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主體不同於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往往是一個會計主體。
例如,一個企業作為一個法律主體,應當建立會計核算體係,獨立地反映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是,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在企業集團的情況下,一個母公司擁有若幹個子公司,企業集團在母公司的統一領導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母子公司雖然是不同的法律主體,但是,為了全麵反映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就有必要將這個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編製合並會計報表。
2,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在持續經營前提下,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企業是否持續經營,在會計原則、會計方法的選擇上有很大差別。一般情況下,應當假定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明確這個基本前提,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會計方法。
由於持續經營是根據企業發展的一般情況所作的設定,而任何企業都存在破產、清算的風險,也就是說,企業不能持續經營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為此,需要企業定期對其持續經營基本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斷。如果可以判斷企業不會持續經營,就應當改變會計核算的原則和方法,並在企業財務報告中作相應披露。
3,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又稱會計期間,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會計分期的目的是將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報財務會計報告,從而及時向各方麵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
在會計分期前提下,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製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在我國,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曆起訖日期確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稱為會計中期。
明確會計分期基本前提對會計核算有著重要影響。由於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其他期間的差別,從而出現權責發生製和收付實現製的區別,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準,進而出現了應收、應付、預提、待攤等會計處理方法。
最常見的會計期間是一年,以一年確定的會計期間稱為會計年度,按年度編製的財務會計報告也稱為年報。在我國,會計年度自公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為滿足人們對會計信息的需要,也要求企業按短於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期間編製財務會計報告,如要求上市公司每個季度提供一次財務會計報告。
4,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采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計量、記錄和報告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在貨幣計量前提下,企業的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企業,可以選定其中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編報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在境外設立的中國企業向國內報送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
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之所以選擇貨幣作為計量單位,是由貨幣本身的屬性決定的。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是衡量一般商品價值的共同尺度,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點。其他的計量單位,如重量、長度、容積、台、件等,隻能從一個側麵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無法在量上進行彙總和比較,不便於管理和會計計量。所以,為全麵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收支等情況,會計核算就選擇了貨幣作為計量單位。當然,統一采用貨幣尺度,也有不利之處,影響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因素,並不是都能用貨幣來計量的,比如,企業經營戰略、在消費者當中的信譽度、企業的地理位置、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等等。為了彌補貨幣計量的局限性,要求企業采用-些非貨幣指標作為會計報表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