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練好入門基本功--千日打柴一日燒(2)(1 / 3)

營業利潤是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中所產生的利潤,為主營業務收入減去主營業務成本和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加上其他業務利潤,減去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後的金額。利潤總額是指營業利潤加上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減去營業外支出後的金額。其中,補貼收入是指企業按規定實際收到退還的增值稅,或按銷量或工作量等依據國家規定的補助定額計算並按期給予的定額補貼,以及屬於國家財政扶持的領域而給予的其他形式的補貼;營業外收入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係的各項收入,如固定資產盤盈、處置固定資產淨收益、非貨幣性交易收益、罰款淨收入等;營業外支出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係的各項支出,如固定資產盤虧、處置固定資產淨損失、出售無形資產損失、債務重組損失、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罰款支出、捐贈支出、非常損失等。淨利潤是指利潤總額減去所得稅後的金額。

會計要素之間的關係。

六大會計要素的數量關係存在內在的聯係,把它們結合起來,會計等式可表示為: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

綜合後的會計等式的含義是:在某一時點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平衡的基礎上,經過某一時期的經營,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增減變動打破了舊的平衡關係,又建立了某一時點上新的平衡關係;而且,在此期間內,發生了收入和費用並取得了利潤。

任何經濟業務的發生,都不會破壞會計恒等式,在任何一個時點上觀察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靜態狀況,其數量關係總是保持平衡。因此,會計恒等式既能反映資本運動的起點,又能反映資本運動的終點。它是設置賬戶、複式記賬以及編製資產負債表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商品流通企業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則

商品流通企業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對會計核算所處的時間、空間環境作出的合理設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工作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極為複雜,人們通過長期的會計實踐,逐漸地認識和掌握了經濟活動的規律,對各種變化不定的經濟現象作出了合乎客觀規律的科學判斷,以保證會計核算正確地進行。我國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等四項。

1,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又稱為會計實體、會計個體,是指會計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單位或者組織,它規範了會計工作的空間範圍。

會計工作的目的是反映一個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為包括投資者在內的各個方麵作出決策服務。會計所要反映的總是特定的對象,隻有明確規定會計核算的對象,將會計所要反映的對象與包括所有者在內的其他經濟實體區別開來,才能保證會計核算工作的正常開展,實現會計的目標。

在會計主體前提下,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本身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會計主體基本前提,為會計人員在日常的會計核算中對各項交易或事項作出正確判斷、對會計處理方法和會計處理程序作出正確選擇提供了依據。

(1)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劃定會計所要處理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的範圍。

在會計核算工作中,隻有那些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才能加以確認和計量,那些不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則不能加以確認和計量。會計核算工作中通常所講的資產、負債的確認,收入的取得,費用的發生,都是針對特定會計主體而言的。

(2)明確會計主體,才能把握會計處理的立場。

企業作為一個會計主體,對外銷售商品時(不涉及稅金),形成一筆收入,同時增加一筆資產或者減少一筆負債,而不是相反;采購商品時,導致現金減少、存貨增加,或者債務增加、存貨增加,而不是相反。

(3)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將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經濟活動區分開來。

例如,由自然人所創辦的獨資企業或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企業的資產和負債在法律上被視為業主或合夥人的資產和負債,但在會計核算上必須將企業作為一個會計主體,以便將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經濟活動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