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時間,我們讓禾禾隨便折騰,但每次他玩完以後我也從不去收拾。一開始,禾禾沒有感覺到什麼,可後來就不行了,由於沒有收拾的玩具占滿了家裏的角角落落,他沒有可玩的地方了,於是就開始向我抗議。
“媽媽,你為什麼不幫我收拾玩具了?”他的語氣裏充滿了指責。
“唉,媽媽最近不想動。再說了,兒子,我為什麼要幫你收拾玩具,又不是我玩的。”我的語氣也很不滿。
“以前都是你收拾的。”麵對我的不滿,他還很委屈。
“你自己收拾吧,媽媽不想活動。”我假裝打個嗬欠,然後走開了。
“媽媽討厭,媽媽懶死了。”這是禾禾給我的最後一句指責,很顯然,他生氣了。
但我呢,照舊一副不管不問的樣子。終於有一天,禾禾沒有玩具玩了,因為東西實在太亂,他想玩什麼玩具時根本找不到了。這次,他真著急了,開始哭著向爸爸告狀:“爸爸,我沒有玩具玩了。”
“這不都是你的玩具嘛,怎麼會沒有玩具玩?”他爸爸指著滿屋的玩具說。禾禾看了我一眼,但並沒有說話。
“是不是生媽媽的氣了?”他爸爸及時捕捉到了他的眼神,故意問他。
“嗯,媽媽懶,不收拾玩具。”這是禾禾對我的控訴。
“禾禾,你是大孩子,而且現在都是幼兒園的學生了,應該知道玩具在玩過以後要自己收拾起來。”
“可以前都是媽媽幫我收!”禾禾繼續辯解。
“是,那時候你小,媽媽才幫你收拾的,但現在你大了,自己能做了,為什麼不去做呢?”他爸爸繼續說道,我們兩人在這方麵一向配合度很高。
禾禾不吱聲了,隻是看著滿屋子的玩具不說話。聽見父子倆的談話遭遇冷場,我適時走出來給禾禾找台階。我裝出無辜的樣子問禾禾怎麼了,禾禾沒有吱聲。
“是不是想把這些玩具撿起來,但又不知道怎麼撿?”一看就知道禾禾麵對著滿屋子的玩具頭疼了。“嗯。”禾禾終於應了一聲。
“這好辦,我和爸爸幫助你!不過我們隻幫助你把這些玩具分類,然後你負責收拾到箱子裏,怎麼樣?”對於我這個半是威脅半是誘惑的提議,禾禾也隻有接受的份兒。
那天,我們一家三口為收拾玩具忙碌了一個下午。在撿玩具的過程中,我問兒子:“禾禾,你還記得三毛的故事嗎?”
“記得。”
“三毛找不到爸爸媽媽了是不是很難過?”
“是的。”
“那兒子,你想一想,如果你的那些玩具找不到家了,找不到爸爸媽媽了,它們是不是也感覺很害怕?”我指著到被扔得處都是的玩具問兒子。
兒子對於我的問話沒有吱聲。
“兒子,媽媽隻想讓你知道,對玩具們來說,玩具箱就是它們的家。”我邊說邊走過去拿起一個電動汽車,繼續說,“你看,這輛汽車本來和那輛車是兄弟,它們本來是一家人,可現在,那輛車呢?”兒子趕緊開始搜尋起來,最後,我們從沙發底下找到了另一輛。我把兩輛汽車放到一起,說:“你看,它們都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了。”兒子聽了我的話,很高興。
我見狀就繼續啟發說:“兒子,你想一想,假如你的超人巴比特有一天找不到家了,會是什麼感覺?”
“它會很難過。”
“就是,你看有時候你把它們扔得到處都是,這樣它們就找不到家了。”
“以後我會讓它們回家。”
“這樣才對嘛。記得有一次你發脾氣的時候把那個小山羊摔到地上,媽媽當時都能聽見它的慘叫呢。”
“真的?”
“真的。兒子,記得以後好好待它們,把你的玩具放回它們的家中啊。”
“好的。”
就這樣,在我的一步步引導下,兒子在那天表現得十分好,直到我們把所有的玩具都裝回了玩具箱。也正是從那次以後,兒子逐漸有了自己收拾玩具的意識,並且慢慢地在我們的引導下開始朝向自己動手、自己整理的方向發展。
整理玩具其實是每個父母都必須教孩子去做的一件事情,當然一開始,孩子們都不知道要把玩具收拾起來。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這種意識,跟孩子一起把玩具整理好,用你自身的行動去影響、帶領孩子。
父母要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讓他們知道玩具玩過之後應該放回原處呢?你可以像本案例中的母親這樣問孩子:“如果不讓你回家,你會怎麼樣?”等孩子告訴你他們的感受後,你就告訴他們:“積木寶寶也是一樣的,如果不把它們送回家,它們會和你們一樣難過。”
父母還要為孩子準備好儲存物品的工具。為了讓你的孩子養成自己收拾東西的好習慣,父母應當為孩子準備一些儲存物品的箱子。例如,一個專門裝球的箱子,一個專門裝布娃娃的箱子,並引導孩子對不同的玩具進行不同的歸類整理,以便在需要的時候自己就可以找到。
另外,當你的孩子主動去做這些事情時,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樹立自信心和繼續做下去的興趣,讓他認識到整理東西並非難事。
在引導兒子學會收拾玩具這件事上,我發現其實孩子都是需要引導的。有時候孩子的一些習慣都是我們家長錯誤引導造成的。
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後,家長總是主動幫著收拾,孩子當然就學不會自己動手。等孩子習慣放手不管以後再想讓孩子養成收拾東西的習慣,就會有點難度。不過,隻要父母堅持引導,一般來講,孩子都能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另外,習慣的養成與年齡有著密切的聯係,年齡越小越容易養成,年齡越大越困難,因此父母要注意別錯過孩子合適的年齡來培養他們的好習慣。
去超市買鹽,邁出家務第一步
在習慣的培養當中,要有些快樂的事情,讓孩子在體驗中快樂成長。
——教育科學研究專家 孫雲曉
案 例
我有個女兒叫欣欣,我像很多母親一樣希望欣欣將來能具備女孩子所應該具備的能力,比如,會做家務,善於理家,等等。但是,欣欣卻仿佛缺少這一方麵的天賦,盡管平常我也要求她幫助我洗洗碗什麼的,但她總是告訴我,她怕弄壞了自己的手或弄髒了衣服,並總是以此為借口逃避我分給她的任務。
在我屢次要求未果後,隻好決定另辟蹊徑,找一個既不會傷害她的手也不會弄髒她的衣服的方法,給這個6歲的小妮子施以“懲戒”。我決定派她去買東西,當然,是從最簡單的購物入手——讓她去超市買鹽。
“欣欣,家裏沒鹽了,去幫媽媽買一包!”我在廚房裏喊道。
誰料想她斜視了我一眼,然後很幹脆地說:“不去。”
“欣欣,媽媽今天有點不舒服,你就去幫我買吧!”我耍了個手段,再次要求道。
“別找我,我說過了,不去。”欣欣再次表示拒絕。瞧瞧,這哪是個6歲的小孩啊,對老媽的不舒服竟然能無視到這種地步。
見欣欣的態度很強硬,我也不勉強她,但是在當天中午的飯菜裏我沒有放鹽。(正好那幾天她老爸不在家,就我們娘兒倆吃飯。)欣欣那頓飯吃得很不痛快,直嚷著:“難吃死了!”我對她的嚷嚷采取了“漠聽”的態度,最後她忍無可忍一推飯碗,不吃了。但我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照舅)。
到了晚上,我如法炮製,欣欣見我充耳不聞後,也咬著牙吃起來。我則在一邊煽風點火:“哎,最近要減肥,不放鹽,正好也可以減少食欲,真爽!”這下我的刺激終於出現了效果,欣欣放下筷子大聲對我說:“不就是去買鹽嗎,給我錢。”我立馬從衣兜裏掏出備好的零用錢給她。
欣欣扭頭就走,我在身後則大聲高喊:“如果能把鹽買回來,可有魚腩燒豆腐吃哦!”(魚腩燒豆腐是欣欣的最愛。)欣欣前腳剛走,我後腳就出門跟蹤而去,畢竟是她第一次去超市買東西,我這個做媽媽的還是有點不放心,所以,跟在後麵觀察觀察再說。
隻見她走進一家超市,先是茫然無措地站了一會兒,然後便向一個穿黃衣服的售貨員走去,我看她好像是詢問售貨員什麼,得到售貨員的指點後,她便朝一個方向走去了。看來,這小妮子不傻,還知道詢問工作人員。不一會兒,就見欣欣拿著一包東西朝外走。我趁她排隊的空兒,先行一步到家,隻等著看其初次戰果。
欣欣回來後,把那包東西放在我麵前,說:“買回來了,這下你滿意了吧!”我沒有吱聲,但拿起一看,哈哈,她買的是白糖而不是食鹽。但是,我沒有立即告訴她,而是拿出一個裝食鹽的袋子放到她麵前。她看了看後,說:“怎麼不一樣?”然後,我用手指了指兩個袋子上麵的字,說:“這是食鹽,這是白糖。”這下可好,欣欣癟著嘴,沒有了剛才的囂張氣焰。
“沒事,寶貝,正好家裏也缺白糖,但是還需要你再去一趟超市,否則,魚腩燒豆腐就做不成了。”我故意裝得無所謂的樣子,要不刺激到欣欣,她不去了不就沒意思了嗎。
“好吧。”這次欣欣的口氣也變軟了。
“好的,寶貝,這次去不是白去,你可以用剩下的錢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我給了她一個獎賞,以便讓她更有動力。
“好嘞!”欣欣這下可高興了。
這次欣欣去了大約有20分鍾,大概是為自己挑選想買的東西吧。等她回來後,我看見她一手拿著一包鹽,一手拿著一塊雪糕。
她把鹽放到我麵前,說:“這次,沒錯吧?我還讓售貨員阿姨看了看。”
“不錯嘛,寶貝都知道運用戰術了。”
“戰術?”
“就是知道改變策略,為自己尋找做正確的幫助啊!”我指的是她詢問售貨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