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油麥菜的種植取得了圓滿成功,美美甭提有多高興了。“媽媽,你看,都是我照顧的。”某晚,美美指著陽台上的青菜驕傲地對我說,瞧瞧,這就得意上了。“媽媽,我還畫了畫呢!”美美拿出她的小畫冊給我看。咦!我感到很新奇,我的寶貝竟然還畫畫了。我翻開她的小畫冊,就仿佛發現了新大陸。她在畫冊裏畫出了油麥菜生長的過程。其中有這樣一幅圖:在一個盆裏,一株幼苗正在破土而出,旁邊還有個小孩在為它鼓掌。
“美美,這是你嗎?”我指著那個小孩問。
“是的。”
“你怎麼想到畫畫的呢?”
“媽媽,你忘了,我們老師教我們呀!”
我這才想起來,年前的時候,美美的幼兒園要求孩子學習畫畫,沒想到,美美的信筆塗鴉這麼快就小有水準了,這可真是意外的驚喜。我翻看著美美的畫作,連聲稱讚,心裏美滋滋的。
終於到了收獲的時候,當我把綠油油的青菜端上桌的時候,美美竟然有點心疼,不舍得吃了,直到爸爸告訴她,以後我們還可以繼續種之後,她才伸出了筷子。那天,在餐桌上,我們沒再要求她,她自己就主動吃起了青菜。看到一個小小的種菜行動讓我的寶貝愛上吃蔬菜,更為重要的是她不再像以前那樣排斥我了,我感到非常開心。
再後來,全家人在我的帶動下,把家裏的“菜園”擴大了規模,而且菜種項目也增加了不少,現在,我們已經徹底吃上了真正的無公害蔬菜!
對於孩子來說,“玩”就是他們的天性。他們不僅喜歡把成年人的生活搬到自己的遊戲中,比如過家家、打仗、賣東西,還喜歡和父母一起玩。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體驗得最多的是親子樂趣。如果父母因為工作等原因和孩子分離或者一起玩的機會不多,孩子的心裏就會產生父母不愛自己、不關心自己的想法,並會為此對父母產生怨氣。如果父母不對孩子的這種心理加以調節,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的行為是孩子心理的反映,父母應該隨時通過行為去觀察孩子的心理發展,引導孩子去玩一些符合他們年齡階段的遊戲,並盡量做到陪孩子一起玩。這樣就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在“玩”中享受到親子樂趣,這就是“玩”的魅力之所在。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一直崇尚讓孩子盡情玩,隻要她高興。但有時候我們大人總會身不由己,工作忙常常成為一個理由。以前,我總是為了工作而忘記陪孩子玩,再加上孩子有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我總想一下子給她改正過來,這就造成了我和孩子的相處出現了問題。但通過和美美一起種菜我發現,大人的工作再忙也不應該成為遠離孩子的借口,隻要我們在生活中稍微用一點心,就能讓孩子和你親近,而且還能幫他們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
其實,3歲多的孩子仍然特別依賴自己的父母,隻不過父母的一些要求往往讓他們望而卻步,因此,父母最好不要讓自己過於嚴肅,不妨嚐試著引導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達到你的要求。
當然,在孩子玩的過程中,父母要注意把握好尺度,特別是像我這種很少有時間陪孩子玩的媽媽。這就需要我們多花點心思,思考怎樣才能讓孩子玩出你想要的效果來。
總之,父母會玩,孩子才會和你玩。
在遊戲中學習,共享親子樂趣
我認為今天有些父母所犯的最大的錯誤是,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與照顧,以及有效地鼓勵孩子們的責任感和認識到自我價值。一般而言,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價值感較低,妨礙了他們建立良好的品行和達到較高的成就。
——美國前總統 裏根
案 例
大概是遺傳了我的基因的緣故,妞妞從小就對數字特別不敏感。在她咿咿呀呀學說話的時候,我讀a、o、e(漢語拚音),或者讀A、B、C(英文字母),她都能利落地跟著說,還能隨著我的手指順利地辨認。可當我讀1、2、3時,她雖然能跟著讀,但一到辨認環節時就卡殼了。後來即使上了學,她在數學方麵也還是不行。有一次考試,妞妞因為數學得了個B而大哭了一場。也正是從那以後,妞妞好像被打擊到了,老是一副不怎麼開心的樣子。
我知道我們的妞妞遇到挫折了,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那段時間,我腦子裏總想著怎麼才能改變妞妞數學不好的現狀。想著想著,有一天我突然靈光一閃,想起她小時候我陪她做的一個遊戲。
在妞妞很小的時候,我經常和她在床上玩耍,一會兒翻跟頭,一會兒蹦蹦跳跳,但我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嘴裏並沒有閑著,而是念著諸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的詩詞。那個時候,女兒還不到兩歲,但當我把這首詩說了幾次後,她竟然能夠接上每句的最後一個字。她的古詩底子就是我用這種方式給她打下的。由此我想到,如果用一種女兒感興趣的方式讓她熟悉數字和計算,說不定可以提高她的數學水平,到時候她就不用再為數學成績差而傷心了。
“妞妞,明天我們做個遊戲吧!”我利用同妞妞散步的空兒和她商量。
“什麼遊戲?”妞妞問得很隨意。
“做生意的遊戲。”
“什麼叫做生意的遊戲?”
“媽媽不是帶你去過菜市場嗎?就是你拿東西來賣,我拿錢買你的東西。”我給她這樣解釋道。
“原來這樣啊。”妞妞的反應仍然很平淡。
“玩吧,妞妞,你很久沒有和媽媽一起玩了。”我拉著妞妞的手做撒嬌狀,“再說了,媽媽閑得無聊,你就陪媽媽玩玩都不行嗎?”
“好吧!”妞妞終於同意了,她最看不得我“撒嬌”的樣子。
“太好了,但有一點要求,就是在買賣的時候,你得自己算清楚賬,否則就會賠本。”我事先對妞妞聲明了這一點。
“賠本?”妞妞對這個她陌生的詞語有點茫然。
“比如你賣一個筆記本,價格是2元,我們給了你5元,假如你算錯賬找給我們4元的話,你不就賠本了嗎?”我耐心地跟她解釋。
“我知道了,媽媽,我們明天什麼時候開始遊戲?”妞妞擺出一副哄我開心的樣子問道。
“上午。”
“好的。”
第二天,我們的遊戲開始了。妞妞當賣家,我和她爸爸是買家。我先裝做一個買菜的主婦,走走停停來到了妞妞的攤位前,看到了她要賣的玩具小熊。
“咦,這個玩具熊真漂亮,請問要多少錢?”我拿著小熊問妞妞。
本以為妞妞會幹脆利落地說出價格,可沒想到她還害羞了,悄悄地問:“5元,行嗎,媽媽?”我差點忍不住笑場,這可是我生平第一次見到向買家問價格的賣家。不過看在女兒第一次賣東西不容易的分上,我悄悄地對她點了點頭。
得到我的同意後,妞妞立即拿起了架勢,酷酷地說:“5塊錢。”
“5塊錢?這麼小,還這麼髒。”我邊說邊晃了晃手裏的玩具。
對於我的刁難,妞妞好像一下子不知道怎麼應對了,隻是站在那裏不說話。“嘿,我說,這個價格可以了,你看小熊這麼漂亮。”躲在遠處的老公看到買賣幾乎陷入僵局,趕緊現身打圓場。
“是啊,媽媽,這個小熊這麼漂亮,再說,5塊錢是你同意的。”妞妞獲得爸爸的支持後,也開始理直氣壯起來。“好吧,”為了表示對妞妞的支持,我就點頭同意了,“這熊我買了。真是,這麼小還賣5塊。”我一邊嘟囔著一邊把一張10元的遞給她。
“妞妞,應該找給顧客多少錢?”老公看見妞妞接過錢後好心地提醒她。聽完老公的話後妞妞便開始掰著指頭算,但算了半天到最後她還是問我:“媽媽,我應該找你多少錢?”
“我怎麼知道,你才是賣家啊。”我朝天丟了個白眼,故意裝出生氣的樣子。妞妞沒辦法,又把目光投向了她爸以期獲得幫助。
“妞妞,你可以這樣算,”老公立刻施以援手,“媽媽不是給了你10元錢嘛,你這個小熊賣5元,你就按減法計算,看看應該找給媽媽多少錢。”
聽了她爸的建議後,妞妞又掰開手指頭算了算,然後說:“我應該給媽媽5元錢。”見爸爸點頭默許,妞妞就把一張5元的紙幣遞給了我。於是,我接過錢拿著小熊走開了。
第一場交易成功後,妞妞似乎已經進入狀態。接下來,我們又做了幾筆交易,並把數字逐漸加大,有時還會給她設置一些小小的障礙。
最後,她爸爸要買一套穀雨牌的積木,成交價是45.5元,遞給她100元,這下可把妞妞給難住了,她算了半天也沒有算出來。在這期間,她多次把目光投向我,我隻好出手相助。後來,我們娘倆肩並肩成了賣家,而他爸爸一個人裝做買家。等我們把所有的商品全部賣完,特別是數著手中的錢時,妞妞再沒有以前的那種憂鬱勁兒了,而是特別高興地一直在笑。
看著妞妞的表現,我心想自己的辦法可行。就這樣,我們的遊戲有時一個月玩兩次,有時玩4次。隨著買賣的金額逐漸增大,我們的“討價還價”也會相應變化。妞妞不僅從這個遊戲中漸漸喜歡上了算術,而且她也不像以前那樣不開心了,和我們的關係也日漸彌篤。
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來說,滿眼裏都是新鮮的事物,但隨著成績的出現,它帶來的挫敗感或成就感也隨之出現。如果對此處理不好的話,就會讓孩子在學習上,甚至在校園生活中遇到障礙。在本案例中,妞妞就是因為數學成績差所以變得心情不好。孩子心情不好就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家庭氛圍中,於是親子關係也受到了影響。
麵對這種情況時,有些父母會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而加以指責,這樣做隻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親昵。父母所要做的不是妄加批評,而是要一方麵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另一方麵與孩子建立起一種平等、溝通良好的親子關係。因為孩子的成長之路還很漫長,如果有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那麼以後的生活、學習也將會順利得多。
妞妞的媽媽采用了一個看似簡單的遊戲,但這個遊戲不僅讓妞妞克服了困難,更重要的是,它使父母陪伴著孩子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周末,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不會因為她的成績不好而不再愛她。
一般來講,親子關係最和諧的時段主要是在孩子0~7歲之間,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聽話”。當孩子上了小學、中學乃至大學時,就會出現親子關係比較淡漠的情況,這其實與父母跟孩子之間的感情基礎有關。在有些家庭,即使孩子上了大學也都願意和父母說些悄悄話,這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比較注意陪伴孩子,善於和孩子去“玩”,去溝通。
我們做這個遊戲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感到高興,感受到我們對她的愛,其次才是提高她的數學運算能力。我認為,在做遊戲的過程中,父母要記住一點,就是隨時觀察孩子的表現。例如,有沒有露出“不願意做了”的樣子,然後根據孩子的情緒反應適當地增加或降低難度。比如,在買賣遊戲的過程中,當我們發現妞妞已經掌握了簡單數字的加減之後,我們就會適當加大數字,然後再告訴她怎麼去計算。等過一段時間她掌握了這些內容,我們就再增加一些乘除之類的運算內容。
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我的觀點就是利用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成長。
在家庭比賽中體驗親情的溫暖
父母的真愛是一粒粒飽滿的種子,撒在孩子們稚嫩的心田裏,以真愛育真情,用真情換真愛。良好的親子關係正是在這種以愛育愛的過程中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教育科學研究專家 孫雲曉
案 例
過去有段時間,弟弟家的孩子一凡曾來我家過暑假,對於姐姐一凡的到來,女兒素素自然充滿了期盼。但是,當小姐妹倆真碰到一起時,很快就發生了矛盾。
事情是這樣的:在看電視時,姐妹倆有了分歧,一個要看電視劇《西遊記》,一個要看動畫片《羊羊運動會》,就這樣,兩個人誰也不讓誰,都相互指責說對方霸占著遙控器,說不公平。
看到兩個孩子的鬥爭,我心想,現在基本上是一個家庭一個孩子,很少有兩個孩子一起生活的機會。當家庭生活中隻有一個孩子的時候,就沒有了所謂兒童間的競爭,有什麼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都是他一個人的,所以,當兩個孩子或者更多的孩子生活到一起時,就會出現矛盾,比如說互相爭電視遙控器。
那天,我讓她們玩剪子包袱錘,比畫三次,勝兩局的那個有權利選擇看自己喜歡的電視。兩個孩子接受了我的建議,最後,一凡贏了,於是兩人一塊看《西遊記》。但素素很不高興,以前家裏的電視都是她霸占著,她說了算,這次姐姐來了之後剝奪了她的權利,她感覺受到了外來的侵犯。
晚上,素素對我說:“媽媽,我不喜歡姐姐了。”對於素素的話我感到很好笑,這個4歲的小女生提出了抗議。我告訴她說:“采用剪子包袱錘的方式來決定看誰喜歡的頻道,這也是你同意的,既然你輸了,就要有輸的氣度。”素素一聽從我這裏得不到支持,便又跑到她爸爸那裏去告狀。不過,她爸爸向來和我站在統一戰線上,對於素素的抗議,他耐心地解釋道:“寶貝,姐姐來到咱家就是客人,你應該讓著她才對,而且姐姐還教給你不少知識呢。禮貌待客,這是一個好孩子起碼的素質。另外,看電視意見不統一的話,你可以和姐姐商量商量,讓她看一集《西遊記》,然後你再看一集《羊羊運動會》,或者,今晚看姐姐喜歡的節目,明晚看你喜歡的節目……”
素素大概覺得因為姐姐的到來,爸爸媽媽都不支持她了,她覺得受到了傷害,於是,在第二天吃飯的時候,素素就把自己的不滿發泄了出來。她把屬於一凡姐姐的那份飯菜也拉到自己麵前,不讓她姐姐吃。
我見狀立刻對素素的行為進行了斥責,誰料想,素素竟然大哭起來,說我們不愛她了。對於素素的指責,我感覺哭笑不得,但也不得不承認素素的感覺並不是毫無道理的。一直以來,她都是家裏唯一的孩子,所有的玩具都是屬於她一個人的,可能在她的意識裏,想當然地認為家裏的所有東西都是她的,現在突然有一個孩子也要來分享,她感覺受到了侵害。雖然,前兩次她都妥協了,但那都是在大人的要求下做出的讓步,所以,出於治本的考慮,我們決定想辦法糾正她的這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