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優秀生,班主任要支持、信任他們,一分為二,全麵分析,在充分肯定其優點和成績的同時又對其嚴格要求,不能偏愛,注重其認知、情感、態度和德智體美勞等方麵的全麵發展。
以下重點闡述班主任對後進生的教育。
(二)班主任對後進生的教育
對於後進生,班主任的工作重點是做好轉化工作。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是班主任一項非常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因為後進生雖然不多,但能量不小,影響不小,對班集體的建設至關重要。
針對個別學生的教育,班主任要善於運用科學手段,發揮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是很多班主任都非常熟悉的心理學中的一個典型現象。“羅森塔爾效應”產生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一次有名的實驗中:他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煞有介事地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教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麵都很優秀。
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對教師產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能力的評價;而教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緒、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教師的熱愛和期望,變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強,從而使各方麵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羅森塔爾用個謊言,贏得了一個真理:教師對學生抱有積極的希望,並通過各種態度,表情和行為方式將這種暗含的期望傳達給學生。當學生獲得這種信息後,就會產生鼓勵效應,最後學生就會像教師期望的那樣進步、成材。“羅森塔爾效應”在後進生身上更能有效地產生激勵作用,喚起他們的上進心和自信心,隻要鼓起了後進學生上進和自信的風帆,自卑感就自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羅森塔爾效應在學校教育中表現得非常明顯。有許多班主任已經開始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嚐試對其加以運用,注意在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表現出對學生的充分信任,並給予學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勵,使學生樹立起極大的學習信心,從而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問題在於羅森塔爾效應需要有一個先決條件——真誠期待。在這裏,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期待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因為他們受到了權威者的影響,堅信這部分學生就是最有發展潛力的。也正因如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難以隱藏對這些學生的信任與期待,而這種“真誠的期待”是學生能夠感受到的,學生就會因為自己被權威者和教師尊重而變得自尊和自信,從而堅信自己是有發展的潛能的。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受班主任老師喜愛或關注的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成績或其他方麵都有很大進步,而受班主任漠視甚至是歧視的學生就有可能從此一蹶不振。許多的教師在不知不覺中運用期待效應來幫助後進學生。
班主任要特別針對後進生的特點做好其轉化工作。
1班主任對後進生要有正確的態度。熱愛學生是師愛的核心,班主任要有對全體學生平等、公正的愛,特別是對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達不到教育、教學要求的特殊學生。班主任要用高度的責任感和工作熱情,關懷、尊重、信任和愛護後進生,以真情感染他們,堅信他們是可以教好的,是有發展的潛力和能量的。
2班主任要研究後進生的心理,分析產生後進問題的原因。後進生的具體情況是不盡相同的,其表現和程度、症結和原因也因人而異,十分複雜。後進生的心理狀態是矛盾的,如自尊與得不到尊重的矛盾、好強與不能取勝的矛盾、上進心與意誌薄弱的矛盾等。隻有把主客觀原因研究清楚了,才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3班主任要主動接近後進生,與其建立良好的情感紐帶。後進學生往往與班主任、教師有對立情緒。班主任應滿懷深厚的感情,接近他們,關心體貼他們,用實際行動讓他們感到班主任是真心誠意幫助他們,從而把班主任當作知心人。當學生有困惑或疑難時,願意與班主任溝通、交流,並主動自覺接受來自班主任的積極影響。
4班主任要培養後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後進生往往學習上較差,普遍對學習不感興趣。班主任要把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作為轉化的重要工作來抓。除了要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外,還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需要,強化學習動機。同時要對他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耐心的個別輔導,幫助解決一些應該解決的問題。要根據他們的愛好,組織他們進行課外閱讀、寫作或科技、文體活動,使他們的主要精力放在對各種知識的汲取上,隨著他們知識的增長,分辨是非的能力就會增強,他們的道德麵貌和精神風貌就會向好的方向轉化。
5班主任要充分發揮後進生的能力代償作用。班主任要在充分了解後進生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發揮後進生的能力代償作用,也就是用達到一個新的有社會價值的目標來代替原來學生不能達到的目標,借此防止因失敗而損傷自尊心,從而有助於既定目標的達成。比如,一個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不好,在幫助他(她)盡最大努力提高數學成績的基礎上使該生在自己擅長的某一方麵有獨特的展示和發展,從而加倍努力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一個人隻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麼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等於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家——我們隻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後進生雖然在學習成績上徘徊不前,但在其他方麵卻能超常地發展,代償就是以其他的活動或發展來彌補不能達到的願望,造成心理壓力的遷移,從而將自卑轉化為動力。有的學生學習聽不懂,卻對小製作十分精通;有的學生對語文課沒有興趣,卻在音樂方麵有獨到的天賦,教師要鼓勵和引導他們在自己的愛好和特長上努力發展,使其消除自卑,增強信心,彌補成績上的不足。
6班主任要有做好後進生工作的恒心、耐心和細心。後進生由於毅力的缺乏、意誌的薄弱,在進步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反複。當後進生出現反複時,班主任要能夠冷靜、耐心,深入分析,找出反複原因,不要急躁從事,更不要諷刺挖苦、斥責埋怨,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通過建立各種管理製度和生活製度,對學生進行嚴格而有益的學習、生活習慣的訓練。針對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措施,合理安排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循序漸進地使後進生得以發展。對後進生發展過程中的反複,要寬容和有信心,相信這種反複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螺旋式的不斷深化、不斷提高的過程。班主任必須長期一貫、耐心細致地教育後進生,不能“畢其功於一役”,要正確應對後進生思想行為的反複,要反複抓,抓反複,引導後進生不斷進步。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計劃和總結
班主任工作複雜而細致,涉及麵廣,連續性強,為了使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就要加強計劃性;為了使工作不斷得到改進和提高,就要注意總結工作的經驗教訓。因此,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計劃和總結是搞好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一)班主任工作計劃
班主任工作的計劃,一般分為學期(或階段)計劃和具體的活動計劃。它是班主任工作的準繩和依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學期(或階段)工作計劃的內容包括:本班的基本情況和學習、全麵發展狀況的分析;本學期教育任務;本班教育工作重點、工作內容、時間安排;按周次順序列出每周工作要點的方式等。班主任具體活動計劃的內容包括:目的要求、活動內容、形式和方法,時間安排,分工,完成的步驟和期限等。
製訂計劃要廣泛征求意見,使計劃有代表性,並且應從實際出發,切實可行;計劃要中心明確,重點突出;計劃要具體周到,各項工作有專人負責,以確保計劃的按時完成。要注意各項活動的內在聯係,考慮教育的係統性。要發動全班所有人員的積極性來參與計劃的製訂,把班主任的計劃變為學生的意誌,並且與科任教師、家長密切配合,充分調動學生執行計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活動計劃可以按周或月末製訂,也可以按活動來製訂。各種計劃可以在學期之前或是開學之初製訂好,用表格的形式填寫,一式兩份,一份上交領導審閱,一份自己保留,以便執行。
(二)班主任工作總結
班主任工作總結,一般分為全麵總結和專題總結。全麵總結是對一學期的工作進行全麵的分析和評價,反映本學期班級學生全麵發展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並分析其原因,所涉及的內容應反映全班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麵發展變化的情況,從中總結出經驗,找出存在的問題。專題總結是對班主任工作的某一方麵或某個問題的總結以及深入的分析,它或者是班級單項總結,或者是學生中顯著變化的某方麵情況小結。班級工作總結,除了在學期、學年終結時進行外,還可以在期中或某項活動完成之後進行。班主任工作總結的一般結構包括前言、正文和結尾。班主任要通過重新閱讀班主任工作計劃、閱讀有關文字資料、召開座談會、學習有關理論、進行分析研究、確定總結重點、列好總結提綱、落筆成文等步驟,完成班主任工作的總結。
要做好工作總結,班主任必須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積累資料。如通過寫“班級工作日誌”、“班主任日記”以及通過建立學生檔案、“成長袋”等形式,把工作的情況及分析、采取的辦法、策略、體會等保存起來,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教育規律。進行總結要實事求是、一分為二,既要總結經驗,又要汲取教訓;既要有理論的分析,又要有實踐的提升,使班主任工作總結真正科學化。
第三節班主任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班主任工作不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停滯不前,它應隨著時代的發展,班主任工作理論和實踐經驗的豐富,不斷地加以改進、充實和提高。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方法論基礎和指導,去研究班主任工作領域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對這些問題作出科學的分析和判斷,從而豐富和發展班主任工作研究,提高班主任工作研究的科學發展水平。
一、教育觀察研究法
(一)教育觀察研究法的概念
教育觀察研究法,是指在自然條件下,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所要研究的現象或行為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價的一種研究方法。具體是指教育者通過觀察教育對象,並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作為教育科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從而發現教育問題,探索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教育觀察法是班主任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
(二)教育觀察研究法的特點
觀察法的特點是觀察者在自然條件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當人們的視聽器官對某種現象看不見聽不到時,就要借助各種儀器或其他技術手段進行觀察。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科學儀器和技術手段的運用,極大地克服了人們自身感官的局限,增強了感官的認識能力,提高了觀察的效率,使觀察所得到的材料更加客觀和精確。在教育科學研究中,人們較廣泛地運用電子計算機等電子技術媒體進行觀察,這標誌著教育科學觀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科學研究中的觀察不同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前者是事前就有明確的目的、有計劃、有係統和連續進行的,並要求作詳細的記錄。後者往往是自發的、偶然的和不係統的,也不要求作嚴格的記錄。
(三)教育觀察研究步驟
1準備
做好觀察前的準備工作是觀察法是否卓有成效的關鍵因素。
(1)大略的觀察或試探性觀察;
(2)確定觀察目的、中心和範圍;
(3)製訂觀察計劃;
(4)製訂必要的記錄和速寫符號;
(5)規定統一標準;
(6)提出觀察提綱;
(7)對所需儀器的檢查、安裝和使用時間的安排。
2觀察
觀察時盡量嚴格按計劃進行,觀察的途徑與方法因觀察者而異。
(1)選擇適宜的觀察位置;
(2)區別重要的和無關緊要的因素;
(3)注意在觀察範圍內各種活動引起的反應,及產生反應的原因。
3記錄
必須及時詳細地作全麵記錄。記錄觀察材料,通常有三種方法:
(1)評等法。觀察者對所觀察對象評定等級,觀察者把觀察到的結果在預先印好的表格上做記錄。
(2)記錄出現頻率法。觀察者將預定好要觀察的項目預先打印在紙上,觀察時出現了某種現象,就在該現象的位置做標記。
(3)連續記錄法。用記筆記的方法或用錄音機、錄像機、微型攝影機等將觀察到的情況錄攝下來。
班主任運用觀察研究法,應該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計劃性,要全麵、客觀、係統,同時選擇和熟悉觀察對象,掌握一定的觀察技術。
二、教育調查研究法
(一)教育調查研究法的概念
教育調查研究法,是指綜合運用觀察、談話、問卷、測驗、評價、報表、收集書麵材料、開會調查等手段,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和係統的了解,以便掌握已有的成果和經驗,發現問題和教訓,認識並預測發展趨向,從而從大量的事實中概括出教育的規律性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教育調查研究法的特點
調查和研究是認識教育問題和規律過程中的兩個側麵,不能相互割裂。調查研究是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對收集來的客觀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使我們通過調查研究來認識複雜的教育問題、探索教育規律成為可能。
(三)教育調查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
(1)確定題目;
(2)參閱資料;
(3)挑選方法;
(4)選擇對象;
(5)擬定計劃。
2調查階段
(1)實際調查階段
一是全麵調查,也叫普查,指根據事先確定的範圍,對全部調查對象進行調查。
二是非全麵調查。
(2)從調查總體中抽送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調查
一是抽樣調查。根據概率論,從總體中隨機抽取一定的樣本,並據以推斷總體的一種方法。包括純隨機抽樣、機械抽樣、分層抽樣、整體抽樣等。
二是重點調查。在被研究的總體單位中隻選出一部分重點單位進行調查,借以了解全部總體的基本情況。
三是典型調查。在被研究對象中有計劃、有意義地選擇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深入的實際調查。
3研究階段
(1)整理分析。整理、分析並解釋調查結果,主要是數據處理、統計分析和理論分析。
(2)撰寫研究報告。將調查結果用文字形式加以表達,用以指導工作、交流經驗、指出問題、推動全局。
三、教育經驗總結法
(一)教育經驗總結法的概念
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指通過對古今中外教育經驗的總結,上升為理論,從中找出教育客觀規律的一種方法。包括教育曆史研究法、教育比較研究法和教育文獻分析法。
(二)教育經驗總結法的特點
教育曆史研究法是通過對某一教育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的係統總結,對該現象的過去和現在認識得更深刻,而且可在某種程度上預測它的未來。
教育比較研究法是對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教育經驗進行對照,找出異同點,有助於發現新問題。
教育文獻分析法是在總結現實的曆史的經驗時,需要查閱第一手資料,才能保證對浩如煙海的古今中外經驗總結的翔實性。
四、教育實驗法
(一)教育實驗法的概念
實驗法在自然科學中被廣泛地采用,也是教育科學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教育學中所使用的實驗法,一般是自然實驗法,即在教育活動的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實驗,不是在專門的實驗室裏進行的實驗。所以又叫作教育實驗法。
(二)教育實驗法的特點
教育實驗法是研究者根據對改善教育問題的設想,創設某種環境,控製一定條件,所進行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即用控製和改變條件的方法,人為地使一定的教育現象發生,從而對其進行研究的方法。
(三)教育實驗法的分類
教育實驗法一般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單組法:受試者隻有一組,事前事後作自我比較。
二是等組法:受試者有兩組,一為控製組,一為實驗組,前者自變項固定不變,後者自變項依次變化,此外兩組在其他方麵匹配,比較變化。
三是輪組法:將受試者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等組。每個組都有將自變項輪流實驗的機會,比較兩組的實驗結果。
(四)教育實驗法的要求
班主任運用教育實驗法,應在實驗前進行周密的設計,作出周詳的安排,進行科學的預測和假定,要把假定建立在對曆史、現狀和未來的周密調查研究上,經過科學的分析,假定進行某種實驗後的效果一定比未做實驗前的效果有顯著的優點;實驗中要及時地、實事求是地作出記錄,以供研究者利用;實驗後應完成詳細的報告,將實驗的目的、對象、時間、地點、經過,采用的儀器、圖表、資料,所作的分析和結論等都交代清楚。
五、教育個案分析法
(一)教育個案分析法的概念
教育個案分析法,是指將某一具體單位(一個學生、一個學生群體、一個學校等)作為案例,對它的若幹現象、特征和過程作全麵的、深入的、長期的調查,搞清它的來龍去脈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教育個案分析的步驟
一般步驟包括:
1確定問題所在。問題通常是未達到的教育目標,首先要分析個案中哪些目標未達到。
2分析原因。哪些因素阻礙了目標達成,如不足以溝通、不當的激勵、模糊的計劃、鬆散的控製、個人衝突等。
3發展方案。為消除原因,解決問題,應該采取的行動。
4評估方案。以適當的標準評估方案。如方案能改善未達成目標的程度,所需的組織資源及時間、存在的問題和可能性。
5選擇(或合並)方案。明確所選方案的利弊,形成方案係列。
6提出執行的細部計劃。具體安排什麼人、什麼時候、怎麼樣去實施方案。
班主任在運用教育個案分析法時,應該明確,以上隻是教育個案分析法的一般步驟和一般思路,並非所有的個案分析必須經過這一程序,它僅僅是指導一般的思維方式。
六、教育行動研究法
(一)教育行動研究法的概念
教育行動研究法,是指以解決實踐問題為目的,研究在實際工作中進行,由實際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參與完成,研究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實施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教育行動研究法的特點
1以解決教育機構中某一實際問題為導向,研究必須在問題發生的環境中進行。
2以實踐經驗為基礎,它依據的是觀察和行動的記錄,目的是通過有計劃的幹預,改變所需改變的行為。
3以小組成員間的互相合作方式來進行,研究小組由研究人員、教師、行政人員、學生家長聯合組成。
4不過分強調研究過程中控製的嚴格性和計劃的嚴密性,允許在實際工作中根據反饋信息對研究方案不斷修改和完善。
我國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研究中有不少課題采用了教育行動研究法,因為它是一種融教育研究與教育實踐於一體的教育研究方法,更加有利於班主任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七、教育問卷法
(一)教育問卷法的概念
教育問卷法,又叫書麵法,是指通過被試回答一定的問題來研究特定現象的一種方法。(二)教育問卷法的分類
問卷設計分三種:
1不定案型的:不事先列出所要求的答案。
2定案型的:被試從列出的答案中選擇一項或幾項答案。
3半定案型的:被試選擇一項或幾項答案,並給他發表個人意見的機會。
(三)教育問卷法的要求
班主任在運用教育問卷法時,因其不記名、答案明確、不受時間空間限製,能在較廣範圍內獲得真實可信的材料,但它的回收率較難保證,可能有些問題的設計使被試感到厭倦。因此,要科學地設計問卷,盡可能高效合理地使用。
第四節班主任工作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
班主任工作方法的發展與變革,同班主任工作學科自身的發展變化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其中,最具實質性意義的變化是班主任工作將由以實踐經驗總結一枝獨秀的舊格局轉向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並舉的新格局。這一轉變預示著我國班主任工作研究領域將呈現研究基礎的有概括力的理論的需要同解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實踐課題的需要同時增長的發展趨勢。因為班主任工作的開展離不開一個概括程度高、包容性大的理論基礎;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大力開展應用研究、強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功能勢在必行。
(一)科學實證方法
17世紀開始的科技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啟蒙運動結束了黑暗的中世紀神學的統治,人們開始運用理性來思考周圍的一切。盧梭、洛克、霍布斯等人首先思索社會領域的自然法則,提出了許多啟迪後人的政治學思想。但是,對社會進行全麵而理性的思維,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企圖在社會領域應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還首推法國社會學家孔德(1798—1857)。孔德第一個提出要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來研究社會,建立社會學這門獨立的學科,使之與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和生物學並立於實證科學之林。比孔德稍後的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1820—1904)也試圖通過自然科學的方法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並將它比喻為社會有機體,提出了自己綜合的社會學理論。這是最早把科學實證方法引入社會科學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以後,心理學迅猛發展,人們主張采用實證的方法把教育學變為可以用科學方法測度的經驗科學,因為教育學是“教育事實”的總體研究。教育事實是普遍的、客觀的,一切教育現象都根源於它本身,因而不能用生物的或心理的原因去解釋教育現象,而隻能去發現教育事實之間的聯係。從20世紀初50年代的帕森斯、默頓的功能主義開始,衝突理論、交換理論、符號互動理論,結構主義理論以及本土方法理論、批判社會學理論等不斷地湧現出來,功能主義、結構主義、衝突學派等繼承了社會化的前進方向,而符號互動論、本土方法論等則繼續沿著心理學的道路發展,兩條線索並列延續發展,對教育學的影響深遠。
實證研究是與規範研究相對的研究。規範研究主要采用歸納演繹的邏輯方法,形成一係列以文字描述的定性結論為主的,用以規範某項實務的指導性結論。規範理論從活動的規律性出發來概括出一係列理論性概念,構成了評價某一實務,指導未來行業準則製訂的基礎。
實證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研究者持價值中立的立場,以公開的、重複的資料收集和分析,運用嚴格的定量方法推理,對命題進行證實或證偽,從而達到解釋和預測某項實務的目的。實證研究拓展了規範研究的視野和理論框架;實證研究以經驗事實為依據,借助於數理統計方法進行研究,研究結論具有可靠性。
目前在教育科學中廣泛運用的有實驗法、文卷法、觀察法、量表測驗法及模擬法等基本方法。雖然在班主任工作中近年來也逐漸運用這些方法開展了一些研究,但是,運用的範圍仍十分有限,對其重視程度也不夠,大量的研究仍局限於簡單的邏輯推理,缺乏科學的實證手段,應在班主任工作的研究中大大加強。
但這並不表明實證研究就能解決一切。實際上,實證研究所建立的數學模型存在著不能反映教育變量之間內在聯係的可能性,實證研究所采用的假設檢驗方法存在著“原假設為真卻被拒絕”、“原假設為假卻被接受”的可能性;實證研究中還存在著樣本選擇不正確的可能性。此外,人們在尋求用數學方法處理複雜的教育問題時,往往注重於數學模型的邏輯處理,忽視對數學模型教育涵義的解釋,研究結果容易脫離實際。我們需要真正的科學實證研究,就像我們呼喚科學規範研究一樣。特別要注重已有的頗有價值的實證研究成果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運用。
(二)數學方法
一部科學史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凡屬“科學”範疇的各個學科,都是在人類社會活動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科的劃分和不同學科各自特征的歸納都是“人為”因素作用的結果。就內在本質而言,各學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關聯性極為明顯,不單單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各自內部的學科,就是兩類學科之間也是如此。
教育學是研究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的一門科學。基於教育資源存量與流量的可度量性,為了使資源配置更加公平、效率更高,教育學有必要借助於數學這一嚴密、精確、實用的思維工具。基於在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所形成的教育關係涉及教育製度、社會心理、價值觀念等難以量化的因素,教育學不可能以數學作為教育研究中基本的或者說萬能的工具。
盡管數學的概念和結論極為抽象,但是它們都是從現實中來的,並且能在其他學科中、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得以廣泛應用,這也許是數學不僅具有無限的生命力且對於各個學科都有巨大影響和吸引力的根由所在。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說,應用數學來研究現實世界的這種可能性的根源在於:數學從這個世界本身提取出來,並且僅僅表現這個世界所固有的關係的形成部分,因此才能夠加以應用。
從教育學與數學的發展曆程可以獲知,數學能為教育學提供特有的、嚴密的分析方法,它同定性分析中常用的邏輯學一樣,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工具。但是數學的應用隻有與具體現象的深刻理論和嚴格的“質”的規定性相結合才有意義,否則教育研究會陷入毫無實在內容的公式與數學的遊戲之中。
數學運用的界域是可以量化的事物,教育研究的視野是人類一切教育活動和教育關係。並非所有的教育活動和教育關係都是可以量化的,尤其是人發展,它受到製度的、道德的、文化的、曆史的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幾乎大部分是無法量化的。如若硬是將不可量化的因素用數學公式將它們的關係表達出來,似乎怎麼說都有道理,因為它們根本不存在運算關係,也無法運用數量的計算去考證對錯。盡管數學也是反映人的思維的一種語言,但並非所有的科學都能轉化為數學的語言。像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這些與數學緊密關聯的學科也是如此,有些問題即使將其轉化為數學關係式,也不一定具有可解性。而以人類教育活動為研究對象的教育科學對數學的運用所受的限製就更多了,試圖將教育學非人性化,以至將教育活動中的人“機械化”,將人的活動程序化、公式化,這無疑是教育研究的一種悲哀。
不看對象、不問條件、一門心思運用數學方法去求解教育問題,很容易使教育學沉湎於方法論的探尋,拘泥於微觀的局部的研究,而對於涉及宏觀教育體製變革、機製設計以及社會關係調整等全局性的問題有所輕視和忽略,可能會導致教育學逐步地與學校生活的豐富性、複雜性相脫離。
隨著當代模糊數學的出現而在教育科學領域有可能出現的新方法。模糊數學所提供的非確定性量化方法彌補了精確數學量化方法的不足,使以往許多難以用精確數學方法解決的複雜問題在非確定性量化方法麵前迎刃而解。而在班主任工作的研究中,這一方法的運用仍然是極其初步的,未來的發展趨勢必然要求更多地將這類方法引入到班主任工作方法的研究中來,以改變長期以來班主任工作的研究的重定性、輕定量的不合理狀況。
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對象應該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與之對應,所以,研究方法應該是多元的。在運用這些方法時,應該注意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為指導思想;注意借鑒有關的學科的研究新成果和新經驗;注意充分發揮科學研究人員與一線實踐者合力的作用。
第八章學校、家庭、社區教育三結合與班主任工作新策略
第八章學校、家庭、社區教育三結合與班主任工作新策略
在人的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起主導作用的是學校教育,而影響最廣泛的是社會教育。因此,協調這三方麵的教育力量成為合力,使之圍繞學校的培養目標開展教育活動,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班主任必須在諸多教育影響中起到橋梁、紐帶作用,上下溝通,左右配合,相互促進,形成合力,才能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
第一節家庭教育與班主任工作
一、家庭教育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它以夫妻關係為基礎,包括父母和子女關係的最小社會基層組織,是人們生活和消費的最基本單位,承擔著生養和教育子女的基本社會職能。
家庭教育,從社會學的角度講是指在家庭生活過程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它具有雙向性、社會性的特點,是教育體係的一個環節,也是家庭生活和家庭係統的一部分。家庭教育工作,曆來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終身教育時代的學習化社會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場所正在由學校向家庭延伸。
教育學中的家庭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教育;狹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社會中,由家長(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長輩)對兒童進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響,即發生在家庭生活中,不論有意識的、自覺的,還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以親子關係為中心,從德、智、體、美諸方麵積極地影響兒童,把兒童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二)家庭教育的特點
1教育性質的基礎性和時代性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和補充,具有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學生在家庭生活的過程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家庭教育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是基礎性的性質不變。家庭教育是為一個人的未來打基礎的時期,教育者要著眼於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身心和諧發展的目標,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教育孩子。我國現階段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根據我國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教育目的與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對培養人才的需要,參照中小學教育的要求,在家庭中盡可能地對孩子實施有目的、有意識的積極影響。
2教育內容的廣泛性和生活性
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是融為一體的,家庭教育與家庭生活在各個方麵交叉滲透,而且隨著家庭生活的變化和受教育者的發展不斷地變換著形式和內容。“遇物則誨”反映了這一特點。在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工作中,家庭成員所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可能成為教育內容,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要擴大積極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克服或削弱消極因素對孩子的影響,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自我分析和獨立判斷各種教育影響,發展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
3教育方式的情感性和親情性
家庭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庭的這種血緣關係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這種深厚的感情使任何教育動機和措施都帶上濃厚的情感色彩,這種天然的情感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具有的。家庭教育的情感性有著積極的一麵,可以加強家長教育子女的責任心和家長的影響力,使家長在孩子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威信,使孩子令行禁止。但它也有消極的一麵,容易讓情感蒙蔽家長和子女的理智,導致家長的溺愛、放任,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任性。
4教育方法的滲透性和多樣性
家庭教育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家庭教育的內容、子女身心發展的不同、家長自身素養的變化而變化。“相機而教”反映了這一特點。父母既可在家庭的生活、交往、消費等多種活動中對孩子施加相應的影響,也可在家庭生活的其他各個方麵、各個層麵、各個角度給予孩子及時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過解疑、讀書指導、遊戲、玩耍等方法進行教育。孩子該受哪些方麵的教育、如何進行、何時進行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太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可隨時對孩子進行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基本職能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家庭的穩定、美滿、幸福,社會的穩定、和諧,進步,也具有深遠的意義。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有顯而易見的優勢。對孩子的身體發展、智能發展、社會性發展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擔負著繼承人類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重要責任。它的職能是多方麵的,根據社會學的研究,主要包括生育的職能、經濟的職能、教育的職能、撫養贍養的職能、消費的職能、勞動的職能和休閑的職能等等。其中,教育的職能是最重要的職能。家庭不僅是孩子生活的場所,而且也是孩子將來踏上社會的重要階梯。在一個人最初幾年的歲月裏,家庭幾乎是他(她)生活的全部。家庭是孩子麵對的第一個世界,父母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群體、學習的第一個榜樣,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孩子從出生到進入小學,大部分時間是在家裏生活。在中小學階段,除了在校的每天七八個小時和睡眠的時間,在家裏也約有七八個小時。加上法定節假日,在家的時間比在校時間多,接觸家長和其他成員當然也較多。可以說,年輕一代有相當多的時間是在家裏接受教育影響的,並且有可能家長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謂“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指的就是這一點。具體了解子女的情況和特點,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教育更有針對性。親子之間經濟、政治、社會生活利益一致,以血緣、親情為紐帶,家長在孩子麵前有天然的權威和影響,子女易接受來自家長的教育影響。父母對子女有著倫理道德的、法律的教養責任,有著特殊的血緣的利害關係的責任感。父母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人成材,都重視教育。家長既是父母,又是教師;既要撫養保健、又要教育培養;可以教養結合或保教結合,便於以養促教和以教促養。所以,家庭是孩子天然的第一個乃至終身受教育影響的場所或學校,家長則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任乃至終身的教育者或老師,家長對孩子負有神聖的法律規定的教養責任,對孩子的成長發展關係極大。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國策的廣泛實施,我國的家庭結構將會越來越朝著核心家庭的方向發展,並以獨生子女家庭為主,迄今中國獨生子女人數累計將近1億。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僅成為普遍的家庭問題,而且也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一般說,獨生子女在物質上得到的照顧和關懷超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往往有優越感,吃不起苦。在他們身上,既有強烈的時代烙印,又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如知識豐富、思想解放、敢想敢為、自由活潑,同時也可能任性嬌氣、自私自利、固執妒忌、不會合作、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耐挫心理薄弱等。如果家庭教育得法,則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但是不少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對獨生子女過分地鍾愛,變成了溺愛、濫愛、無度的愛,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成為全家的中心,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所有的人,圍著他們轉,使他們養成唯我獨尊、唯我獨優、唯我獨大,隻關心自己,不關心他人,隻知索取、不知奉獻,隻知享樂、不知艱苦的不符合現代文明的品德。獨生子女能否健康成長,關鍵在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獨生子女的成長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長應自覺加強教育基本理論的學習,密切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包括健康、認知、品德、審美等方麵教育的科學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茁壯成長。
二、班主任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豐富多彩,價值觀日趨多元,生活方式多樣化,個體也享有前所未有的發展自由,但同時也麵臨前所未有的複雜的時代要求。人的發展是由個體所生活的客觀條件和自身的內在動力使然,是由遺傳、環境、教育所決定的。係統化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專門性活動,在青少年的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而學校教育也要整合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影響,班主任是其中的關鍵角色。班主任是術業有專攻的教育工作者,在學校中承擔麵向班級和麵向每個學生全麵的特殊角色,應該擔負起指導家庭教育的重要責任。
(一)理解現代家庭的變化對家庭教育的新要求
班主任要使家長具有家庭教育的科學觀念,自身就必須對家庭及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進行學習,特別要對現代家庭結構有所了解。一方麵,越來越多的大家庭解體,代之以由父母與子女構成的核心家庭。核心家庭的人際關係簡單而更加親密,彼此之間既希望滿足對方的情感,又希望有彼此相對獨立的空間。不經過專門的學習,父母隻靠過去的經驗必會屢受挫折。另一方麵,離異家庭、單親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出現,大人和孩子備受心理磨難,孩子尤其需要來自父母雙方的愛。如果沒有父母的關懷指引,孩子很易誤入歧途。班主任應該使家長盡可能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使他們理解家庭包括物質生活條件、父母文化、道德素質水平和家庭成員間相互關係在內的情況對孩子的重要性,民主和睦的家庭氣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了解學業壓力對家庭教育的新要求
隨著知識型經濟社會的到來,許多高科技領域的職業出現,也宣告了許多低教育水平就能應付的職業的消亡。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曾預言,50年後95%的職業是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說明了現代的、未來的社會對職業的要求和對從業者的要求。所以,不論社會還是家庭都對青少年提出更高的學業成就的要求,現代的青少年也就比其父輩承受更大的學業壓力。青少年應該如何對待包括學業壓力在內的各種各樣的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正確理解學會學習的意義,把壓力轉化為自己前進的動力,需要父母與他們共同麵對。班主任應向家長傳授正確的人才觀和科學的教育觀,使他們對孩子有切合實際的要求和全麵發展的要求。對孩子的要求要合理,考慮到孩子的身心特點,一旦提出,就應堅持;對孩子的要求還要統一,前後統一和長輩之間的統一。
(三)正視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新要求
傳統的學校教育因為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要求一直受到人們的詬病。現代教育有一整套嚴格的操作程序,包括學製長短、課程設置、考試標準等,這些完全是工業社會的產物,學校實際上成為一種製造特殊產品(工業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工廠。它以一種與工廠的產品檢測極為相似的方式來對其產品(學生)進行檢測(標準化考試)。檢測不合格(考試不及格)的產品被留在原來的“車間”(年級)裏返工(留級)或被作為低規格產品(低學曆畢業生)推向社會,不允許進入下一道工序(升級或深造)。它所生產的是定型的、無需進一步升級的“成品”。在知識增長和生產工具革新速度相對緩慢的工業社會,這些一次成型的人才是基本稱職的。知識工廠的流水線是無個人針對性的。每個學生的智力特點千差萬別,但學校隻能按同一模式來授課和考試,學校的教材必須是權威化和標準化的,陳舊而保守。在知識型經濟社會中,知識總量幾乎每隔四年就翻一番,人類已有的知識在人類知識總體中所占的份額以幾何級數減少,知識信息變換迅速,科學技術發展迅猛,學校離它們的距離可能會越來越遠。
隨著社會生產和社會的發展,由於離婚等家庭解體或核心家庭增加,使傳統的四世同堂的傳統文化傳遞紐帶中斷,家庭教育功能喪失或弱化。而學校在新經濟發展的衝擊下,傳統教育模式在性質、內容、方法及結構取向上,都與社會的發展與學生的身心發展不適應,表現出教育超時空的、超強的穩定,其功能也日趨減弱並趨向保守。日益增多的離家出走學生、行為問題學生和適應不良學生的出現,顯示了學校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學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心理適應問題成為當前學生發展中的三大問題。學業成敗對於青少年學生影響深遠,因為它影響學生的學校生活和友群關係,從而影響學生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不正確的自我概念,可能會導致社會個體個人生活和承擔社會角色的全麵失敗。這就要求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引導子女正確麵對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惑和問題,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特別要教育子女適度承擔學業的壓力,探索有效方法爭取學業的成功,或者以建設性的態度直麵學業的暫時失敗,協助子女健康成長,促進其情緒、人格和智力的最大可能的發展。
(四)關注學生——獨生子女發展的獨特社會心理環境
許多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問題主要在於一個“獨”字。獨生子女生長在沒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環境中,在享有父愛母愛、受到智力激勵以至經濟生活、與成人接觸等方麵,一般都會優於非獨生子女,因而可以得到更多的培養和關注,更能發揮其聰明才智。但是,“獨”的特點,也容易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的問題,如,容易造成過分寵愛、過度關心、過多照顧、過高期望,而與同齡群體的接觸和生活上自主、自理、自立卻仍相對缺少等。大量的研究說明,隻要家長善於教育引導,揚長避短,注意把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生活習慣;引導孩子與同齡夥伴交往,並在交往過程中學會關心他人,學會合作共處;配合中小學學校教育,為孩子創造一個有助於社會化的教育環境,獨生子女同樣會健康成長。所以,班主任要特別加強對家長做獨生子女教育工作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