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商品流通企業總經理必備的財務知識--力創企業價值最大化(5)(1 / 3)

企業投資於股票市場,通過股票投資這一資本直接運作方式來實現企業資本保值增值,無可非議。但現在的問題是,不少企業把這一資本運營的直接運作方式當作投機的手段。指望在股票交易中“撈一把”。一些企業和上市公司,忽視生產經營,有人甚至不是致力於改善企業經營,而是沉迷於二級市場的股票投機。不可否認,就某一單個企業而言,可能會通過股票在市場上的“賤買貴賣”,從中搏取股票價格變動的利益,甚至可以獲取高額利潤。但是,由於在股市上流通買賣的隻是對“虛擬資本”的交易,而“虛擬資本”的價格本質上應取決於與其相應的產業(實業)資本的盈利能力或增值能力。因而就企業總體而言,如果沒有創造出新的價值,沒有物質財富總量的增長,那麼個別企業股票投機所得的利潤,至多隻是企業創造的產業利潤的轉移支付或重新分配,甚至是社會財富的既有存量的瓜分,通俗地說就是錢從這一口袋轉移到了另一口袋,數量並未增加。更為嚴重的是,如果大量資金流入股市,從而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關係,人為地擴大了需求,則勢必造成虛假的經濟繁榮,由此可能會由於經濟中的泡沫成分過多而產生“泡沫經濟”。

把握資本運營的真正含義,要克服和防止在資本運營中的盲動傾向,慎重開展資本運營,不能單純追求資產規模的擴大,不可盲目兼並、收購其他企業。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擴大規模、進行資本擴張,是其本能的反映,需要注意的是在資本運營中,隻有夯實自身的基礎,不斷壯大自身的資本積累力量,隻有在考慮自身的償債能力和資本效益的前提下,才能借助外部資本來提高經濟能力,而不能盲目依靠借債來擴大資本經營規模;不可輕率增資擴股,合資嫁接,要盡可能地利用現有資本,圍繞資本效益目標,量力而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運營可與生產經營分層運作,但其最終必須以生產經營為基礎,服從或服務於生產經營,這一點切不可本末倒置,抓住資本運營的實質,把握資本運營真諦,才能真正確保資本的不斷保值增值。

企業資本運營不是孤立的。

資本運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以新的方式衝破了傳統的企業管理運作模式、開闊了企業生產經營思維空間,而且強化了企業的時間價值觀念,增強企業的保值增值意識。但是正如前麵所提,不以生產為依托的資本運營是無法產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和影響的。

成功的資本運營不是孤立的,必須與品牌和產業整合結合起來。

1,產業與資本結合。

我們之所以了解和信任、推崇青島海爾集團、四川長虹公司、青島雙星集團、山東時風集團等一些優秀的企業集團,是源自於他們的產業,是因為他們有用戶和消費者喜愛的產品,而並非其如何組建企業集團的具體業務。

人們習慣上認為資本是資本運營的源泉,沒有資本也就無法運營,而有了資本,別的沒有也可以運營,將資本運營視作獨立存在的東西。其實不然,資本不能自己帶來增值,產品才是資本增值之源。在商品一貨幣運動中,資本由商品的形成及其運動--“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產生和發展,資本的本質和規律性隱藏在商品和商品交換關係中。並且,企業作為經濟組織,與社會進行輸入和輸出的直接通道就是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其資本價值和保值增值是建立在企業所從事的商品生產、流通和提供服務等活動的基礎上。

我們可以通過例子來詮釋這個問題。

海爾集團的“休克魚”療法曾被許多企業效仿,但這些企業並不比海爾做得更好。其原因是沒有真正領會其主旨及其運作條件。

海爾集團提出的所謂“吃休克魚”理論,即在被兼並企業裏把海爾的模式進行複製,用海爾模式去“克隆”一個又一個新的海爾企業。海爾集團“吃休克魚”,並且取得了“吃一個活一個”的好成績,受到了國內外不少專家和同行的好評,主要還是受益於其創下的產品。如果沒有雄厚的產品實力作支撐,無論“吃”什麼“魚”,都是非常困難的,即便硬性“吃”了,也難以“成活”。而現實中,我們許多的效仿企業恰恰就是采取了“硬吃”、“硬吞”的方法,不僅沒有達到“借風行船”,反而陷入了困境,原因就在於其關於資本運營的設計與運作顛倒了產品與資本的主次關係,在沒有良好的產業運作和好的產品的情況下,進行資本運作。

2,品牌與資本結合。

品牌和資本是使企業快速發展的兩把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