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日軍戰略部署(2)(2 / 3)

所以,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與其說是敗在戰術上,不如說是敗在情報上,敗在群眾工作上。

遠征軍慘敗,日軍隨後掩殺。遠征軍分成了兩支,在美國受過西方教育的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帶著自己的部隊進入印度,幾乎沒有遭受什麼損失。而更多的部隊跟隨受過中國“忠君愛國”傳統教育的杜聿明穿越亙古無人的緬北野人山,一定要回到祖國。螞蝗、饑餓、疾病、瘴氣、野人……吞噬著每一個鮮活的生命,結果,五萬將士被茫茫的叢林淹沒,包括抗日時期最著名的戰將戴安瀾。

幾十年後,雲南省騰衝縣有一些人,自費來到野人山收集遠征軍的遺物。在一個原始部落裏,他們還看到了當地土人用遠征軍將士頭蓋骨做成的飲水器具,和用遠征軍軍人肋骨雕刻的飾物。

日軍一路追殺遠征軍,進入了雲南,來到了惠通橋邊。惠通橋,是架在怒江上的一座吊橋。

敗兵和百姓亂紛紛地擠上了惠通橋,日軍的先遣部隊穿著便衣也混在百姓隊伍中擠上了惠通橋。

惠通橋一失,日軍就會從雲南進入四川,進而攻占重慶,這是當時進入重慶的最簡捷的一條路。

就在這時候,極富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一輛大卡車駛上惠通橋,要逆行過橋,守橋的憲兵不答應,車主不聽指揮,憲兵抽打了車主兩耳光,讓他將車輛倒回去。車主在倒車時,與後麵車輛發生碰撞,致使橋麵堵塞。憲兵要求將卡車推到怒江裏,車主又哭又鬧。憲兵氣憤不過,將車主拉到岸邊,一通槍響,車主死了。

就是這一通亂槍改寫了曆史。身著便衣來到橋頭的日軍以為自己的行蹤被發現了,從衣服裏抽出槍支就打,憲兵們這才發現日軍已經衝到了橋頭,便點燃了導火索,引燃了預先埋好的炸藥,一聲巨響,惠通橋飛上天。

橋那邊的日軍看到惠通橋被炸,就劃著皮筏子,或者跳進水中拚命鳧水過來。剛好此時三十六師從後方趕過來,將渡過河岸的日軍又趕進了怒江裏,穩住了陣腳。此後,中日雙方隔江而望,直到兩年後遠征軍大反攻。

怒江,憤怒之河,成為阻擋日軍北進的天塹。

北進不成,日軍隻能西征。

西征兩條路,一條是長江水道,一條是川鹽小道。

川鹽小道其實就不是道路,它是幾百年來鹽夫們踩在崇山峻嶺中留下的印痕。清代民國時期,重慶雲陽縣出產井鹽,而鄂西沒有食鹽,要吃鹽隻能依賴川鹽。沿著長江順流而下,井鹽就可以順利地來到鄂西,然而,運鹽的船隻要課以極高的賦稅。在過去,鹽業是政府主要的財政收稅項目,古代的鹽運使都是油水豐厚的官職。百姓吃不起政府提供的食鹽,怎麼辦?就吃私鹽,沒有上稅的食鹽,就叫私鹽。專門從事私鹽販運的人,就叫私鹽販子。從古代到民國,販私鹽的人層出不窮,瓦崗寨的程咬金是販私鹽的,共和國元帥賀老總也是販私鹽的,兩把菜刀鬧革命,賀老總帶著子侄們砍殺的,就是貪腐的鹽稅官。

想想看,這樣一條穿行在崇山峻嶺的,隻供鹽夫們行走的羊腸小道,又如何能夠供千軍萬馬和重炮坦克通行。

所以,走長江水道,是當時日軍唯一的選擇。

全麵抗戰直到現在,已經過了6個年頭,日軍仍然無法攻下重慶。

日本侵略中國,處心積慮,蓄謀已久,用40年的時間準備,虎視眈眈,磨刀霍霍。強鄰在側,而我們那時候內戰不休,內耗不斷。

日本看到這種情形,叫囂隻用三個月的時間,就能占領中國。可是,日本千算萬算,算經濟實力,算軍事實力,算國內形勢,唯獨沒有算中華民族的性格,中華民族的性格是韌性十足,愈挫愈強,愈到民族危難時,愈能迸發出極大的能量,所以,當世界上所有古老民族都滅亡後,唯獨中華民族還屹立不倒。

日本隻看到了中國當時內戰不斷,軍閥割據,沒有看到當外辱強加於身時,中華民族便會空前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