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練好入門基本功--千日打柴一日燒(2)(3 / 3)

商品流通企業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是指會計核算中對會計對象進行確認、計量的科學規範。它是人們從會計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這些經驗在得到會計界公認以後,就上升為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成為各個會計主體進行會計核算的共同依據,從而保證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和可比性,更好地為國家宏觀調控服務,為投資者、債權人作出正確的決策服務。我國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有以下八項:

1,客觀性原則: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2,相關性原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3,明晰性原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原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注中說明。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5,實質重於形式原則: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它體現了對經濟實質的尊重,能夠保證會計核算信息與客觀經濟事實相符。

6,重要性原則: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7,謹慎原則: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8,及時性原則: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後。

以上原則,是單位會計核算規範的基本要求,是一個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的整體,在執行中,應全麵理解、全麵執行。

(第四節)如何設置商品流通企業的會計科目及賬戶

會計科目是指為記錄各項經濟業務而對會計要素按其經濟內容所進行分類的項目。

商品流通企業會計科目表,按照其反映的經濟內容,可以劃分為資產類科目、負債類科目、所有者權益類科目和損益類科目四個大類。損益類科目又可分為收入類科目和費用類科目兩個小類。

根據會計製度規定,所列會計科目,如企業沒有相應會計事項的,可以不設或合並;也可根據實際需要,增設會計科目;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設置一些表外科目。

但是,設置和使用會計科目,應該不影響會計核算的要求和會計報表指標的彙總,以及對外提供統一的會計報表的格式。

為了便於編製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查閱賬目,實行會計電算化,製度規定統一的三位數的會計科目編號,在某些科目之間留有空號,供增設科目之用。要求企業不要隨意改變或打亂重編。企業在填製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時不應隻填科目編號,不填科目名稱。

設置賬戶是對會計對象的具體內容即會計要素進行更具體的科學分類、核算和監督的一種專門方法。會計要素是對會計對象具體內容的基本分類。由於經濟活動的複雜多樣,各個會計要素的存在和表現形式又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對會計要素做進一步的分類,並且分門別類地核算和監督每一類別的增減變動情況,以便生成各類別的會計指標。這一任務就是依靠設置賬戶的方法來完成的。

(第五節)商品流通企業基本的核算方法

在實際工作中,商品價值有進價金額和售價金額兩種標準。因此,商品流通核算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數量進價金額核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