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君君已經被惹惱了,我就對她說:“對不起,君君,我們光顧著吃了,忘記給你留幾塊,等下次吧,我們再有什麼好吃的水果會給你留著。”
我故意輕描淡寫的解釋讓君君一下子哭了出來,她邊哭邊指責我們都不愛她。看到君君的眼淚,她的奶奶心疼了,然後看著我欲言又止的。我知道老人心裏難受,但我更知道不能功虧一簣,一定要堅持下去。我說:“君君,我們知道有好東西的時候,的確應該大家一起分著吃,但剛才我們忘記了,所以我們再一次鄭重道歉。現在你哭也沒有用了,已經沒有這種水果了。”
那一次吃水果的事,君君感覺傷害很大,但也無可奈何地接受了既定事實。後來我帶著君君參加了一個聚餐,也正是這個聚餐讓我們有了意外的收獲。和我們一起吃飯的是我的朋友紫藍一家。紫藍家的小女孩文慧比君君大3歲,小女孩在她媽媽的教育下,成了一個很有教養的小淑女。
席間,紫藍給文慧安排了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照顧君君。
“文慧寶貝,君君可是你的妹妹,你是姐姐了,所以,媽媽今天交給你一個重大的任務,那就是要把妹妹照顧好。”紫藍說。文慧很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在就餐的過程中,隻要上來一道新菜,文慧就會讓君君先吃,有時候,君君夾不起來,她就會幫君君夾菜。我看到文慧的表現,就大加讚揚:“文慧真棒,知道照顧妹妹,這說明文慧是個有愛心的孩子,有好吃的東西知道分享。”我這邊對文慧是稱讚不已,而君君呢,在享受文慧照顧的同時,倒也吃得很高興。但是,她對文慧的照顧連一個謝字都沒有說過,隻是坦然地接受著別人的照顧。
也許是我對文慧稱讚得太多了,君君的眼睛裏開始有了絲絲嫉妒。最後服務員給我們端上水果時,文慧替君君拿了塊西瓜,君君竟然對文慧說了一句:“你先吃吧!”我聽見了立即笑著對君君進行了表揚:“今天我們君君也有進步了,知道先讓姐姐吃了。”由於我的高聲讚美,紫藍阿姨也對君君進行了表揚。君君有點不好意思了。
可以說,這次的收獲頗為意外,君君開始有點被觸動了,但她還沒有形成與人分享的意識。那天在回家的路上,君君對我在餐桌上不停地讚美文慧表示了不滿,她問我:“媽媽,你為什麼老是誇文慧姐姐呢?”
我見君君開始有了反思,自然很高興,就告訴她:“因為文慧姐姐很會照顧你啊,她知道有好吃的東西時要讓給你先吃。”君君不太理解,又問道:“她讓我先吃是她媽媽讓她這麼做的啊。”君君的話倒也不錯,看來,君君的自私也不是天生的,隻不過我們家長沒有給她灌輸“與人分享”這方麵的意識罷了。
我告訴她:“君君,別人沒有義務要照顧你,文慧姐姐照顧你是因為她是個有愛心的孩子,她覺得你比她小,所以她照顧你了,你紫藍阿姨也是這麼想的。”君君聽了我的話後想了一下說:“那我要謝謝姐姐。”我對君君的進步進行了表揚,並告訴她:“好東西大家一起吃、一起玩,是有愛心的表現,媽媽希望君君像文慧姐姐那樣,做個有愛心的孩子。”君君聽完很痛快地答應了。
那一次的聚餐確實對君君有觸動,當我在家裏拿出一堆君君愛吃的巧克力時,君君雖然一開始還是像往常那樣習慣性地接過巧克力就準備走,可很快她就猶豫了起來,然後看了看我,見我正微笑看著她,她便拿出三塊巧克力給了爺爺奶奶和我。爺爺奶奶也很配合地沒有拒絕,而是立即剝開含到了嘴裏,並對君君的舉動進行了表揚。
後來,經過我們慢慢地引導,君君自私的毛病逐漸有所改觀,家裏買了什麼好吃的,君君雖然還是習慣拿起來就吃,但隻要我們一提醒,她就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對,馬上會把東西分給爺爺一份、奶奶一份。
而我通過這一件事情也發現,孩子的許多壞習慣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後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也許大人還沒有意識到,但問題確實已經存在了。
從那個假期以後,我也改變了以前的工作模式,漸漸地把精力放回到家裏,抽更多的時間培養君君,還經常和孩子的爺爺奶奶溝通,就這樣,在我們兩代人共同的努力下,君君身上的壞習慣就越來越少了。
現在很多家長忙於事業,與孩子長時間見不到麵,基本的家庭教育也得不到保障。有的家長幹脆把孩子扔給長輩,給孩子來個“全托”,其實這都是錯誤的做法。科學證明,孩子在5歲之前最好不要跟自己的父母分開,因為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缺少自信。另外,長輩帶孩子的話,也常常會因溺愛而讓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
其實,很多看起來非常自私的孩子並不是天生就自私,他們隻是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這主要與大人疏於對孩子的愛心培養有關,因為缺乏愛心是導致自私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呢?
首先,要改變孩子的壞習慣。父母應該冷靜地對待孩子的缺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父母一定要有顆寬容的心,先聽聽孩子的想法,然後在了解了孩子想法的基礎上,引導孩子改掉壞習慣。比如當孩子出現不願意分享東西的情況時,我們可以采用鼓勵、講故事或者正向榜樣等方法來引導。
其次,對於孩子出現的哪怕一丁點兒的提高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孩子都是習慣聽表揚的,如果父母及時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肯定,孩子就能真切地感覺到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然後就會慢慢地朝這個方向發展。
都說隔代教育存在很大隱患,這一點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但是我認為如果我們和老人溝通協調好的話,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我們一定要給老人講清利弊,這樣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放棄掉“老經驗”接受“新經驗”,畢竟他們是愛孩子的。所以,如果是家裏的老人在幫你帶孩子的話,一定要時常跟老人溝通交流,讓他們知道究竟怎樣做才是真正對孩子好。
比如,在吃東西時,如果孩子主動分給長輩吃,那麼就應該接受而不是像很多長輩常做的那樣,去拒絕;當父母在想方設法改變孩子的壞習慣時,老人要配合支持,就像在改變君君的過程中,有了爺爺奶奶的配合我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我還發現一點就是,父母要善於利用榜樣的力量給孩子以正麵的暗示。君君的改變是從看到文慧的良好表現開始的。所以我認為,父母一定要善於利用身邊的事情,即對好的或壞的事情父母要明確表示讚許或者不讚許,讓孩子通過你對事情的態度來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
愛心資助讓女兒收獲友誼
小孩子常常是利己的。但是我們要慢慢地教他愛人之道,不要認為他年紀尚小,可以不必講這種“迂腐”的事情。
——中國近現代教育家 陳鶴琴
案 例
決定對圓圓進行愛心教育是源於一次看報的經曆。具體時間記不清了,當時我正在看報紙,這是我的老慣例,可能是身為記者的緣故,總是喜歡從別處采擷點靈感。當時,女兒圓圓也膩在我身邊像個小貓似的蹭來蹭去,一副撒嬌的樣子。可我早就練就不動之軀,任憑她怎麼撒嬌,我是巋然不動,照樣看我的報紙。
突然女兒叫了一聲:“好可憐啊!”順著女兒的眼光看去,原來是報紙上一組關於農村兒童的照片吸引了她的視線。照片上的那些兒童都是來自貧困家庭,有的失學在家,有的即將麵臨失學的危險,他們都需要靠別人的幫助才能夠繼續學業。
“你說的是這些哥哥姐姐嗎?”我問圓圓。
“是啊。”圓圓回答,“這個小姐姐好可憐啊!”她一邊說一邊指著其中一幅圖片。圖片裏的是個失學在家的小姑娘,下麵的文字介紹說,她的父親因在外打工弄傷了身體,母親離家出走,現在爺倆隻得靠年邁的奶奶來養活。奶奶也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平常就帶著小女孩以撿破爛賣廢品為生。
看到圓圓的表現,我多事的毛病開始發作了,心想是不是可以借此機會讓圓圓培養點愛人助人的美德。讓她與這些孩子建立聯係,結成互助結盟,通過交流也許會讓這小妮子學到不少東西呢。正當我陷入思考之中時,圓圓使勁兒推了推我。
“媽媽,媽媽,你又神遊了?”圓圓問我。
“沒有啊,圓圓,你是不是不明白為什麼哥哥姐姐要穿那麼破的衣服?”小丫頭的心思我一猜就知道。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城市裏的小孩有幾個穿過破衣服,況且,他們就生活在這個氛圍中,在他們的意識裏大概還不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貧困。既然圓圓感興趣,何不讓她借機了解一下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種生活呢?我相信這些對她來說肯定會很有意義。
“圓圓,你看,這個小姐姐呢,她的爸爸在外麵打工的時候受了傷,她的媽媽又離家出走了,所以,她家沒有了經濟收入,她就不能上學了。”我對圓圓解釋道。
“她的媽媽為什麼要離開她?”圓圓很不理解地問我。
“他們的生活太窮苦了,大概她的媽媽受不了吧。”我這樣解釋道,有時候,真相往往更容易讓人接受。
“媽媽,你會離開我嗎?”圓圓聽了我的話後,表情明顯緊張起來了,立即追問我。
我笑著親了親女兒,然後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證:“媽媽當然不會離開你的。”圓圓聽了我的話後表情放鬆了,也親了親我。
“寶貝,在農村啊,像這樣的小姐姐小哥哥還有不少,他們很需要幫助。”我趁著圓圓的好心情繼續發揮我勸誘的特長。
“那我們也幫助他們吧!”圓圓立即說道,很明顯,她是真心想幫忙。
“好的。其實媽媽以前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幫助過一個孩子……”我陷入了回憶,可還沒等我繼續,圓圓就迫不及待地問我:“真的嗎?媽媽你是怎麼幫助他的?媽媽你好棒啊!”她的眼睛裏充滿了敬佩的神色。
“媽媽那時候隻是一個學生,所以就是每月給那個孩子寄一點錢和學習用品。”
“媽媽真棒!”小丫頭學著我平常表揚她的口氣立即對我進行了表揚。我親了親圓圓表示感謝,然後就對她說:“這樣吧,圓圓,媽媽以前曾采訪過這樣的孩子,明天媽媽上班找找他們的聯係地址,然後我們幫幫他們怎麼樣?”
“好啊好啊!”圓圓拍手表示讚同。
第二天,我找了幾個家庭困難的孩子的資料,然後從中選擇了一個和圓圓年齡相仿的小女孩作為幫助對象。晚上下班後,圓圓就迫不及待地問我找得怎麼樣了。
我很幹脆地拿出那個小女孩的資料讓圓圓看,我對圓圓說:“這位小姐姐名叫王倩,比你大9個月,她的父母都已經去世了,她現在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因為沒有勞動力,所以經濟條件不好,這位小姐姐正麵臨著失學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