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多事”父母孕育愛心小天使
清除白色汙染,讓孩子懂得環保
父母應該教育孩子做一個有愛心,能關心、同情他人的人,愛心,是來自千萬人心底裏的善良,而善良人有無窮的力量,它的回報也是無限的。
——《卡爾?威特的教育》
案 例
女兒雯雯在我眼裏簡直就是一個天使,都說自己的孩子怎麼看怎麼好,這話一點不假。
我是一名專職媽媽,自懷孕伊始,就辭掉了工作準備在家專職帶孩子。現如今,雯雯已經4歲了,是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我們的雯雯可是班裏的“小精靈”,深受老師和同學喜歡。
一天下午,我接雯雯放學回家,雯雯坐在車裏大聲地唱著歌:“紅的花,黃的花,綠綠草地是它家。紅花好看不能摘,我們一起來愛它。”
“今天學習新歌了?”我問。
“是的。下午老師帶我們去外麵玩了,元元看到鮮花很漂亮就摘了一朵,結果老師批評她了。”
“老師怎麼說的?”這可是個不錯的話題——愛護花草。
“老師說,如果我們把花摘下來,花會很疼的,而且還讓別人都看不到花了。”
“那你摘了嗎?”我想看看雯雯的反應。說實話,全職教育中還沒有把相關內容提到日程上來,如果借此機會對雯雯進行一下教育,讓她懂得愛護花草樹木的道理倒是很不錯。
聽了我的問話,雯雯一開始有點不好意思,但最後還是說了實話:“我一開始也想摘,但沒等我摘,元元就被老師批評了。”原來如此。看來,有必要讓雯雯增加點這方麵的知識了。
回到家,我便開始想點子。經過冥思苦想,我決定帶著雯雯去給花草樹木清除“白色汙染”(因為大風的緣故,小區裏的樹叢裏老有一些垃圾袋)。
我利用吃飯的時間提出了這個建議。誰料想聽了我的建議後,老公說我“多事”,但可愛的雯雯還是對我表示了支持,她好奇地問我:“媽媽,什麼是白色汙染?”
“白色汙染就是一些被亂扔掉的垃圾袋,它們有的會藏在一些樹叢、花叢裏妨礙樹木和鮮花自由呼吸,從而使樹木和鮮花不能快樂生長。”我簡明扼要地給雯雯介紹了一下什麼是白色汙染,並說了它們的害處。聽了我的話後,雯雯問我:“那怎麼才能讓樹木和鮮花生長?”
“這個好辦,隻要我們幫助樹木和鮮花去掉這些白色汙染,它們就能自由呼吸、快樂生長了。”我立即把握住機會建議道。
“好啊好啊!”雯雯就是個可愛的孩子,馬上對我進行了強勢支持。於是我這個“多事”的老媽和雯雯約定每周六下午一起去清除小區的白色汙染,幫助花草樹木健康成長。雯雯畢竟是小孩子,隻要有玩的事情當然歡呼雀躍了,但我也知道,小孩子的興趣往往隻能持續一時半會兒,我的主要任務是鼓勵她堅持到底,不要半路“掉鏈子”。就這樣,到了周六,我們吃罷早飯一人拿了個購物袋和鐵爪子便開始行動了。一開始,我們鑽到樹林、花叢中,嘿,還真有不少!所以,不一會兒,我們就收拾了不少白色垃圾。當我們感覺差不多時,就把那些“收獲”放到垃圾箱去了。
“媽媽,是不是以後我們都要這麼做?”回來的路上,雯雯問我。
“是的,這可是為北京湛藍的天空作貢獻,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我肯定地回答。
“好哎!”雯雯又是一陣歡呼。
但我知道,這小妮子此時正處於新鮮時期,等這個階段一過,說不準會鬧罷工呢。果不其然,當我們堅持了一個月之後,就在第五周的周六,恰逢是一個下著雨的天氣,雯雯便不願意出去了。
“媽媽,我們這周能不能不去撿垃圾袋了?”
我看了看窗外,知道是這小妮子犯懶了,便說:“這陣還下著雨呢。不過,待會兒雨停了,媽媽要去撿,因為這是我們的約定。”
聽了我的話,雯雯沒有吱聲。大約到了中午11點左右,雨就停了,其實我也知道這樣的天氣再帶著孩子去找白色垃圾是不合適的,但轉念一想,如果孩子做什麼事情隨著自己高興、想不做就不做了,不就太情緒化了嗎,所以,我還是堅持鼓動孩子下樓。我告訴雯雯,下雨天可以改變一下方式,我們把那些被風刮下的樹葉、樹枝什麼的掃起來倒在垃圾箱裏就行了。
“雯雯,我去了,你呢?”我向臥室裏的雯雯喊了一聲。
嘿,半天沒有回音,“雯雯,你不去嗎?媽媽要去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堅持到底的。”我又追加了一句。
“去。”語氣中透著點勉強,不過雯雯好歹還是決定去了。
“媽媽,你知道嗎?那天樓下的王阿姨問我現在是不是還在撿垃圾,她好像嘲笑我似的。”原來是因為有人問,她怕被人笑話才鬧的罷工。
“雯雯,當我們決定做什麼事情時,隻要是有意義的就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如果一有人說你就不做了,那任何一件事你都堅持不下來。”
“是不是每個人都會被別人說?”雯雯想了想問道。
“是的,隻要是做事情,就有被別人說的可能,因為每個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哦!”
就這樣,雯雯想放棄的想法就被我扼殺了。後來我又采取了一個小辦法,那就是和她老師溝通了一下,說雯雯和我在做為樹木花草除掉白色汙染的事情。果然,老師聽說了這件事情後,就在幼兒園裏表揚了雯雯。這簡直把雯雯給樂瘋了,每周幹活的勁兒更足了。
就這樣,我們堅持了下來,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對我們的做法投來懷疑的目光,但我和雯雯依然做著自己的事情。而雯雯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對花草樹木愛護有加,還知道了很多相關的知識,例如,什麼樣的花叫玫瑰,什麼樣的叫月季,這棵高高的樹是什麼,那棵矮的又叫什麼,等等。
任何意識的培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一定要記住,隻有堅持下去才會達到目的。一種意識的培養並不是單純地靠“撿垃圾袋”就能達到的,而需要更為豐富的內容,比如可以借此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如果想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愛護花草樹木,父母首先要身體力行,孩子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從父母那裏學來的。如果父母注意把廢棄的東西扔到垃圾箱裏,而不是隨手一扔,那麼孩子也會養成這種習慣。另外,孩子畢竟是孩子,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使然,即使父母剛剛告訴過他們不要亂摘東西,他們也點頭同意了,可是他們轉頭看到好看的花可能還是想摘。這其實不是他們“故意”的,而是孩子的愛美及好玩的天性。所以,父母要靈活引導,從孩子愛美的天性出發,讓孩子懂得愛它們就要去保護它們的道理,從而使他們成為有愛心的孩子。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我一個最大的體會就是,要善於抓住機會來教孩子一些道理。比如,在愛護花草的問題上,如果不是聽到雯雯唱那首兒歌,不是聽到她的同學被老師批評的事,我可能想不起讓雯雯去愛護樹木花草。愛心的培養並不隻是對著人,對於花花草草、小動物的愛護等也具有同樣的意義。隻要父母會把握好時機,抓住孩子們天真善良的特點,就能培養起他們的愛心。
從培養雯雯的經驗中我發現,生活中處處可以培養愛心,比如,不要摘花以免它會疼,不要欺負小動物以免它受到傷害,不要故意損壞玩具,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素材,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先從最小的事情做起,讓孩子有了這方麵的意識後再慢慢接觸大一點的事情,這樣,孩子的愛心就被逐步地培養了起來。
樹立愛心榜樣,讓孩子學會分享
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隻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美國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
案 例
我和丈夫一年中有大半的時間都在外地工作,所以女兒君君多數時間是跟她的爺爺奶奶待在一起。毫無疑問,家裏的老人們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也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寵溺,使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我家君君,從小就學會了吃獨食,有什麼好吃的,從來不會分給別人一點。
隨著君君越長越大,她的這個缺點也越來越明顯。有時候,吃飯時看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就直接把它拉到自己麵前,完全不顧及別人要不要吃;有時候,家裏有什麼好吃的水果、零食,她也不願意給大人,都是自己藏起來吃。眼看著君君的這個壞毛病,我非常著急,這孩子如果在幼兒園也是這樣的話,哪裏還有小朋友願意和她玩。誰都不會喜歡一個自私的孩子。
我的這些擔心並非多餘,後來我旁敲側擊地問了問孩子的爺爺奶奶,結果發現事實正如我的猜想一樣,因為女兒的自私,班裏很少有小朋友願意和她玩。而爺爺奶奶看到自己的心肝寶貝這樣,在家裏就更加寵她,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那年,我發現到君君的問題後,感到痛心極了,同時也為自己沒有時間陪孩子而感到內疚。於是趁君君幼兒園暑期放假的空兒,我給自己也放了一個月的假,回家好好陪陪孩子,當然主要想做點什麼來改變一下她自私的性格。
但是我知道,如果家長隻是簡單地去命令孩子做什麼,孩子恐怕很難接受,為了使君君能夠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我決定先讓君君嚐一下“被自私”的滋味。
最初回到家的幾天裏,君君對我這個媽媽不是太熱情,她寧肯一個人自己玩遊戲或者看動畫片也不來找我。看到君君的表現,我多少了解了孩子的爺爺奶奶為什麼那麼心疼她了。很顯然君君是孤獨的,這與她跟我們的長期分離有很大關係。雖然我也想借此休假的機會好好補償孩子,但一個清醒的意識又在提醒我這趟休假的目的。所以,我還是決定狠下心來完成任務。
君君很喜歡吃水果,我回家的時候從海南帶回了很多當地特產的水果。一天晚飯後,我拿出一種叫蓮霧的水果,洗了洗然後切好放到盤子裏準備一家人享用。在這之前,我已經和家裏的老人們溝通好,所以,這也可以說是我們三個人的計劃。
在我們開吃之前,君君正在她的房間裏玩遊戲,我們沒有叫她,而是三個人邊吃邊聊天。等我們吃得隻剩下一塊的時候,君君從臥室裏走了出來,發現我們正在吃水果,而且還是她沒有見過的水果,便問奶奶吃的是什麼,奶奶告訴她說是蓮霧。
“好吃嗎?”君君問道。
奶奶說:“當然好吃。”
然後君君就急了,說:“好吃你們都不給我留一塊。”語氣裏有一種氣急敗壞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