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跟風”父母令孩子有主見
癲狂老爸讓兒子對“偷菜”敬而遠之
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采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及至後來采取手段去改的時候,它們已經是紮下了深根,以致永遠也拔不掉了。
——法國教育家 盧梭
案 例
我的兒子叫田磊,今年已經7歲了,可是他在很多事情上都沒有自己的主意。比如,今天要穿什麼衣服,明天要穿什麼鞋,他連一點自己的意見都沒有,他媽媽給他什麼,他摸過來就穿。還有,學校裏要辦訓練營,他就會來問我們應不應該參加。我問:“你自己的意見呢?”他就會摸著腦袋說一句“不知道”。
作為孩子的爸爸,尤其是一個男孩子的爸爸,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兒子一直是這個狀態。他是一個男孩子,將來長大了還要成家立業、承擔責任的。雖然兒子的狀態可能有其天生的一麵,但我不想完全屈從於這“天生”的一麵,我想把兒子鍛煉成一個有主見的小男子漢。
為此思考了一段時間後,我決定從當前風靡的一款遊戲——“偷菜”入手。我要做一次跟風的老爸,還要為兒子樹立一個典型的反麵教材。
那段時間,我仿佛變成了一個十足的網蟲,整天都盯在網上種菜、偷菜。兒子見我整天坐在那裏玩,就好奇地問我:“爸爸,你在玩什麼啊?”
“哦,爸爸在玩一款叫‘偷菜’的遊戲,這款遊戲剛剛上市,我公司裏有很多人都在玩。”說完我還拉著兒子玩了一次,讓他知道什麼是“偷菜”,該怎麼玩。兒子自然玩得高興,以至於後來幾天他總是虎視眈眈地盯著我的電腦,妄想再“偷一偷”菜,並夢想著像我那樣成為開心農場裏的“富翁”。
對於兒子提出的玩遊戲的要求,我堅決地予以了拒絕。我幾乎總是霸著電腦,隻要有時間就陷在遊戲裏不出來,一連幾天把自己弄成了蓬頭垢麵,嗬欠連天的樣子。
後來,兒子再一次提出要玩遊戲,我便趁機和他談了談。
“你很想玩爸爸玩的那種遊戲?”
“是的。”
“要想玩遊戲也可以,但在玩之前你要先給老爸做個調查。”
“什麼調查?”兒子一聽眼睛就亮了,立即湊到我跟前。
“這個調查的名字叫玩‘偷菜’的結果,你可以拿爸爸當例子。”
“怎麼調查?”兒子好像更感興趣了。
“觀察,還可以采訪我、你媽媽,問問我玩‘偷菜’之後的感受。”
“就像小記者那樣嗎?”兒子的熱情更高了。
“是的。”
“好!”兒子很高興地答應了。
“那就這樣,時間為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之後你把調查的結果交給我,然後我們再來確定你是否能玩遊戲。”
“好的。”兒子點點頭。
看到兒子高漲的熱情,我笑了,頗為自己的點子感到得意。可就在我自我陶醉的時候,兒子已經趴到我的肩膀上了,他問我:“爸爸,你老是玩‘偷菜’累不累?”嘿嘿,這臭小子已經迫不及待了。
“累。”看到兒子這麼配合,我當然要熱情回應。
“哪裏累?”兒子好奇地問。
“首先是眼睛累,”我說這話時順便揉了揉眼睛,“有時候還會感覺到發幹,這都是上網太久的結果。”
“你不能不玩嗎?”兒子似乎有點心疼我,很關心地建議道。
我立即做出為難的表情:“不行啊,忍不住,看到電腦就想玩。”
這下兒子的臉上現出了同情的神色,還沒等他開口,我繼續裝出勞累的樣子要求兒子給我捶捶肩。兒子很聽話地照辦,他一邊幫我捶肩一邊問:“爸爸,你的肩膀怎麼了?”
“上網太久了,頸椎難受啊。”我不著痕跡地透露給了兒子關於上網的第二個信息。
當夜,我看到兒子趴在那裏寫字。我等他寫完後偷偷看了一下內容,隻見他在本子上一筆一畫地寫道:“爸爸說玩‘偷菜’玩得眼睛很累,肩膀很疼。”
第二天,我故意給兒子施加壓力:“兒子,你那調查報告可要好好做啊,我昨晚‘偷菜’又獲得了很多金幣呢。”
兒子更著急了。就在當天晚上,兒子問他媽媽:“媽媽,你喜歡爸爸玩遊戲嗎?”他媽媽的回答很幹脆:“當然不喜歡。”兒子問為什麼,他媽媽便開始控訴:“你爸爸自從迷上‘偷菜’遊戲後,就不幫我幹家務了,還老是邊玩邊抽煙,對身體特別不好,更重要的是休息時間也打亂了,你看你爸爸精神總是不好。”其實,他媽媽早就準備好了答案,就等兒子問的時候她好長篇大論地批評我。
因為孩子的媽媽是當著我的麵說的,我自然要做出竭力否認的樣子,並假裝很“嚴厲”地瞪她。她無視我“嚴厲”的白眼,轉過頭問兒子:“兒子,你說,你要這樣的爸爸嗎?你想要這樣的爸爸做你的榜樣嗎?”
“不要!”兒子喊道。
我和妻子聞言,偷偷相視一笑。
到了周末,我問兒子要調查結果。兒子便把他的作業本拿出來給我看。我打開本子,隻見上麵工工整整地寫著:
1.玩“偷菜”會讓眼睛疲勞。
2.玩“偷菜”會讓肩膀酸痛。
3.玩“偷菜”不幫媽媽幹家務。
4.玩“偷菜”休息不好,不利於健康。
……
我邊看兒子的調查結果邊裝著回憶的樣子,對兒子說:“還真是這樣,爸爸的眼睛最近老是疼,而且工作的時候精神總是不集中,還被老板批評了幾次。看來,這些都是‘偷菜’惹的禍啊。”然後,我又故意自言自語道,“可我要是不玩了,我的菜誰來照看呢?”自然,我把矛頭指向了兒子,問他:“你要不來照看我的菜?”
兒子聽了我的話後臉上表現出片刻的驚喜,但瞬間就消失了。他遲疑了半天,說要想一想再答複我。
到了晚上,我再次提出讓兒子幫我“偷菜”。這次,兒子非常堅定地告訴我“不想”,我問他原因,他說玩“偷菜”會影響他的學習,會影響他考優,所以他不能幫我。聽了兒子的話,看到兒子堅定的樣子,我感覺自己這幾天耗在遊戲上的時間算是值了。我拍著兒子的肩膀說:“這就對了,這才是我的好兒子,爸爸喜歡你拿定主意的樣子。”
兒子似乎有點不明白,我就繼續對他說:“兒子,以後碰到問題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見。就像這次,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想法,像爸爸一樣迷上‘偷菜’,就會變成爸爸這個樣子。”
聽了我的話,兒子認真地點了點頭。就這樣,兒子在我的巧妙“設計”下,成功地邁出了自己拿主意的人生第一步。
其實,孩子缺乏主見與大人的教育有很大關係。也許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在生活中,大人習慣給孩子做這做那,大到規劃孩子的未來,小到孩子的吃喝拉撒。當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被全程包辦了之後,他自然就沒有了拿主意的機會,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漸漸不想自己做決定。“反正有父母在幫我呢!”這將是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
很顯然,是父母包辦式的愛讓孩子變得沒有主見。因此聰明的父母都應該從孩子年幼時做起,給孩子創造為自己做主的機會。比如,在孩子和大人一起吃飯時,你可以問問他想吃什麼;當你想給孩子買一件衣服時,你可以讓他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當家裏來了小客人時,你可以讓孩子去選擇願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拿給客人玩……如果孩子自小就有做主的機會,長大了遇到事情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意見。
在這次鍛煉兒子的過程中,我比較注意讓他享受到被重視的感覺。雖然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但他畢竟也是男孩子,如果我們大人適當分派給他一些任務,他會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就會很愉悅地去做。帶著愉悅的心情做事肯定要比不情願地去做效果好得多。
而且,我還讓兒子享受到自己拿主意的好處。當兒子做出了不再玩“偷菜”遊戲的決定後,我就開始抽出大把的時間帶他出去逛公園,或者去爬山……讓兒子感覺到爸爸不“偷菜”了,就有了大把的時間陪他一起玩,而且在外出遊玩的時候,他還能學到很多知識。就這樣,既拉近了我們父子間的關係,還讓兒子在此過程中逐漸有了敢於拿主意的勇氣。
當然,培養孩子的主見這種事情,並不是說培養就能立刻培養起來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在後來的日子裏,我就不斷地製造機會讓兒子做出自己的選擇。
怎麼過生日,讓孩子自己判斷
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中國近現代教育家 陳鶴琴
案 例
自從兒子小飛去參加了一個同學的生日宴會後(他們班每個人都受到了邀請),他的思想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總是對我描述同學的生日宴會如何如何好,怎麼怎麼豪華,他還說這個同學他們家三代單傳,隻要他想要,家裏人沒有不肯買的。我聽了小飛的描述,心想:這也無怪乎搞個生日宴會都那麼鋪張浪費了。
說實話,看到小飛不停表達對別人家孩子的羨慕,我從心裏感到不好受。可事後一想這也很正常,小孩子畢竟還缺乏價值方麵的判斷力,而我要做的就是幫助兒子成長,使他對於他所見到的事情能形成自己的認識,而不是盲目跟風。
為此,我計劃順著兒子的思路也給他舉辦一場生日宴會,做一次“跟風”老媽。我對小飛說:“兒子,你老媽向來是個要麵子的人,現在你們同學間既然都流行辦生日宴會,我當然不能讓你落後,所以老媽一定要給你辦一個與眾不同的生日宴會。”
小飛見我如此主動,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他使勁地親了我兩口。但是,我話鋒一轉立馬對他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讓他想辦法,讓我到他那個同學家學習借鑒一下他們辦宴會的事情。小飛很爽快地答應了。
其實在我看來,這種奢華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孩子會很容易變得勢利、喜歡攀比。我之所以提出給小飛辦一個生日宴會,因為我感覺到了小飛對人家的羨慕。作為一個小孩子,他隻看到人家的光鮮,而沒有看到背後的東西。我想讓他借此機會看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
兩天後,小飛回來告訴我,他那個同學邀請我們周六去他家,因為那天他父母都在家。周六,我們如約而至,我先是與對方父母客氣了一番,然後就說起小飛回到家後嚷著也要舉辦一場那樣的生日宴會,今天來的目的是取經。那位父親麵對我的請教很是受用,他詳細地指點我,甚至把具體的花銷都一一說給我聽。
就在我和那位同學的父親交談的時候,兩個孩子也在一旁玩得開心。突然,我聽見兒子同學的母親大叫一聲:“寶貝,快起來,你看看你,都把衣服弄髒了!”我回頭一看,原來小飛正和他同學在做警察抓小偷的遊戲,兩人正在地上匍匐前行呢。這是小飛在家裏經常與他老爸做的遊戲,他自小就喜歡這麼玩。
聽了母親的話後,兒子的同學隻好從地上站了起來,然後訕訕地拉著小飛去了他的房間。我們大人則繼續寒暄。不大一會兒,我看見小飛同學的母親又跟去房間把他同學拉了出來,說喝牛奶的時間到了,小飛的同學則嘟囔著不想喝,他母親非逼著他喝,最後孩子隻好乖乖喝下了一瓶牛奶。
談完之後,我們起身準備告辭,小飛禮貌地說了一句:“再見,叔叔!”那位父親聽到之後,立刻回頭對自己的兒子展開了批評:“你看看你,怎麼不和阿姨說再見……”在我轉身之餘,我看見的是那孩子無奈的眼神。
在回家的路上,我故意問兒子:“你感覺你那同學幸福嗎?”
兒子想了想說:“不幸福。”我問:“為什麼?”他說:“我同學的媽媽竟然不讓他玩遊戲。”我能理解兒子語氣裏充滿的疑問,兒子從小就是在遊戲中長大的,在我們家,沒有大人小孩之分,有時候,他爸爸高興了就趴在地上讓兒子當馬騎,因此兒子感覺他同學媽媽的舉動很不可思議。
“其實,我也不喜歡你同學媽媽的做法。”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天,我並沒有和兒子談太多,隻是囑咐他有時間就邀請他那個同學來家裏玩。
後來,兒子還真的把他那個同學邀請到家裏,然後我們一起遊戲,一起玩耍。在玩遊戲的時候,小飛和我們大呼小叫,甚至還叫我們的名字,他那個同學看起來有點不習慣這樣的玩耍,不一會兒就告辭了。後來,小飛告訴我,他那個同學跟他說很羨慕他有這樣的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