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情感性原則
(一)含義
情感性原則,是指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要自始至終對學生傾注師愛的情感,通過班主任真摯的愛心去感染、感化、感動學生,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應該把尊重、信任、熱愛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有機結合起來,使它們相互作用,愛寓於嚴,嚴出於愛,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長和進步的動力。
(二)提出的依據
1熱愛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是德育規律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永遠是盡量多的要求一個人,也是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馬卡連柯:《教育經驗的若幹結論馬卡連柯全集》(第5卷),許磊然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224頁。)師愛是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教師對學生的愛包含了對全體學生中每一個人的熱愛、尊重、理解和期待,是一種理性的愛和有度的愛,即寬嚴結合的愛。當代社會要建立和發展平等、合作、互助、和諧的人際關係,發揚人本精神,班主任工作必須將熱愛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結合起來。
2教育學、心理學有關情感的理論依據
情感因素對教育具有巨大的作用。教育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過程。班主任隻有熱愛學生,才能靠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才能把自己的真實思想展現給班主任,班主任才能有的放矢、深入細致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並贏得學生的熱愛和尊重。同時,學生也會自覺地將班主任的教育要求轉化為自己的發展需求,體現在身心的發展變化上。班主任的愛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那種沒有情感的、冷漠的說教,縱然是苦口婆心,也不會撥動學生的心弦,引不起他們的共鳴,教師再合理的教育要求也不會被學生所接受。
3教育實踐證明:熱愛學生,嚴格要求,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原則
班主任的愛會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激情,是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隻有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反之,班主任的歧視和冷漠,會使學生緊閉心靈的大門,甚至產生冷漠、抵觸、對抗情緒,導致教育的失敗。班主任要教育好學生,首先必須做學生的知心人,要做到學生出現問題不急躁,出現反複不灰心,出現麻煩有耐心,出現困難有恒心。有了這種對學生的熱愛和要求,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
(三)貫徹的具體要求
1了解和關心學生
全麵了解學生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關鍵。“知之深,愛之切”,愛學生的前提是了解學生。隻有了解學生,情感才能相通,教育才能產生共鳴。尤其對特殊學生、問題學生更要全麵了解,防止認識上的偏差。應該全麵、客觀、細致地了解每一個學生,關心每個學生的每一步成長。了解學生要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要花時間、想辦法、費精力,深入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2熱愛每一個學生
愛護、尊重與信賴學生是班主任的基本品德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好教師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一個人,他熱愛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熱愛所有學生是教育好學生的前提,是師德的具體體現。用愛去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火——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相應的,學生一旦體驗到教師的愛,他們便會愛教師,並從教師的愛中認識到班級的可愛、學校的可愛,從而自覺地接受教育影響。
3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
班主任對學生的愛,不是基於血緣的紐帶,也不是出於個人的需要,而是一種出自崇高目的、充滿科學精神、持久而深厚的教育愛。這種愛不是濫愛、溺愛,是一種適度的愛,包括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期待。沒有嚴格要求,就沒有真正的教育。班主任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要嚴而有格、嚴而有理、嚴而有情、嚴而有度,把熱愛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做到嚴出於愛,愛寓於嚴,讓學生在班主任的真誠關愛和適度要求中可持續發展。
4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
班主任應該使自己對學生的期待變得真誠,這要求班主任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正確的學生觀。如果總是高高在上,居高臨下,以成人的要求、特優生的標準看待一般的學生,以挑剔、責難的眼光看待學生,以傳統的“學生就是被改造者”的觀念來審視學生,可能看到的永遠隻能是一無是處的學生。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發展的無限潛能:他們由懵懂無知逐漸走向知識豐富,懂得了許許多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們不但能夠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還能把課外學到的知識運用起來;他們能夠用清澈的童眸漸漸讀懂世事的滄桑,並且在嚐試頓悟中成長,用心去發現未知領域裏的東西、感知生命的曆程等等。同時,班主任應該理解不同的學生,其發展現狀及發展潛力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發展的優勢和劣勢,班主任要真誠、客觀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通過激勵使學生揚長避短,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不斷獲得發展。
5相信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主任必須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感情,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堅信學生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一定能成長為社會和學校所希望的人才。班主任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使學生願意、敢於和班主任交流真情實感。即使是批評意見,要虛心接受,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同時給予耐心的解釋和說明。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分析、自我檢查、自我控製和自我調節能力。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以啟發的思想作為教育的方法論基礎,選擇有價值的教育問題,包括學生學業、人際交往、心理、社會生活中的困惑和壓力,運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進而發展其自我教育能力。
四、集體性原則
(一)含義
集體性原則,是指班主任要重視培養、教育學生集體,依靠並通過集體的活動、輿論,教育其中的個別學生;又通過教育個別學生去影響集體,做到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提出的依據
這一原則是由現代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是現代教育思想的特征之一,是現代社會人與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在教育領域中的反映。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的原理,心理學關於“人的品德是在人際交往中形成”的理論,科學地表明,在集體中對學生進行教育符合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良好的集體對於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點和集體榮譽感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學生的集體,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手段。班主任工作的對象不隻是個體,首先是集體。集體是由個體組成的,但集體並不是由個體簡單相加之和,而是為了實現現有公益價值的社會目標,嚴密組織起來的、有凝聚力的群體。班主任要首先把個體組成集體,對集體進行教育。集體同時還是教育的主體。健全的集體具有非凡的教育力量,它的目標、要求、輿論、作風,它賦予個體的權利和義務,集體成員間的相互幫助和協作等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它以有形、無形的力量,影響著每個成員,塑造著他們的靈魂,把他們培養成集體主義者。它能使學生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養成遵守紀律、團結友愛的良好思想和行為習慣。它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個性,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班主任要在搞好對集體教育的基礎上發揮其教育主體的作用,真正將班主任的教育與學生集體的自我教育結合起來,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按照外部的教育要求,提高自己各方麵的素質,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集體中的個體都有各自的特點。每個人由於家庭環境、社會影響、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主觀能動性的不同,存在著個別差異。這要求班主任必須在抓集體教育的同時,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做深入細致的工作。個人的發展又影響和促進著集體的發展。通過集體教育個別學生,又通過個別學生的轉化來影響教育集體,這就是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的辯證關係。馬卡連柯稱之為“平行影響”原則。
(三)貫徹的具體要求
1創建真正的學生集體
班主任要耐心組織、精心培養一個具有共同奮鬥目標、堅強的核心力量、正確的集體輿論、良好的班風和嚴格的組織紀律,有集體榮譽感責任感、朝氣蓬勃的學生集體。班主任要狠抓班集體的組織培養,並通過集體對全班學生進行教育,使全班學生在集體發展的同時獲得長足的發展。這是班主任的工作重點和關鍵。如果班主任不重視培養和鞏固班集體,不依靠集體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教育與管理,而是孤立地對單個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就可能事倍而功半。
2發揮學生集體的教育作用
集體是對學生個體和群體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和手段。學生是集體的主人,在集體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保證其主人翁地位。集體教育活動要注重從班級實際出發,緊緊圍繞班級共同奮鬥目標和班風、傳統的培養進行。集體教育活動要注意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生動活潑而具教育意義,為學生所喜聞樂見。每次教育活動應突出主題,緊密圍繞中心進行計劃、實施、檢查、控製和總結。
3加強個別教育,並與集體教育相結合
班主任的教育工作猶如一個樂隊指揮,他(她)必須根據樂譜對近百人幾十種樂器進行統一的指揮。但是這種統一的指揮並非每一演奏者、每種樂器都必須以統一的節拍、強度去演奏。相反,樂隊指揮必須十分熟悉不同樂器的作用及其在整個樂曲中的不同地位,施以不同的指揮,以充分發揮出每個演奏者的個人才能。班主任要注重班級集體的教育,使班級由最初的群體逐步向集體發展,在發展的每個階段都要考慮每個學生個體的發展。同時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身心實際,因材施教,使每一個體的發展真正成為集體發展的組成部分。真正使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個體發展與集體發展融為一體。
五、民主性原則
(一)含義
民主性原則,是指在開展班主任工作、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中,對人對事都力求客觀公正,師生都有同等的權利發表意見和做出努力。堅持民主性原則,有利於增強學生對班主任的信任度,實現師生心理相容效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有利於為學生創設輕鬆愉快的發展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社會化程度。
(二)提出的依據
民主性原則是根據我國學校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班主任工作的任務決定的。個體民主素質的提高有賴於包括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和教育的一係列因素,包括班主任工作體製的民主化和主體精神的民主化。要形成民主觀念、參與民主實踐,個體必須以一定的文化修養和科學水平為前提。民主的客觀方麵,包括製度及社會意識形態,隻有內化為個人的認識、情感、信念、意誌等主觀方麵並表現出相應的行為,才能使人們自覺而持久地踐履客觀的社會要求,從而更充分地發揮其社會作用。將民主的社會意識轉化為個體意識的過程,是教育過程,也是班主任完成其工作任務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