位的帶有某種普遍性的教育目的。這種教育目的可能是由某個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並倡導而得到社會承認的,也可能是由國家機關製定推行的,它對個人的教育目的起調節、指導、統攝作用。
(二)教育結構
教育結構即教育目的的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教育目的通常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身心素質作出規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識、智力、品德、審美、體質諸方麵的發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種個性心理結構。二是就教育所要培養出的人的社會價值作出規定,即指明這種人符合什麼社會的需要或為什麼階級的利益服務。前者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隻有在前者的基礎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會實踐中主動地創造社會價值,為某種社會目的或理想作出貢獻。
教育結構的四個層次
1國家的教育目的。它是由國家以法律或政策形式規定的國家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遵循的總要求。
2學校的教育目的,即培養目標。它是學校依據教育目的和自身性質製定的培養要求。
3某方麵教育的教育目的,即課程目標。它是依據培養目標製定的某方麵教育的要求。體現在課程計劃、課程標準,以及德智體美勞各育的教育要求中。
4具體教育活動中的教育目的,即行動目標。包括各種教學或非教學教育活動中的具體教育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製定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學說
1人的全麵發展的涵義和實質
人的全麵發展最根本的是人的勞動能力的發展,即人的智力和體力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各自盡可能多方麵的充分的自由的統一的發展。
根據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論述,人的全麵發展還應包括道德、誌趣和意誌的發展。
2人的全麵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當時社會發展史的考察,指出:舊式分工是造成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和對立為基本特征的人的片麵發展的原因,而機器大工業生產要求人的全麵發展,並為人的全麵發展提供了基礎與可能。實現人的全麵發展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二)社會生產方式和人的自身發展需要是確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
1社會生產方式是確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據
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體。教育目的既受社會生產力的製約,又受生產關係及以這種生產關係為基礎的政治觀點、政治製度、政治設施的製約。
2人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確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據
對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確定教育目的的前提。教育目的直接指向的對象是受教育者,是希望通過一係列教育活動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預期變化,使其成長為具有一定個性的社會個體,離開了受教育者,就無從談教育目的。同時,受教育者不僅是教育的對象和客體,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因此,確定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必須考慮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對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發展程度的受教育者要有不同的要求。
(三)確立教育目的的兩大理論
1個人本位論
該理論認為,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是人的本性、需要,教育是為了培養健全發展的人,而不是為社會服務。代表人物是盧梭、洛克等。
2社會本位論
該理論認為,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是社會的要求,因為個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受製於社會環境。教育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成員,評價教育成敗應以社會的發展而非個人的本性、需要為依據。代表人物是赫爾巴特、塗爾幹、巴格來等。
三、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點
(一)培養“勞動者”或“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我國教育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社會主義事業是為全體勞動者謀福利的,要靠每一個社會成員來創造。所以,教育必須培養勞動者、建設者,而不是寄生蟲、剝削者。
(二)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
教育所培養的人應有素質要求。培養的勞動者和建設者應該是全麵發展的,即在品德、智能、身心、個性等方麵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全麵發展並非平均發展,不是每個方麵都達到同樣的水平。各方麵的發展可以是不平衡的,但應該是充分的、長足的、潛能最大化的。即全麵發展和個性發展是不矛盾的,是辯證統一的。全麵發展歸根到底是個性的全麵發展,而個性的發展最終是要培養全麵發展的個性。
(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它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具體表現為: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社會發展結構相適應,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隻有這樣,學生才能把書本知識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聯係起來,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學生才能真正形成合格社會成員所應具有的品德、智能、身心素質。
四、素質教育
作為一個生理學、心理學概念,“素質”指人的先天的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方麵的特點,主要是指感覺器官和神經係統方麵的特點。而教育學中的“素質”,把人的自然本質與社會本質結合起來,並且著重於人的社會本質,指人先天自然的和後天社會的一係列特點、品質,以及它們之間的結合方式。具體地說,素質是人思想的、政治的、法紀的、道德的、專業知識的、身心的一係列基本特點和品質及其結合方式。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全麵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含義包括:(1)“一個宗旨”,即“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的根本宗旨”。(2)“兩個重點”,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3)“三個麵向”、“三個要義”。“三個麵向”即“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三個要義”即“麵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麵發展創造相應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4)“四個統一”,即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5)“五育協調”,即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有機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使之相互滲透,協調發展。(6)“全麵貫穿”,即素質教育的思想應貫穿於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滲透在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麵。
五、班主任的素質教育理念
在新形勢下,班主任麵臨來自社會發展和受教育者發展需要的新挑戰,要適應和駕馭新的班主任工作,需要班主任真正實現思想上的轉變,深化對教育目的的認識,樹立素質教育的新理念。素質教育是全麵發展教育的深化和發展,它的產生和發展在當今中國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
(一)了解素質教育產生的根源
素質教育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高速發展的社會對其社會成員的要求不斷提高,特別是對社會後備勞動力——青少年兒童的要求大大不同於以往。同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體製改革之下出現的新的用人製度使這種變化轉化為社會的現實。教育功能的不斷重視和教育價值的不斷提升,出現了國家昌盛、教育興旺的有利於教育發展的良好的社會大環境,引發了教育領域的一係列反應。具體有:
1就教育實踐而言,對應試教育的反思指向素質教育模式的建立
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從根本上說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反映了知識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應試教育”即以“應試”、分數作為目的的教育,而“素質教育”則是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應試”隻是一種手段。人類經濟在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經濟社會的發展通常是“社會經濟化”、“經濟數量化”和“經濟技術化”,即社會的發展以經濟為唯一中心、以經濟的數量和技術為中心,要想邁向現代化,要想趕超別人,就需要強製消化吸收別人的科技成果,靠技術引進,這些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往往要求通用型(標準化)人才,追求功利和速成。這就決定了教育的簡單劃一性、功利性和知識的片麵性。隨著現代化目標的實現,一個國家要想國際化,就要從學習、模仿別人轉變為注重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現代化經濟的本質特征是“經濟社會化”、“經濟質量化”和“經濟科學化或信息化”,即社會的發展以綜合發展為中心、以質量為中心、以科學為中心,這些勢必要求人才素質綜合化、個性化、多樣化和創新化。隻注重工具的、功利的教育目的,不關心本體的、內在的目的,不利於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人。這種應試教育與我國社會對人才的根本要求背道而馳,引發教育改革的呼聲。
2就教育理論而言,有關素質教育理論的探討層出不窮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一直深受蘇聯教育理論的影響,強調實施“雙基”教育,即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技巧教育。這種教育模式相對忽視人的智力和能力、情感、態度的培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重視對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培養問題,追求智、能、創的學校教育模式,從而提高了教育質量。但是,出現了認知發展取代情意發展的傾向,而新時期情意發展是人的發展的關鍵要素。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一問題引起理論界的重視,此後,“情、知教學”(冷冉:《談“情知教學”》,《教育研究》1982年第2期。)、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燕國材:《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光明日報》1985年9月23日。)等觀點和理論相繼產生,影響深遠。人們真正把人的培養由認知領域拓展到情意領域。這種由不完整走向完整的理論發展,最終提出素質教育的口號,代表了我國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1993年,中共中央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麵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1999年3月5日,朱鎔基總理在九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指出,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素質教育的要求,闡明了現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迫切要求及教育的應答,同時指明教育的發展方向,規範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的身心素質和社會價值。促使我們立足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具體分析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尋找教育的不同突破口,同時把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體現到教育者的觀念、教育內容、方法、組織形式和評價體係中去。許多國家都把質量教育(qualityorientededucation)或全麵質量教育(whol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即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目的是為了使自己能在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
(二)素質教育的意義
1素質教育有利於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提高綜合國力
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日千裏,各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國家之間綜合實力的競爭依賴於知識生產的水平、知識進步的程度和知識創新能力。知識的生產、傳播、應用、創新都要靠其社會成員。我國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達到全麵小康,取決於其社會成員綜合素質的高低。實施素質教育,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準備好龐大而高質量的人力資源。
2素質教育是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
“應試教育”是以“應試”作為教育目的的教育模式。應試本是教育評價體係中的一種手段,但傳統教育中僅僅通過“閉卷”這一標準化測試的形式來評價學生的發展和學校的教育質量,是有失偏頗的。單一、機械的考試方法、技術,以至於考試條件不可能考出素質。機械記憶的、事實知識和規律性知識可能可以通過標準化測試考出來,但操作、管理類知識、創新型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等,是一般紙筆考試考不出來的。所以,素質與應試絕非簡單的對立,從根本上應該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評價體係,使應試真正成為素質的一部分,班主任應善於找到兩者的結合點,指導學生應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考出好成績。
3素質教育通過全麵發展教育具體落實
素質是指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質,在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素質教育則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麵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知識的學習和必要的考試是促進個體得到發展的手段。具有全體性、全麵性、主體性、開放性、創造性和個性的特點。素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品德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等基本素質得到全麵發展,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個性化的人才。素質教育是對馬克思人的全麵發展理論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新實踐,素質教育是一種綜合的、全麵的、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三)明確素質教育的性質
“素質”原本是一個個體的概念,通常稱遺傳素質,它反映了人的自然屬性,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生理的物質前提。而素質教育中的素質則是一教育學概念,既包括人先天遺傳的自然生理特點,也包括後天習得和發展了的特點,主要是指後天形成的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的要素結構及其質量水平。
素質教育的實質是要擯棄“應試教育”,使教育回歸到提高國民素質的正確軌道,培養符合我國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新人。教育要促進學生內在的身心發展,而不是追求表麵的、暫時的變化;教育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培養健全的個性;教育要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發展;教育要相對全麵地培養學生,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整體素質。
(四)麵對素質教育的新問題
1素質教育與全麵發展的關係
培養全麵發展的人是我國的教育目的,而全麵發展的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全麵發展的人。全麵發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德育是培養學生品德的教育;智育是傳授知識技能、發展學生智能的教育;體育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發展學生體能的教育;美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觀點、發展學生審美能力的教育;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念和習慣的教育。全麵發展最根本的是個性的全麵發展,而個性的真正發展一定是全麵發展的個性。
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模式,它是與應試教育相對的。個體的發展最根本的是素質的發展,素質是個體發展的一個最上位概念。素質包括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再分別細化為諸多層麵的素質。其中有一個層麵就包括品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等等。素質教育與全麵發展教育兩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在本質上是趨同的。全麵發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化和明確化。素質教育是新事期對全麵發展教育的深刻認識和高度概括。全麵發展教育應該落實於素質教育的發展,而素質教育應該符合全麵發展教育的目的。
2素質教育與“減負”的關係
首先家庭對二者關係的認識有偏差。由於受到兩千年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影響,以及對目前就業形勢的憂慮,不少家長對“減負”是有一定保留的。有的家長在學校實施“減負”之後,就用請“家教”的辦法來加重孩子的負擔。因此,必須讓全社會都認識到,“減負”並不是以降低教學質量為代價的。在“減負”以後,家庭還沒有更多的辦法使學生的課餘活動更豐富、更充實,讓他們有更多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這些問題值得每一個教師、家長、社會教育機構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門重視。
其次學校對二者關係的認識畸輕畸重。我國人口眾多,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業結構和人才成長道路相對單一,就業競爭和人才選拔日趨激烈,這種壓力層層傳遞到教育內部,使中考、高考競爭不斷升溫。目前教育經費投入仍然隻能滿足教育的基本需要,對提高教育質量缺乏必要的投入,教師、課程等教育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的建設還沒有擺到應有的位置。教育要擺正“減負”與加強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關係。
3素質教育及其結構問題
在素質教育中,素質的含義已經有新的拓展,是可以發展的因素,是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的“合金”。雖然有各種各樣關於素質教育的詮釋,但其基本內涵都包括以下三點:一是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二是發展學生的個體;三是學生的全麵發展。所謂素質教育,就是以學生為本,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但素質構成要素有諸多討論。實施素質教育重在體現其基本精神,素質教育的具體培養要求應該與我國社會發展對公民素質的實際要求相聯係,避免空泛的討論。
4素質教育中的共性與個性問題
培養人的素質一直以來是教育的真諦,真正成功的教育應該是立足於素質的教育。素質教育同樣麵臨學生共性和個性發展的問題。教育是一種以人的發展為目的的社會活動。從本質上說,教育不僅僅是為生命運動服務的,還要為社會運動服務。教育的個體功利性和社會功利性是顯而易見的。同時,教育的對象是人,發展社會生產力也離不開人的發展。
從生命運動的角度看,人的生存與發展當然是最高主題,但生存與發展卻是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前提的。教育要實現曆史傳承和現代整合,將人類認識世界的成果和改造世界的經驗一代代傳下去,把當代人類獲於實踐的真知彙集起來加以傳播,同時教育以此為基本途徑直接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素質教育研究在強調個人發展與個性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關注素質教育是置於特定社會生產關係中的教育。教育的社會性決定了素質教育不應是為人的素質而素質的教育,而應是致力於發展社會生產力,調整生產關係,鞏固現存社會製度的教育。教育把人的素質、人的個性及發展都納入超越生命的社會運動之中。人的一切追求、一切利益都包含在社會運動這一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裏。素質教育隻有從這裏出發,才能突破西方人本主義的局限,才能從以個人利益為核心轉到以社會利益為核心的更高層次上來。社會主義特色的素質教育及其倡導的人生價值觀,從此將不再受生存本能的左右,奉獻精神將因之日益光大。終將有一天,“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會成為社會關係的最高準則,勞動將成為人的第一需要。那時,每個人的自由而充分的發展,都是他人自由而充分發展的前提,個性在美好和諧的氛圍裏獲得了真正的解放。所以“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靈魂所在。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強化特色意識,一定要高舉黨的十七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的偉大旗幟,保證素質教育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健康發展。
第二節班主任素質
在社會生活中,任何一種社會職業都要求其成員具備一定的條件和素質。社會職業越專門化,所要求的職業素質就越具有特殊性。教育作為社會大係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工作作為社會中一種特定職業,要求從事這一職業的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素養,達到一定的標準。班主任是對全班學生的全麵發展負責的,整合全體教師的教育影響,是特殊的教師角色之一,其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教育事業的成敗。目前,我國中小學約有440萬個教學班,約有450萬名教師擔任著班主任工作,影響著2億多的中小學生,班主任的素質如何,他們開展工作的效果如何,直接關係到整個中小學的教育質量,關係到中小學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實現,關係到新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健康成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未來。
一、班主任素質的概念
班主任素質,是指班主任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職業角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反映出來的各種內在素質的綜合,直接表現為班主任在教育及教學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活動能力和工作水平。
班主任素質與一般教師素質存在著區別與聯係。聯係表現為:中小學的班主任首先是科任教師,因此,一般教師職業素質是班主任素質的構成基礎。區別體現在:班主任除了一般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外,其素質還表現出綜合性、協調性、管理性和教育性。
關於班主任素質的表述,角度不同、層次不同,因而歸納的方麵也就不同。有的從班主任職業素質的主要構成德才兩方麵分別探討班主任的職業道德和智能素質;有的從心理角度分別從班主任的職業意識、職業情感、職業行為來論述班主任的素質;有的從班主任素質的最主要方麵,如品德素質、智力素質、非智力心理素質等方麵進行論述。一般認為,班主任素質包括品德素質、智能素質、個性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
二、班主任素質的內容
(一)品德素質
班主任品德素質,是指班主任在社會道德、法紀、政治、思想要求轉化為個體道德、法紀、政治、思想等方麵素質的基本情況和傾向的總和。是在品德認識、品德情感、品德意誌和品德行為上的穩定的特征。
1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教育是偉大的事業。人的命運取決於教育,國家的興衰取決於教育,社會的發展取決於教育。鄧小平同誌指出,我們必須通過教育,使青少年一代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方向,奠定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具有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人才。這是時代賦予教師的曆史使命,特別是肩負著溝通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力量對學生全麵發展進行教育的使命的班主任,應該具有堅定不移的教育信念和曆史責任感。熱愛一項事業是做好一項工作的推動力。熱愛教育事業,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熱愛教育事業是基於對這一事業的社會意義的認識與理解,是基於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追求。班主任所從事的工作是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社會成員,它關係到國家的振興、民族素質的提高,是一個偉大的事業。班主任所從事的工作又是塑造人、培養人的事業,它使人擺脫愚昧、走向文明,教人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學會合作、學會處事,是一個崇高的事業。每一個從事者都應感到光榮和驕傲,都應具有奉獻精神,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柱。
在我國,中小學班主任基本都是兼任的,他們要在完成自己繁重的教學任務後,再肩負起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的日常管理及引導工作。班主任既要塑造其靈魂,又要成其保健醫生,既要為其師表,又要成其朋友,而且還肩負著溝通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形成教育合力的任務。麵對繁難複雜的課題,班主任工作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班主任工作的量很難用教學時間來計算,沒有明確的課內外、班內外與校內外之分,班主任工作是個“軟”任務,一旦撲在其上,工作便無休無止,“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班主任最根本的是管理工作,要學生自尊、自強、自愛、自立,成為全麵發展的人,這就要求班主任及時把握班級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提出新方法;要求班主任全麵客觀地了解每一個學生,以身示範,嚴於律己。當然,也隻有一個人在這項工作中取得了成績,看到了學生的成長,才會體會到自己工作的意義,加深對教育事業的感情,也才會進一步體會到自己的價值,真正熱愛這一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