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懶貓”父母逼出個能幹孩子
掛好衣服,讓孩子學會內務整理
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應由孩子自己去學走路。
——美國思想家 愛默生
案 例
在我家,女兒思洋絕對是那個“小公主”,整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而且還總是表現出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對於她這種態度,我們一開始也沒太當回事,姑且不說現在隻有一個孩子,就是有兩個孩子也不舍得讓他們去做家務。但是後來和思洋的一場“對話”,讓我意識到這樣聽之任之對孩子未必就是好事。
思洋的想法是在一次聽故事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有一晚,我給思洋讀童話《小猴皮皮》。書中的小猴皮皮不喜歡幹活,就知道玩。有一天,他去找小熊和小兔踢球,但他們都說沒時間,結果皮皮很傷心,一邊哭一邊跑回家裏問爸爸媽媽,為什麼小熊和小兔不願跟他玩。皮皮媽媽告訴他,小熊和小兔都要幹活,他們沒有時間玩。後來經過皮皮媽媽的教育,小熊皮皮認識到了自己不幹活不是個好習慣,就幫爸爸媽媽幹起了活,而且還感到很快樂。
當時,我給思洋讀完了後,就和她討論小朋友應不應該幹活的事情。當時思洋反問我:“為什麼皮皮要幹活,不是有他爸爸媽媽在嗎?”聽她語氣裏還有種很困惑的樣子,說實話,當時我心裏很難受,原來孩子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於是我就問思洋:“這麼說爸爸媽媽幹活是理所當然的了?”誰料想思洋竟然回答說是,並且還說這是爸爸媽媽的義務。聽了思洋的話,我沒有再接著說下去,內心裏為孩子的自私而感到難受。可換個角度一想,她隻是個5歲的孩子而已,她的這種想法是誰給她種下的呢?記得這樣一句話:沒有有問題的孩子,隻有有問題的家長。確實,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擔心孩子這樣那樣的,總是想著什麼都給她最好的,可從沒有想過要教給她如何回報、感恩,這難道不是我們做家長的錯嗎?所以,當即我就決定要想辦法轉變思洋的這種想法。
用什麼辦法呢?我想到思洋是個很愛幹淨、愛整潔的孩子,於是就準備利用她的這個特點做一下文章。
實驗的當天,我先讓思洋的爺爺奶奶把她接到他們家去,而我和老公則逛街購物去了,不過我們逛街的目的不僅僅是為家裏添置東西,也是為讓家裏出現淩亂的狀況做點準備。晚上我們到家時大概已經7點半多了,因為確實很累,我一進家門就把大包小包一扔,一屁股坐到沙發上懶得動彈,老公則幹脆把自己扔到另一張沙發上夢會周公去了。
經過我們的這一番折騰,不用想也知道,此時我家的客廳完全失去了以前窗明幾淨的狀態,隻能用淩亂不堪來形容了。我當然是不能收拾的,故意坐著不動等女兒回來。
果不其然,思洋一進家門就嚷嚷起來了:“好臭啊!好臭啊!”她一手捏著鼻子一手指著爸爸的鞋子說。
“爸爸,爸爸,你怎麼把你的鞋子亂放?”思洋推了推已經鼾聲如雷的爸爸。
“媽媽,你怎麼不把衣服掛起來?”思洋沒等她爸爸有所反應,立即掉頭對我進行指責。
“沒什麼啊,不就是衣服沒有整理嗎?”我一看機會來了,故意輕描淡寫地說。
“媽媽怎麼能這樣?奶奶,我們沒有地方坐了。”思洋一看攻擊不了我,迅速地轉向奶奶那裏尋求同盟。
“是啊,那可得找個辦法解決,要不我們幫忙整理一下吧!”奶奶洞若觀火,看出我是一副故意的樣子,就明白了我其實是想讓思洋動手去做。婆婆真不愧是老教師出身,看一眼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於是非常積極地配合著我的想法。
聽到奶奶的建議,思洋沒有表態要不要幫忙,反而對著沙發上的我喊道:“媽媽,快起來整理一下衣服。”語氣裏竟然還有點命令的成分。
“寶貝,你不知道我和爸爸今天有多累,你看我們都累得爬不起來了,一會兒我還要做飯,你幫著整理一下行嗎?”我當然不會如她的願,故意懶洋洋地問道。
“這……要不,讓奶奶整理吧。”思洋沒想到我非但沒有接招而且還把這個燙手山芋扔給了她。她猶豫了半天後則想把這活轉嫁給奶奶。
“奶奶可是長輩,怎麼能讓奶奶幹活呢?”我出聲阻止道,開玩笑,今天無論如何我們家長也不會接手這活。
這時,被思洋吵醒的老公也趕緊上來幫腔:“思洋,你看爸爸媽媽今天都很累,奶奶又是長輩,你就幫著我們幹吧。”
“可是,我不會啊。”思洋嘀咕著。
“這很簡單,隻要你按照爸爸的指示去做,你就能做好,怎麼樣,要不我們試試?”老公繼續鼓勵。
“好吧。”在眾人的威逼利誘下,思洋小朋友終於同意了。
“你先到臥室拿來撐衣服的衣撐。”老公這下子完全沒有了剛進門時的疲憊,而是聲音高亢地指揮著。思洋聽了爸爸的指示,便去臥室裏拿了幾個衣撐出來放到爸爸麵前。
“你看好了,就這樣,閨女,看著爸爸怎麼做。”老公一邊說一邊做著示範。“很簡單的,你來做一下。”
思洋學著爸爸的樣子把衣服套到撐子上。很快,四五件衣服順利被思洋搞定了,它們被整整齊齊地擺在了沙發上。
等思洋做完以後,我和老公還有奶奶及時對她提出了表揚,老公還教思洋把衣服一件件地掛到了衣服架上,然後我們一起對客廳稍加收拾,讓它恢複了以前的整潔。
晚上臨睡覺前,思洋對我的舉動仍有不滿,她批評我說:“媽媽,你以後不要這樣了,否則我還要幹活。”看來人家還是有私心,仍是想讓我們幹活。
“好的,不過,這段時間媽媽很忙,每天都要去工地監督施工,家裏的活媽媽確實沒有時間去做,你也不小了,就不能幫幫媽媽嗎?”我對思洋的批評進行了反擊。
“那我怎麼幫你?”思洋終歸是個小孩子,多少還是肯聽話的。
“也不是都讓你做,這樣吧,你先幫我們做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回到家後,你幫我們把脫下來的外套掛起來,就像今天晚上一樣,好嗎?”我沒有一開始就讓她做其他的事情,而是讓她繼續負責做今晚這件讓她很有成就感的活兒。
“這還不簡單。”果然,思洋非常痛快地答應了,因為她還沉浸在被肯定的喜悅中呢,我再次對她進行了表揚,以鞏固她的自信。
“那整理衣服這一塊我包了。”受到了表揚的思洋最後拍著小胸脯做出保證。
就這樣,在我們時不時的“偷懶”中,思洋逐漸學習並且習慣了分擔一點家務活兒,例如整理衣服、倒垃圾之類的事情,現在都歸她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意識,那就是,家務勞動人人有份兒。
四五歲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期,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因為好奇,什麼都想參與一下。但是在這個年齡階段,父母對他們表現出來的行動欲望往往會進行製止,這種對他們的包辦,會令孩子喪失做事的欲望。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保護他們做事的積極性,並用巧妙的方式去引導他們堅持下去,讓他們漸漸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對於那些不願意做家務的孩子,父母也要想方設法引導他們去參與勞動。
比如,我們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孩子,告訴他們一個愛勞動的孩子是如何受到別人表揚的,而一個不愛勞動的孩子是如何遭到別人冷落的。故事中間可以穿插一些道理。你可以告訴孩子,做家務不是爸爸媽媽的專利,而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義務。
有時,孩子雖然想去做,但在開始的時候卻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而出現了破壞的行為,這就需要父母及時教給孩子“做”的方法。比如通過遊戲的方式,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收拾衣服等物品的遊戲,讓孩子知道把髒衣服放進洗衣機裏,讓孩子辨別哪些衣服是爸爸的、哪些衣服是媽媽的,讓孩子知道把鞋子整齊地放進鞋櫃裏,等等。
在教育思洋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以前對孩子的教育中出現的失誤。我們經常不讓孩子做這做那,從未意識到應該引導讓他們去做,這導致了孩子認為幹活就是爸爸媽媽的義務,與自己無關。為了改變思洋的這個想法,我就讓自己懶起來,把做的機會巧妙地留給了思洋,使得她不得不接受任務。結果一段時間下來,思洋不但做得很好,而且也改變了原先的想法,知道家裏的事情人人有份,都有義務去做。可見,孩子不是不會做,而是我們沒有給他們做的機會。
孩子都是善良的,隻要你好好把道理說清楚,他們是會為你考慮並接受你提出的要求的,當然,前提是這些要求是該年齡階段的孩子所能做到的。
所以,當你想要孩子去“做”時,不妨“懶”一下。因為你“懶”了,孩子就勤快了。
整理玩具,讓孩子自己收拾東西
習慣培養應當從少年兒童開始,這樣最為有效。
——習慣研究專家 周士淵
案 例
兒子禾禾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那就是他在玩過玩具之後,從來都不知道收拾,看過圖書後也不會放回原處,等到下次再玩再用的時候就找不到,如果我們大人不幫他找,他就急得大哭、跺腳。
對於他的這個毛病,我一直很想幫助他改掉,可想了很多辦法感覺都沒有什麼效果,最後,我決定用一個笨方法來治治他。我的招兒就是讓自己做個“懶媽”。
首先,我不得不承認,兒子之所以出現這樣不好的習慣,原因也主要在於我們。一直以來,禾禾每次玩完玩具後都由我和孩子的爸爸幫他收拾,後來形成了習慣,禾禾也感覺這是理所當然的,每次玩完之後他隻負責跟我們說一聲:“媽媽(爸爸),我玩完了。”這小子的言外之意就是讓我們幫他收拾玩具。在他很小的時候,我們還沒有感覺到什麼,可這小子眨眼間就3歲了,還是一如既往不管不顧的樣子,我們就再也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