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由於中印公路開通,美援裝備陸續進入中國戰場,而中國農民出身的軍隊是無法擺弄這些新式武器的,榴彈炮、坦克、火焰噴射器……這些洋玩意,不識漢字更不識英文的農民又如何能夠操作?當時,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年青年十萬軍”,號召大學生踴躍從軍,報效國家。於是,十萬青年軍由此而來。想想,在積弱積貧,文盲遍地的時代,有這樣一支大學生組成的軍隊,那是何等的金貴
第十軍的其他將軍和士兵們,又是如何脫險的?
衡陽保衛戰的槍炮聲停歇,已經到了8月8日的傍晚。
傍晚時分,中日雙方的軍隊都放下了刀槍,日軍停止了進攻,中國軍隊的傷兵們互相摻扶著,集中在鐵爐門、汽車西站和船山中學等一些略微能夠遮蔽風雨的地方。傷兵們坐了一地,誰也不願說話,氣氛非常凝重,衡陽城裏響徹了47天的槍炮聲停止了,這個世界突然變得非常寂靜。
那天晚上,殘月如鉤,愁雲慘淡,已成廢墟的衡陽城裏,一片死寂。傷兵們就這樣坐了一晚,饑腸轆轆,遍體疼痛,直到天亮。
天亮後,日本人來了,卻沒有按照《停戰協議》來救治傷兵,他們將那些輕傷的士兵帶走了,編成幾個小隊,或者割馬草,或者割稻穀,而其餘的重傷員被丟棄在廣場,不聞不問。衡陽市裏上了年紀的人都說,這些重傷員最後都死了。
輕傷員每天從事繁重的勞動,卻吃不飽飯。那時候,日軍的後勤補給也很緊張,陳納德的航空隊切斷了衡陽和長沙的運輸線,數萬日軍嗷嗷待哺。日軍每天隻給從事體力勞動的中國軍人提供很少的食物,僅僅能夠維持生命,然後強迫他們勞動。
所以,中國軍人一有機會就趕快逃跑。逃出衡陽城的中國軍人,一部分被附近山中的遊擊隊收留,在敵後牽製和抗擊日軍;一部分曆盡艱辛,輾轉來到貴州獨山,尋找第十軍留守處。
而更多的中國軍人沒有逃出日軍的牢籠,隻能忍受著日軍的殘酷壓榨和迫害,在顛沛流離和超負荷的勞作中逐漸死亡。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幾日後,日軍撤離衡陽,將僅剩的300多名第十軍戰士全部活埋了。那一年,我去衡陽的時候,當地人指著衡陽鐵路工程學校旁邊的一個大坑說,第十軍僅剩的300名戰士就全部被活埋在這裏。
這就是第十軍士兵們的命運。
將軍們的命運同樣很悲慘。
預十師師長葛先才和第三師師長周慶祥、第十軍參謀長孫鳴玉三位少將被關在衡陽城外的天主教堂裏。日軍讓他們生活自理,他們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常德保衛戰的時候,滿城唯一完整的建築物就是天主教堂了,衡陽保衛戰還是這樣。因為天主教堂是西方人建造的,按照國際公約是不能轟炸的,而轟炸則會引起西方社會的抗議。所以,殘暴的日軍在進攻每一地的時候,都會對教堂比較“仁慈”。
9月上旬的某一天,周慶祥和孫鳴玉約請葛先才一起從天主教堂逃出,葛先才考慮到人數太多,目標過大,容易引起日軍注意,再說方先覺還沒有消息,不知生死,如果逃跑太多,容易激怒日軍,會對方先覺和第十軍戰士不利,葛先才就讓周慶祥和孫鳴玉先走,自己待機而動。
周慶祥和孫鳴玉“以窗架為梯,翻圍牆而去”,終於逃脫了日軍的魔爪。
11月,方先覺救走。
現在,衡陽城裏隻剩下了葛先才、容有略、潘質、彭問津、張定國五位少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