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媽說實話,自己去超市怕不怕?”我問欣欣。
“不怕,你都帶我去很多次超市了。”欣欣的回答還讓我看到一點,那就是這小妮子其實不是不會做不敢做,隻不過她不願意去做而已。
那晚,我給她的獎勵是一份她喜愛的魚腩燉豆腐。也正是從那以後,我就針對著她的興趣、性格,屢次裝懶,然後巧妙地讓她去做。比如,我做飯的時候讓她幫我洗菜,吃完飯後讓她幫我刷碗……結果,欣欣都很樂意地去做了,並且還覺得很有成就感。
培養孩子做家務其實是很有必要的,它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做事能力,還可以培養其責任心。父母要善於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父母可以讓孩子從個人分內的工作開始,例如自己學習將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自己的學習用品自己整理……讓孩子慢慢認識到其實做家務也是自己分內的工作。父母還可以幫助孩子設計製定一份工作計劃表,讓孩子知道他應該做什麼,哪些活是屬於他做的。
當然,在做這些的時候,父母要利用靈活的方式,比如,可以采用比賽的方式,在自己做家務的過程中引導孩子一起做。
另外,6歲左右的孩子,語言和行為能力都會迅速發展,他們開始有了自己複雜的情感體驗,個體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並且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個體的自我評價能力也不斷發展起來,開始注重外界的眼光。像欣欣這種不願幹家務的孩子,家長可以利用她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讓“外界”來肯定她,這也是一種讓她愛上家務的方法。
在讓欣欣去超市買鹽之前,我是費了不少腦細胞的,雖然說現在的孩子很少有做家務的,雖然我們也不想讓孩子因做家務而不高興,但是,從長遠著想,我還是決定引導欣欣去學做家務。畢竟,將來她需要自己去麵對生活。
欣欣是個外向的孩子,平常還有點愛顯擺、不服輸的性格特點。我就是抓住了她這種特點,鼓勵法、激將法一起上,讓她從買鹽開始,逐漸讓她開始做家務的。當然,讓小孩子做家務,是要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你給她個她幹不了的,就會讓她有種挫敗感,很快就會失去興趣的。
洗自己的衣服,幹力所能及的事
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
——英國教育家 洛克
案 例
家裏有孩子的人大概都知道,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奇心,比如,當你在洗衣服、洗臉或者刷牙的時候,他們就會因為好奇而想去模仿你。一般來講,兩歲的孩子最明顯。我女兒貝貝在兩三歲就是這樣,她那個時候隻要一看見我刷牙,便做出自己要刷牙的請求,隻要我一洗衣服,她便把小手立即伸到盆裏幫我去洗。
看到她渴望的樣子,我就給她個小牙刷,然後擠上一點點的兒童牙膏讓她學著我刷牙;或者給她個小手絹之類的讓她在旁邊洗。那時候,貝貝的參與意識很強,家裏的大小活動都想參加。我對於貝貝的這種行為,從來不加製止,盡管有時她會把自己的衣服袖子、鞋子弄得濕漉漉的。在我看來,孩子隻要願意去做就讓她做,因為在她眼裏,她所做的每一項都是遊戲。
但是等貝貝長到5歲時,竟然開始強烈拒絕這方麵的參與。按說這個年齡階段的小孩子應該還是有這種好奇和參與意識的,但貝貝卻對此變得無動於衷,整天隻沉迷於自己的圖書中。對於她的拒絕,我也不知道原因,但是我決定讓她動起來,小孩子正在長身體,也不能總坐著看書的。
我不再為貝貝洗衣服,而是想讓她自己洗。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想讓她能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二是讓她動一動省得總是坐著。那段時間,我總是趁著貝貝上學的時候把家裏大人的衣服洗完,然後把貝貝的衣服留在那裏不洗。貝貝看見自然有意見了,她問我:“媽媽,你怎麼不給我洗衣服了?”我的回答是:“不想洗,而且誰的衣服我都不想洗了。”貝貝生氣了,說:“媽媽,你真懶!”
懶就懶唄,但我就是不再給她洗衣服了,特別是她那幾件非常心愛的衣服。有一件是她爸爸去法國學習時買回來的公主裙,她非常喜歡,每個星期都要至少穿上一次;還有一件是她小姨給設計做成的裙裝,她也非常喜歡,經常不離身地穿著。但因為我拒絕給她洗衣服,這兩件衣服也一直被留在了衣服籃裏,貝貝失去了顯擺的資本,顯得非常不高興。
但我卻無視她的不高興,堅決不給她洗衣服。很快,等貝貝去上學的時候,就發現沒有幹淨衣服穿了。她開始向她爸爸控訴:“爸爸,我沒有衣服穿了,要不你去給我買一件吧!”她爸爸問她:“你不是有很多衣服嗎?怎麼還要買衣服?”她的回答則是“媽媽不給我洗”。她爸爸反問:“為什麼要讓媽媽洗,你自己幹嗎不洗?”這一句話把貝貝說得不吱聲了。
但貝貝依然麵臨沒有幹淨衣服穿的狀況,可她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做,幹脆生氣地坐到沙發上不理會我們了。
“我記得貝貝小時候特別愛洗衣服的,大約是在兩歲的時候,看到你洗衣服她也非要洗。”貝貝爸爸看到貝貝不理他了,就轉過頭來和我說話。
“是啊,那時候隻要我一洗衣服,貝貝就迫不及待地跑過來參與。我就給她一些小手絹之類的洗,貝貝每次洗得可幹淨了。”我也添油加醋地說,“對了,還有一次,她正在洗衣服,被來家裏玩的李麗阿姨看見了,直誇貝貝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呢。到現在,我們單位裏的人隻要一提起貝貝就會說她是愛勞動的孩子。”
“我們的貝貝現在都5歲了,長大了,但仍然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你忘了,她還給我洗過鞋呢。”貝貝爸爸提到了那次貝貝給他洗鞋的事情。那可是一件發生在貝貝3歲時的事情,當時因為我正在忙著洗衣服,而她又極力想洗,就讓她去刷爸爸的鞋子,可誰料想這小妮子竟然把她爸爸的一雙皮鞋拿來洗了。
“是啊是啊,我們貝貝是個愛勞動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衣服應該自己洗。”我和她爸爸一唱一和,密切配合。但偷眼看了一下表,快到上學時間了,我還是給貝貝找了一件事先藏好的衣服換上,然後期望這小妮子能夠在放學回來後有所表現。
晚上貝貝放學回家後,很顯然有了心事,她對我說:“媽媽,娟娟的衣服都是她媽媽給她洗。”娟娟是她的好朋友,很顯然,洗不洗衣服的事情成了小姐倆交談的話題了。
“貝貝,娟娟是娟娟,你是你。”我假裝聽不懂她的潛台詞。
“媽媽,你就給我洗洗唄,否則我真的沒有衣服穿了。”貝貝見我無動於衷,隻好央求道。
“貝貝,你現在都是大姑娘了,自己的事情就要學著自己做。如果你有些衣服洗不了,媽媽可以幫著你。”我是這樣答複貝貝的。貝貝沒有了選擇,隻好一個人到洗手間裏去忙活。當然,我給她留的衣服都是那種夏季裏薄薄的、很容易洗的衣服。我看見她先把衣服泡到盆裏,又往盆裏撒上皂粉,然後就笨拙地搓衣服。看到女兒笨拙的樣子,我感到好笑又心疼。可一想,如果孩子現在不學會照顧自己,將來她自己去上學了怎麼辦,進入社會了又怎麼辦。於是,我狠狠心沒有過去幫忙。
最後,貝貝臉上掛著汗珠,跑過來對我說:“媽媽,我洗不動了,你能幫幫我嗎?”聽她的語氣誠懇,我也就答應了,並且一邊洗一邊告訴貝貝洗衣服的步驟。我首先告訴她在洗衣服時要先分衣服,例如把深顏色的和淺顏色的分別放到兩個盆裏,然後又告訴她怎麼搓衣服,怎麼把衣服用清水洗幹淨等等。其實我也知道,這些常識對於5歲的小孩子來說未必能很快接受得了,但是,我更知道這僅僅是開始。
當然,那晚貝貝洗得很笨拙,可畢竟她願意去做了。從那以後,我就常常挑一些她能洗的衣服讓她去洗。現在,12歲的她已經不用我幫她洗一件衣服,而是能自己全部包攬了。
孩子自從有意識的那一刻起,就什麼都想模仿。按說,三四歲的兒童已經進入什麼事情都想嚐試自己去做的階段,例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挑選衣服等。但是貝貝之所以不再喜歡這樣的事情,大概是因為她更喜愛圖書一些。這其實也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種表現,他們可以通過書中精彩的內容獲得知識。可這個時期的孩子如果一味地沉浸在圖書裏不僅對於眼睛不好,也不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因為孩子的生長發育是需要活動的。
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個性,所以,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從孩子的特點出發,引導他們。就像貝貝的媽媽為了不讓孩子老是沉浸在書中,就引導她去洗衣服,這樣一方麵培養了她自立的能力,另一方麵也給了她動手的機會。其實孩子還是好動的,所以父母可根據孩子的興趣點引導他們去認識事物,去做事情。不要小看孩子的認知能力,在他們的小腦袋裏往往有著超於我們大人的一些東西。
按說,我們家貝貝是個特例,僅僅5歲就看書看得津津有味,而且還能坐得住。其實,引導貝貝去洗衣服,也主要是想讓她增加點活動的機會,同時也讓她有個很好的生活習慣,畢竟,我們大人將來不會跟她一輩子。
但是貝貝是個很倔強的孩子,一般情況下,她對於別人的要求很難接受,所以,我就用了這招,讓她沒有幹淨衣服穿,但同時又極力描述她小時候的表現,讓她朝好的方向發展。每個孩子都喜歡聽讚美,所以,貝貝還是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我們的讚美,自己願意洗衣服了。
在很多人眼裏,5歲的孩子哪裏會洗衣服啊,但我不相信這一點,貝貝能在兩歲左右就把牙刷得很好,還能洗手帕,所以5歲的她是可以洗一些簡單的衣服的。後來,在引導她洗衣的過程中,我把步驟和注意事項告訴她,漸漸地她也就都學會了。
所以,千萬不要認為孩子不可以,不可以的隻是我們大人的思想,其實,孩子的潛力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