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也是在家學了很多次才學會的。”雨婷很乖地回答了我的問題。聽了我和雨婷的對話後,冉冉的情緒明顯開始緩和下來。趁這當兒我推了一下雨婷,示意她過去幫妹妹,雨婷走上前去,對冉冉說:“妹妹,我再疊一遍給你看好不好?”冉冉沒有說話,但是她的表情說明她已經接受了姐姐的建議。
於是,雨婷一邊講解一邊又疊了一次被子,而冉冉則在旁邊很認真地看著。
那一天,冉冉最終還是沒有學會疊被子。不過,打那以後,冉冉再也不讓我替她疊被子了,每次她起床後都是自己在臥室裏折騰半天。後來,經過我多次示範,冉冉終於在上幼兒園之前學會了疊被子(當然是那種很薄很薄的小被子)。
雖然疊被子事件頗多波折,但在我看來,這對於冉冉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其實,很多事情,隻要能讓孩子們產生興趣,家長再加以引導,慢慢地,就可以讓他們從中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現在,冉冉已經7歲了,她也確實像我們期望的那樣,自己的事情,比如整理房間,她都會盡量自己來做。
我們知道,學前期是幼兒能力與習慣培養的最佳時期。但是,現在很多父母往往忽視孩子生活能力和良好習慣的培養,以致很多孩子在上幼兒園、小學,乃至中學、大學時都還不具備例如自己“疊被子”這樣的基本生活能力,而這些能力其實是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就應該開始建立的。盡早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自信心,增強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對他們今後的人生也會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比如,要是父母能讓孩子從小就自己洗臉、刷牙,那就不僅僅是讓他們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也標誌著孩子獨立自理的開始。
當然,培養孩子的方法是靈活的,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可以通過做遊戲的方法來達到目的,或者把孩子該做的事情以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但要注意孩子的注意力是短暫的,當孩子發現他比較感興趣的事情實施起來比較困難的話,就有可能像前麵那個叫“冉冉”的小姑娘一樣,對做那件事情喪失興趣。家長要做的是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給予孩子鼓勵,讓他們擁有成就感,就像冉冉的媽媽所做的那樣。隻要孩子喜歡上,習慣了,堅持下來,就是勝利。
在教冉冉疊被的過程中,我沒有親自上陣,而是做“甩手掌櫃”,讓跟她年紀相仿的孩子來教。盡管當時冉冉沒有立即學會,但她疊被子的激情已被點燃。後來,我稍加示範,再加上她的努力,任務就成功完成了。
我認為,遇到問題時,家長不管采用什麼樣的方法,都要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脾性,如果家長能夠根據孩子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方法就會事半功倍。例如我家冉冉,從小就有“反骨”,我就針對她的這個特點,讓在班上獲得小紅花的雨婷姐姐對她產生一種刺激,從而使她產生“我一定要學會自己疊被子”的想法。
遙控演練增強孩子應變能力
孩子們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如果我們做得過多,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的自立及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 戴爾
案 例
我是一名離異的母親,也許是婚姻的不幸讓我對女兒茜茜多了一份嗬護,總感覺欠她太多。但作為一名公司的高管,我又很少有時間陪茜茜,工作幾乎占滿了我的時間。所以,大多數時間裏茜茜由她的姥姥和姥爺來帶。
記得一個月前,我帶茜茜去看電影,看完電影後又去樓上的“卡酷旗艦店”玩,但當我們玩完已經走到出口時,茜茜突然說她看中了一個玩具,然後就轉身跑回了店裏。我趕緊追她,但是已經不見人影了,當時我可急壞了,在店裏一邊尋找一邊大聲叫茜茜的名字,但是店裏的音樂聲音很大,加上人又多,我的喊聲在如此嘈雜的環境裏根本起不了作用。我隻好到服務台聯係了工作人員,希望他們幫我一起找找孩子。
後來,我們終於在商店的一個角落找到了茜茜。當我看到茜茜時,發現她正在那裏茫然四顧,一副手足無措的樣子。我趕緊走過去,一把抱起她,她叫了聲“媽媽”就哭了。
看到孩子的一刹那,我的眼淚也掉了下來,感覺自己虧欠孩子的太多了。但是,這件事也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茜茜太缺乏事故應變能力了。回到家、我和她姥姥、姥爺說起這件事,他們也覺得是這樣,而且還一個勁兒地檢討自己給茜茜“包辦”太多。
後來,我看了一些相關的書籍,作者從現在獨生子女、離異子女、留守子女的現象出發,提出要提高孩子應變能力的必要性。看來,要教育好一個孩子,隻給她提供富足的物質條件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她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比如應變能力。
我決定從我家的實際情況出發,給孩子和老人來一場事故模擬演練,讓茜茜開始接觸這方麵的常識。當然,這場演練茜茜是毫不知情的。
我先是專門抽出一段時間帶著茜茜閱讀有關生活常識及應變方麵的書籍、視頻,告訴她如果我不在家時姥姥和姥爺的身體突然不舒服了,一定要記得打120急救電話。經過一段時間的惡補,我感覺茜茜已經對這方麵的知識掌握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就開始著手準備實施一場遙控演練。
我和家裏的老人商量好,並告訴他們怎麼配合進行這場演練。我們決定讓姥姥裝做突然病發,姥爺充當電話接線員(當然,電話要事先做一下手腳,不然真撥打了120可就麻煩了),看看茜茜能不能應對這種突發狀況。
周末,我先借故外出,按照計劃,過一會兒姥姥就會突然“病發”,而那正是茜茜和姥姥一起看電視的時間。據姥姥後來講,她突然“病發”時,茜茜立即嚇哭了,大聲喊著姥姥,孩子的哭聲讓她幾度想放棄“表演”,但她還是堅持著提醒茜茜要怎麼打電話。在姥姥的提醒下,茜茜才慢慢鎮定下來,想起了我之前教她的那些常識。不過,她並沒有立即撥打120,而是先給我打了電話。我看到是家裏的電話自然立即接聽,電話那頭,茜茜抽噎著告訴我說:“媽媽,媽媽,姥姥生病了。”
聽了茜茜的反應,我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殘忍,讓小孩子經曆這一切。可我又想,有了這次經曆之後,茜茜再遇到這樣的突發事情就會知道怎麼做了。因此,我還是狠狠心,鎮定地繼續這場演練。
“寶貝,怎麼了?”我問道。
“媽媽,媽媽,姥姥生病了,怎麼辦啊?”那邊的茜茜著急地喊著。
“別哭,寶貝,你想想我們看的一個視頻,視頻上說家裏有人突然生病了該怎麼做?”
聽了我的話,茜茜不再盲目地喊了,她抽抽噎噎地說:“撥打120。”茜茜的表現讓我鬆了一口氣,看來,我用的方法還是正確的。
“真棒,寶貝,你現在先放下媽媽的電話,然後去撥打120,告訴電話裏的人說姥姥病了。”我繼續指導她,“你還記得我們家的地址嗎?”我又提醒了她一句。
“記得,月湖小區8樓1105室。”茜茜這會兒已經不哭了,飛快地給了我正確答案。
“好,現在快去打電話吧,媽媽也會以最快的速度回家。”這是我下的最後一道命令。
知道茜茜已經鎮定下來,我決定不再玩消失。當我走到家門口的時候,聽到茜茜正在打120,“我姥姥病了,快來救我姥姥。”因為著急,茜茜的話說得有些不清楚。
“小朋友,你別急,有什麼事情慢慢告訴我們,我們會提供幫助的。”姥爺的聲音及時出現。
“我姥姥病了。”茜茜一聽那邊有聲音,就更加鎮定了,再開口說話時也不那麼著急了。
“小朋友,你能告訴我你們家的地址嗎?”那邊的聲音再次響起。
“地址?”茜茜想了一會兒,才回答道:“月湖小區8樓1105室。”
“小朋友,你家是幾單元?”接線員依舊不依不饒。
“5單元。”這次茜茜的回答已經很從容了。
“好的,小朋友不要著急,我們一會兒就到,到時你給我們開門就行了。”
茜茜的電話一結束,我立刻摁響了門鈴。茜茜打開門後一看見是我,早忘了120這個電話了,當時就抱住著我說:“媽媽,你可回來了,姥姥病了,快來救姥姥。”
我裝做非常“著急”地隨著她去看姥姥,當我們一起走回屋裏的時候,卻發現姥姥已經從沙發上站了起來。茜茜一看,連忙上前扶住姥姥,有點不高興地說道:“姥姥,你都生病了,快坐下啊。”聽她的語氣裏充滿了關懷,姥姥有點“做賊心虛”地說道:“茜茜,姥姥已經好了,剛才那一陣是急性的,現在緩過來了。”茜茜歪著頭盯著姥姥半天,看到姥姥果然又精神抖擻了,她這才放心了。但馬上她又有了新煩惱,一臉愁相地說:“我剛才打了120,要是他們來了怎麼辦?”
“這個沒事,媽媽再打一個電話,告訴他們不用來就可以了。”說完,我便裝模作樣地打了一通電話,讓茜茜徹底放心。之後,我對茜茜的表現進行了“隆重”地表揚,姥姥、姥爺也在旁邊附和,姥姥還一個勁地誇茜茜鎮定呢。受到眾人表揚的茜茜則興奮地說這都是“小意思”,完全忘記自己一開始害怕得哭鼻子的事情了。
通過這場演練以及茜茜的表現,我進一步認識到,很多事情,並不是孩子學不會,而是我們家長從來沒有教給他們這方麵的知識,沒有給過他們學習的機會。如果我們家長能夠抽出一丁點時間陪孩子學一學、練一練,那麼他們的能力自然就培養起來了。
從那以後,我們就有意識地讓茜茜多接觸這方麵的知識,漸漸地,她在遇到事情時就知道怎麼去處理了,而且還成了姥姥、姥爺的得力“小幫手”。
應變能力是指麵對各種環境及狀況,能夠做出適當的調適,同時還能掌控好自我、沉著而不失理智的能力。這是一個人麵對困難和挫折時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我們常常聽說孩子們缺乏生活常識的事例,比如有些孩子放學回來發現父母都不在家裏,竟然隻會幹等在家門口,而不知道打電話問一下原因。那麼,孩子的這種狀況是誰造成的呢?很顯然,是家長。家長做得太多就會讓孩子失去各方麵的能力,而我們都知道其實孩子將來要麵臨的問題會很多,所以做家長的教會孩子怎樣麵對突發事件是很有必要的。
家長在培養孩子對突如其來事件的應變能力時,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比如遇到家裏水龍頭“突然”壞了時,怎樣去找人幫助;遇到家長“生病”時,怎樣去處理;遇到下雨天時,應該怎樣做;家裏沒電了,應該怎麼辦……這些都要教孩子去判斷、去做。
5~6歲的孩子對新鮮的事物比較感興趣,父母可以采用一些靈活的方式,如本篇中茜茜媽媽采取的方式——一場以假亂真的演練,讓孩子參與到其中。一般來講,孩子對親自做過的事情要比聽到的接受和掌握得快得多。家長請記住一點,遊戲是您開展家庭教育的最好方式之一。
其實,離異家庭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但是,因為家庭的變動,生活壓力的增加,很多父母會把孩子交給老人來帶,自己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則很少。這樣一來,孩子本就因家庭變故而受傷的內心就會受到更大的傷害。
說實話,以前我因為家庭的變故、工作的原因經常忽視茜茜。是那一次茜茜的跑丟讓我醒悟,再忙,也要花時間陪伴著孩子。現在,茜茜在我的努力下已經有了很多改變,逐步從一個什麼也不會的小孩變成處理事情有張有弛的孩子了。
所以,我的觀點是:大人不管發生什麼,都要抽時間、想辦法多和孩子在一起,幫助他們加強生活能力及獨立應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