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投資部經理必備的財務知識--審時度勢得高利(2)(2 / 3)

多元化投資經營的陷阱何在。

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建議:“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然後小心地看好它。”

鑒於若幹企業的失敗,人們基於條件反射,會因“多元投資”而談虎色變。那麼這個所謂的“黑洞”、“陷阱”,問題出在哪裏?

也許我們可以從以下的討論窺見一斑:

1,證券投資組合理論的應用有其天然的局限性。

多元化投資經營的理論基礎是證券投資組合理論。該理論以為,金融資產投資組合可以由一種以上的金融證券構成。投資人可以通過持有多種不同證券的方式,將隱含在個別證券中的風險分散掉。證券組合風險會隨著組合所包含的證券數量的增加而降低,而資產間關聯性極低的多元證券組合可以有效地降低係統風險。理論上,理性投資者對證券組合的風險和收益作出權衡時,他能夠得到比投資單個資產更為滿意的收益與風險的平衡。將這一原理應用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時,即為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活動。

但是,任何理論都有其成立和運用的特定條件,不會“放之於四海而皆準”,證券組合投資理論也是如此。如果企業將之應用於生產經營活動時,不加以分析,生搬硬套,全部拿來,必然會陷入多元化經營的陷阱,不僅喪失核心競爭能力,而且造成財務失控局麵。

2,多元化經營與核心競爭能力之間存在矛盾。

剛才已經提到,隻有資產間關聯性極低或者根本不相關的多元證券組合才可以有效地降低係統風險。將這個觀點應用於生產經營活動時,就要求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放棄部分原有業務(甚至可能是核心業務)的基礎上從事與原有業務不相關的陌生業務。如果沒有了核心業務,麵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一個企業憑什麼立足?因此滿足這一要求的結果有時不但不能降低風險,反而會把原來的競爭優勢喪失殆盡,使企業陷入困境。

可見,企業必須首先有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核心產品,圍繞核心產品、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再考慮是否應該多元化經營。一味追求擴張,搞多元化,結果無異於“舍本逐末”。

3,資金短缺與協調困難之間的矛盾。

不論是進行金融資產投資,還是進行實物資產投資,其目的都是為了盈利,都是以投資的盈利性與風險性相比較為基礎進行決策的。但投資對象的不同決定了此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因為金融資產投資具有相容性、可分割性、流動性等特點,所以,在對其進行投資時,不必考慮投資的時間約束、投資的規模以及投資項目的多少等因素,隻考慮各金融資產之間的報酬、相關性、風險及其相互關係問題,並依據風險一報酬的選擇,實現金融資產投資的優化選擇。而實物資產投資具有時間互斥性、整體性、約束性等特點,所以,在對其進行投資時,不僅要考慮資金的時間因素,還要考慮投資的規模,更要考慮在資金約束條件下各項目的比較選優問題。因此,在財務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要進行多元化投資,必須充分考慮並合理解決企業資本結構和資產結構的有機協調、資產流動性與盈利性之間的有機協調等財務問題。

如果以超過自己資金實力十幾倍的規模投資於一個或幾個生疏而資金周轉周期長的行業,因為實物資產的整體性和時間約束性,會使公司有限的財務資源被凍結,從而使公司的資金周轉產生困難。而有時企業為謹慎起見,有可能在適當債務額度內,放棄舉債,這樣不僅浪費財務杠杆作用,也會因此而承擔高額的資本成本。

4,集團化管理與財務失控之間的矛盾。

隨著多元化經營道路的發展,企業規模急速擴大,集團化管理成為必然。經過整合的集團公司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但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內部管理,任由屬下各自為政,分割勢力範圍,這個集團充其量也隻是一個大拚盤,財務失控也就在所難免。

因此,在進行多元化投資時,有必要對集團的組織形式進行分析和優化。因為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就有什麼樣的財務控製方式。目前流行的有三種形式:U型組織結構(直線職能製)、H型組織結構(控股公司製)和M型組織結構(事業部製)。每一種組織方式都有其解決財務控製問題的關鍵點。如對M型組織結構而言,關鍵在於解決好集權與分權的問題。目前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在資金、財務信息和人事等方麵集中控製的基礎上,充分實行分權管理製度、在財務控製上形成一套包括財務激勵機製、財務監控機製和資金運作機製在內的集團公司財務管理體係,從而在製度上保證集團公司資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確保集團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企業依據各自的情況選擇它們其中任何一種的時候,要明確一個目的:最大限度地做好財務控製。

如果你不把別人的失敗作為前車之鑒,那麼你必將成為後人的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