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三千屍骨背後的淒慘故事(3 / 3)

盡管中國軍人非常英勇,然而,寡不敵眾,加上武器低劣,日軍最後攻上了山頭。中國軍人的子彈打光了,但是沒有一個人後退半步。劉邦瑞看到日軍越來越近,就跳進一個坑溝裏,拉過身邊的幾具死屍,蓋在自己身上,蓋了好幾層。日軍來到了坑溝邊,用刺刀捅著一具具死屍。劉邦瑞聽到幾米遠的地方,傳來了呻吟聲,接著是刺刀捅進肉體的聲音,呻吟聲沒有了。

劉邦瑞在坑溝裏等了很久,等到外麵沒有了動靜,他才搬開蓋在身上的死屍,抹掉臉上的血跡。劉邦瑞站起來,看到漫山遍野的死屍,不知道該怎麼辦。一會兒,山頂上又出現了六個人,手無寸鐵,他們和劉邦瑞一樣,是這場戰鬥的幸存者。

140人,現在隻剩下了7個人。

天黑後,這7個人撿起空槍,下山尋找大部隊。

後來,劉邦瑞所在的部隊,又與日軍開戰。

戰鬥中,一顆子彈飛過來,劉邦瑞的腿部受傷了,他仍在堅持戰鬥,爬在地上,看到日軍走近了,就射擊。

這場戰鬥,中國軍隊打贏了,殘餘的日軍逃下山去。

打掃戰場的時候,營長看到劉邦瑞腿部負傷,爬不起來,就安排兩個士兵,將劉邦瑞背到了野戰醫院所在的金魚坪村。劉邦瑞在養傷期間,一直打聽前線的情況,後來聽說,這個營長犧牲在戰場上。

鄂西會戰結束後,劉邦瑞的腿傷還沒有好,無法跟著部隊開拔,隻好在金魚坪村繼續養傷。後來,他與部隊失去聯係,就入贅在了這座村莊。

易升泉的二爺名叫易子培,是當地民團的首領。

由於預四師傷亡很大,當地的民團士兵就轉入了預四師。

易子培說,預四師是湘軍部隊,剛剛開來的時候,從師長傅正模到普通士兵,都是湖南人。後來傷亡太大,不斷補充,就有了全國各地的人。

湘軍強悍,世人皆知。湘西一帶,更是民風剽悍。清朝的時候,有一句俗語說“無湘不成軍”,過去人認為吃鹽長精神,添力氣。所以,清政府很長時間裏,不給湘西提供食鹽。清政府擔心湘西人造反。

預四師開拔前夕,傅正模最後一次來到了金魚坪村,他在埋葬了3 000多具屍骨的山下立了一塊石碑,村中有文化的人看到碑文,才知道師長的名字叫傅正模。碑文就是傅正模寫的,石碑上還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的名字。鄂西會戰,交戰雙方是第六戰區和日軍第十一軍。日本軍隊的軍和中國軍隊的軍,不是同級編製。日本軍隊的軍可以有多個師團,而一個師團的人數,大約相當於中國軍隊一個軍。

傅正模在石碑前站立了很久,一直到黃昏,待他轉過身來,人們看到他滿臉都是淚水。

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們都忘記了碑文的內容,隻記得其中有一句話:“不朽殊勳,光照千秋。”

除了這塊石碑,在這場戰役中犧牲了的預四師排長以上的軍官,每人都有一塊石碑。石碑從山下排列到山頂上,密密麻麻。

這些石碑中,就有那位營長的石碑。此後,每年清明節和春節,劉邦瑞都會來到營長的墓碑前,點燃紙錢,枯坐良久。

解放後,有人要蓋房屋,就盯上了這些石碑,也有人把石碑拉到家中壘豬圈,還有人用石碑鋪路,現在,山上沒有一塊石碑了。

而那塊上麵刻著陳誠名字和傅正模撰寫祭文的石碑,因為太過巨大,無法搬走,就被人砸毀了。

改革開放後,有很多人來到這裏,是這些烈士的親人。易升泉的父親易順倉,曾經有一個同學,名叫楊印池,先在民團裏,後來進了預四師,離開的時候,他是排長。後來,大陸解放,他去了台灣。兩岸能夠走通後,楊印池來到了金魚池村,了解抗戰烈士們的情況。離開的時候,他哭成了淚人。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姓劉的人,據說是民航三局機關主任(這個單位和稱呼不知道是不是確切,為易升泉提供),也來到了這裏,鄂西會戰的時候,他的兩個舅舅都犧牲在這裏,都在預四師擔任官職。劉主任在這裏找了好多天,終於找到了一個舅舅的墓碑,上麵的名字是鍾有煌;另外一個舅舅的墓碑沒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