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出來的追加投資回收期,如果等於或小於標準投資回收期,則投資較大的方案是經濟合理的,應選取投資大的方案;反之追加投資回收期如果大於標腔投資回收期,則應選取投資小的方案。
上述這些靜態分析法、方法簡便、直觀,容易掌握應用。它能較迅速地為決策者提供對投資的簡單評價指標和意見。但是,這些方法都沒有考慮資金時間價值,並且隻考慮一個年度的收益或投資回收期的收益,沒有考慮投資項目整個壽命周期的總收益,沒有考慮資金回收後投資項目繼續發揮效益的時間長短和效益大小。因此,靜態分析法對投資經濟效益的評價是比較粗略不精確、不全麵的,有其局限性。由於這些原因,在實際工作中用靜態分析法時,要求各個投資方案需具備以下條件才比較合適:
(1)每個方案在項目壽命周期內各年所獲得的收益大致是相等的;
(2)各個投資方案的投資時間比較短,而且投資以後緊接著連續發生收益;
(3)各個投資方案的項目壽命周期大致相同。
動態分析法。
動態分析法又叫貼現法,主要特點是考慮了資金與時間的動態關係,其主要方法有:現值法、年費法、淨現值法、現值指數法和內部報酬率法等。
1,現值法。
現值法又叫現值總費用法。就是按資金時間價值原理,把投資方案逐年發生的費用換算為現值,加上該方案的初次投資額求出現值總費用,據以比較選擇投資方案。在各方案的生產效率相同的情況下,哪個方案的總費用現值最小,就是最優方案。總費用現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投資總費用現值=初次投資一設備殘值現值+逐年支出的使用維修費用現值。
設備殘值的現值=設備殘值×現值係數。
逐年支出的使用維修費現值=每年等額支出的使用維修費×年金現值係數。
2,年費法。
年費法又叫年成本法。就是把投資方案的所有支出,包括初次投資和逐年發生的費用,都等額分攤到各年,按照各年的平均費用來選擇投資方案。幾個方案比較,年平均費用較低的方案為較優方案。
當逐年支出的費用是等額時,各年平均分攤為費用可按下式計算:
年費用額=(初次投資一設備殘值的現值)×資金回收係數+逐年等額支出的使用維修費用。
上述現值法與年費用法雖然方法不同,但結論是一致的,兩種方法計算的結果可以互相驗證。即:
總費用現值×資金回收係數=年費用額。
或,費用額×年金現值係數=總費用現值。
3,淨現值法。
淨現值法簡稱NPV法,就是把投資方案各年的資金流入量按預定的貼現率進行貼現、折算為投資起始期的現值,與原始投資額相減,即為淨現值。若其值為正數,表示該方案投資報酬率大於預定的貼現率,是可以采納的,反之,淨現值為負值,方案是不能采納的。淨現值越大越好。
4,現值指數法。
現值指數法是淨現值法的一種變型。淨現值法是用各年資金流入量現值總額與原始投資比較的差額,即用絕對數來表示投資的效益。現值指數法是用相對數,即各年資金流入量現值總額與原始投資的比值來表示投資的效益。
在進行多個方案比較時,如果各個方案的原始投資額不同,采用現值指數法比淨現值法更為準確。
5,內部報酬率法。
內部報酬率法又叫內部收益率法。所謂內部報酬率,就是使投資方案淨現值等於零的貼現率。也就是用它來對投資方案未來可能獲得的資金流入量進行貼現,使所得的資金流入量現值總額與原始投資額相等的利率。這個內部報酬率反映了投資支出可能獲得的收益率,將它與預定的企業內部最低收益率標準比較,若內部報酬率大於或等於企業預定的企業內部最低收益率標準,方案是可取的;否則,就不可取。在進行各個方案選擇時,內部報酬率較大的方案為較優方案。
上述各種動態分析法都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和投資項目整個壽命周期內的收益,因此比靜態分析法精確、全麵,但是計算方法較複雜,並需具有較詳細的設計資料和調查數據。它比較適用於大型的、投資期較長和工藝複雜的項目,尤其是在詳細可行性研究階段,采用此法,可以減少決策失誤。
總的來說,靜態分析法和動態分析法各有所長和局限性,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不同投資項目的特點,不同工作階段和任務要求,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而且盡可能將幾種方法結合起來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