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飛告訴我這些時,我感覺機會來了,便故意提起了生日宴會的事,說要把他所有認識的人都請來,要把生日宴會辦得超過他同學家,盡管那樣會花掉兩年的工資我們也在所不惜。但是兒子的熱情似乎沒有原來那樣高漲了,他沉默了一會兒後對我說:“媽媽,我不想舉辦那樣的生日宴會了。”
“不行,不行,說什麼我也不能讓我兒子掉價。”我假裝堅持要辦宴會。
“媽媽,我說不辦就不辦了!”小飛有點著急了。
“為什麼?”我故意壞壞地問他。
“我們老師知道了這件事後就批評那位同學了。”
“老師說什麼了?”
“老師說他不應該私自邀請全班同學去,還說他太浪費了。”
“那你真不辦這樣的生日宴會了?不後悔?”我再一次向兒子確認。
見他非常肯定地點了點頭,我這才告訴他:“其實,老媽從一開始就不想給你辦那麼鋪張的生日宴會,因為確實太浪費了。你知道嗎,兒子,今天老媽特別高興。”
兒子好奇了,問我為什麼。我告訴他,因為他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能夠做出自己的判斷,簡單地說就是會拿主意了,這就表示他成了一個有主見的小男子漢。兒子聽了後不好意思地笑了。後來,我給兒子辦了一場別開生麵的生日宴會,這個生日宴會是在兒子的活動課上舉行的,我給他定製了一個很大很大的蛋糕,足夠全班同學一起享用,而且兒子還收到了全班每一個同學的祝福!
就這樣,兒子在我的引導下一步步學會了判斷,然後做出自己的選擇。
孩子天生喜歡模仿,他們總是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加以模仿,這樣就很容易出現盲從現象。其實,這隻是孩子缺乏主見的原因之一。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家長的事事包辦,讓孩子少了參與、拿主意的機會。而孩子隻有參與和經曆過事情之後,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自己的主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讓孩子多動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家庭智力遊戲。父母可以找一個問題,比如,小豬不小心掉進獵人為抓大灰狼設置的陷阱裏了,它該怎麼辦?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發散性思維,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不過,父母要記得在和孩子做這樣的遊戲時,不要對孩子給出的答案隨便加以指責和批評,而是要讓孩子大膽地去想。這樣做才能讓孩子更有自信,更容易形成自己的主見。
等孩子再大一點,在一些事情上就可以讓孩子的意見參與進來。比如,家裏要請客人時,讓孩子給想一個有特點的招待方式,或者,給孩子布置房間時,征求孩子的意見。
總之,孩子的良好品行和習慣是需要經過後天鍛煉與培養的。隻要父母平常讓孩子多參與,孩子就會變得能拿主意,有自己的主見了。
我在改變小飛想法的過程中,比較注意利用事實來說話,因為對於一個6歲的小男生來說,簡單說教或者疾言厲色等方法是不足以改變他的想法的。所以,用事實本身來說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單純的說教往往隻能讓孩子在表麵上接受,而不可能有深刻的體會,但事實或親身經曆就不一樣了,它們能讓孩子刻骨銘心。
現在一家隻有一個孩子,辦個生日宴會自然不在話下,但關鍵是怎麼辦才能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相信每個父母都不願意孩子成為花錢的機器,所以,當小飛表露出對人家的羨慕時,我就巧妙地讓他和那位同學的家庭有了一次零距離接觸,讓其產生對比,然後做出選擇拿出主意。其實,生活中處處皆有教育的好機會,關鍵是要看父母怎麼利用。
“時尚”打扮讓女兒形成審美判斷
“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放他到外麵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絕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 魯迅
案 例
也許是因為多少繼承了一點我這個藝術總監的藝術細胞吧,女兒未未從3歲開始就尤其喜歡看T台表演,喜歡看時裝模特。我一開始對女兒的這種癡迷采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反正孩子還小,如果她喜歡就讓她接受一點也未嚐不可。再說了,我覺得自己的女兒有點這方麵的藝術細胞也挺好的。但是未未到了4歲時,就不再隻鍾情於看,而是開始模仿了。
說起來,這種轉變也是事出有因的。那年未未所在的幼兒園舉辦10周年慶典。因為我有這方麵的經驗,所以,應她們園長的邀請,幫他們辦一場具有特色的慶祝晚會。但是那段時間我正忙於一台大型晚會的設計,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的手下小敏去做。
在小敏的幫助下,他們成功地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麵的晚會。在晚會上,不僅小演員們的打扮異彩紛呈,就連老師們也打扮得極富個性。總之,那場晚會讓整個幼兒園的家長都熟悉了小敏,也熟悉了未未(最後謝幕的時候小敏是牽著未未上去的)。
從那以後,未未就迷上了舞台服裝。有時候,早上去幼兒園之前,她非纏著我給她做個造型,穿件一般隻有在舞台上才穿的衣服。可能在她眼裏,這些就是美的,所以她就要穿。盡管我反複地告訴她這些衣服和造型都是為舞台專門設計的,如果失去了舞台的襯托,就不好看了。可是未未非但不聽,還指責我根本不知道怎麼打扮她,沒有小敏阿姨時尚。
聽了女兒的話後,我突然靈機一動,心想:既然你說我不時尚,那我就時尚一把讓你嚇一跳。
當天下午我回到家後就開始了實施計劃,我對未未說:“寶貝,媽媽今天見到小敏阿姨了,我向她好好學習了一番(女兒一直以為小敏是我的領導呢),我決定了,要跟著小敏阿姨後麵走時尚風格,我要為你重新打造一番。”未未聽了自然高興,立即就答應了。到了第二天給她換服裝時,我跟她說:“這是現在最流行的款式和顏色,以後老媽就這樣打扮你,這樣我們就走在了時尚服裝的前沿了。”
未未高興得幾乎都合不攏嘴了。我心想,到時可有你哭的時候。
當未未穿上那身鵝黃的閃亮衣服時感覺美極了,在鏡子前照來照去。後來還是在我的催促下才啟程去上學。一路上,未未都不停地說這說那,她本以為她的服裝和頭型會受到同學的表揚,但結果是到了班裏後她就受到了“刺激”。據她老師跟我講,當時全班的小朋友都嚇了一跳,然後哈哈大笑。不過,對於在班裏引起的轟動效應,未未回家後並沒有給我講。我也就假裝不知道。
到了第三天,我對未未說:“媽媽今天跟著小敏阿姨去了時尚小魚的周年會,看見童星蔣依依的表演簡直美極了,我向那裏的舞台設計阿姨要了幾身衣服,你來選擇一下吧,這可是今年最流行的舞台款式了。”未未沒有擋住誘惑,走了過來,然後挑選了一套比較中性的服裝。我看了看,然後拿了一套最誇張的遞給未未,說:“還是選這套吧,這是最流行的,很多媽媽在現場都爭著買呢。”但未未隻是看了一眼,並沒有表達意見。我則繼續遊說她,說我們要穿就穿最流行的,最後我成功地把那套誇張的衣服穿在了未未身上。
結果,等下午我去接未未的時候,就看到她小眼睛紅紅的,我問她怎麼了,她哭著說:“都怨你,你給我穿這麼怪的衣服。”
麵對女兒的指責,我沒有吱聲,隻是默默地開著車,然後不時地用手安撫她一下。很快,女兒平靜下來,也沒有再繼續抱怨我了。車開到小區後,我直接帶著女兒到了小區的廣場上。廣場上有很多的孩子在那裏玩耍,我指著他們說:“你知道嗎,未未,在媽媽眼裏,那些孩子就是最漂亮的。他們穿著平常人穿的衣服,留著平常人留的發型,這才是生活裏自然的模式。”
女兒對我的話似乎沒有完全聽懂,但也沒有表示反對。我繼續說:“未未,小孩子是人間最美的事物,所以穿什麼都好看,留什麼發型也都美麗。你們本身就是一種美,是天使。”
“媽媽,為什麼他們都說我不好看?”未未還是想不明白。
“你穿的那些是專為舞台設計的服飾,一旦它們離開了舞台,就等於離開了美的襯托……”我話說到一半突然覺得這麼說下去,未未可能還是聽不懂,於是我就用了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解釋給未未聽。
“未未,還記得我們上周末去看的那個有很多魚的池塘嗎?”
“記得。”當時未未在那裏玩得可開心了。
“這麼說吧,那些漂亮的魚都是屬於池塘的,如果你非要把它們放到大海裏,它們可能連遊都遊不動,更別提好看了。這就好像媽媽給你穿的衣服,如果離開舞台穿到生活裏,就不再美麗了。”
未未愣了半天沒有反應,最後嘟囔了一句:“那你還讓我穿?”
“那是誰哭著鬧著非要穿那樣的衣服的?你說我不時尚,我隻好每天跟著小敏阿姨去學,還把最流行的服裝拿來讓你穿,現在你反倒來指責我了。”聽了我的反駁,未未沒有說話。
在回家的路上,我故意問未未:“明天還要穿那些衣服嗎?”未未馬上把頭搖得像隻撥浪鼓一樣。我忍住笑,趕緊表揚她:“未未長大了,知道不去盲目地跟風時尚,有自己的判斷了,這點比老媽強。”未未依舊沒有吱聲,但我知道她已經接受我的觀點了。
從那以後,未未再也不吵著要穿舞台服裝,而是自然地接受平常我給她買的那些衣服。
現在,未未已經是個初中生了,在穿著和整體的打扮上都沒有特別出格的地方,而在她的周圍早已經有很多同學都相繼開始染發、打耳洞來顯示自己的個性了。未未對此不置可否,她說,無論如何不會跟風,因為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大約進入四五歲時就開始在穿著上注意起來,有的孩子甚至在3歲的時候就有了這方麵的意識。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審美觀。
但是他們的模仿天性和好奇心都有可能讓他們走入審美的歧途,因為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還沒有形成很好的是非、美醜判斷。像案例中的未未,她在穿衣服這個問題上,雖然有自己的主見,但是她的審美已經偏離了正常的生活範圍。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做家長的就必須對孩子的想法,或者說對她的這個“主見”進行調整和修正,使之步入正軌。
在幫助未未改變自己觀點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三四歲的孩子對於父母的話已經不像原先那樣服從,他們在一定意義上有了自己的意識,所以,當孩子有了自己的觀點之後,如果進行強行說教,恐怕效果不會太理想。
這其實就涉及了一個怎樣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問題。未未可以說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孩子,可她的主見發生了偏離,無奈之下我采用了上文中所說的方法。不過,這樣的方法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因此不宜經常使用。未未在遭到同班的小朋友的嘲笑後,曾流露過不願意去上學的想法,我知道她其實是不好意思,於是在第四天早上,我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正常意義上的),並親自送她到了班級門口。結果,未未又在一片讚揚聲中重新拾回了信心。
所以,我的建議是當你的孩子在自己的判斷出現問題時,不要急於去改變,而是根據孩子的思路順勢製造機會讓其實踐,有時候,事實會比一切說教有效果。
跟風老爸,讓兒子開口說“不”
不要以為隻有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才執行了教育兒童的工作。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教育著兒童,甚至當你們不在家裏的時候……你們如何穿衣服,如何與另外的人談話,如何談論其他的人,你們如何歡樂和不快,如何對待朋友和仇敵,如何笑,如何讀報紙……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
——蘇聯教育家 馬卡連柯
案 例
我是個軍人,也許是常年帶兵的緣故,看起來屬於比較嚴肅的那種人;再加上兒子飛飛從小由他媽媽帶著,與我自然就多了一份生疏,他有時甚至還很怕我,見了我老是躲著,不願意和我交流。
後來有一次,我有了半年的假期,便決定利用這段時間好好陪一下兒子。我剛回到家,孩子的媽媽就跟我說,兒子太缺乏主見,對一些事情老是猶猶豫豫的,她讓我想個辦法幫兒子改改性子。說實話,讓我帶兵訓練我行,讓我教育兒子,我還一時摸不著頭腦。一開始,我試著把兒子叫到身邊,對他說要有自己的主見,並給他講了很多道理,可最終我發現說教根本不管用。後來,我就嚐試著帶孩子去玩,希望能尋找到合適的辦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