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自序:享受生命裏的無上美妙(2)(1 / 2)

他回憶道:“我當時有這樣的感受:我覺得我看到一些人,他們自身即是他們傳授的事物的映像……他們看起來那麼引人注目。我當時還不能明確地把握為什麼,但是最使我震動的,是他們符合我們理想的聖者、完人、哲人;而這樣一類人,人們在西方顯然已幾乎再找不到了。”

說得直白一些,僧伽就是以佛陀為師的弟子們,就是實踐佛法的活榜樣,“他們自身即是他們傳授的事物的映像”。佛陀是因為覺悟到這個“法”,實踐了這個“法”,圓滿地成就了這個“法”而終成佛陀。而“僧伽”存在的意義,首先就是起到了“護持佛法”不使佛法失傳的作用。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僧伽的存在,我們又從何得知佛法和佛陀的存在呢?所以,三寶是“佛、法、僧”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

那麼,“五戒”又是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要製定戒律呢?持戒又有哪些好處呢?

戒律是佛陀生前針對不同的人分別製定的各種日常行為規範。所以,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種。總體上說,分為聲聞戒和菩薩戒。聲聞戒有五戒、十戒和具足戒之分。菩薩戒又稱為“三聚淨戒”:一是攝律儀戒,意思就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意思就是“眾善奉行”;三是饒益有情戒,意思就是“以善用方便來利益一切眾生”。

這裏說的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凡是佛弟子都應該努力來受持和遵守的。它包括五項內容: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一不殺生,意思就是要慈心於仁,就是不因自己的私心而去殺害生命來謀取私利。

二不偷盜,意思就是要義利節用,就是不與不取,不以不正當手段來獲取他人的財物。

三不邪淫,意思就是要貞良守禮,就是不作非分的欲樂享受。如果嚴格起來深究的話,不光是男女間的情欲和性欲,就連過分的食欲和睡欲等等欲樂享受,也都在禁戒範圍之內。

四不妄語,意思就是要誠實無欺,就是要實事求是而不撒謊。也就是孔夫子所強調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五不飲酒,意思就是要避免貪嗔癡,就是為了防止亂性破戒,免生各種惡習壞毛病,因此而不飲酒。

持戒有哪些好處呢?犯戒又有什麼不好呢?

佛陀曾經說過,如果有人犯戒,就會有五種衰敗。哪五種衰敗呢?第一是求財而不得,所願難成。第二是如果有所得的話,也會一天天地衰敗下去。第三是破戒的人到了任何地方都會被人看不起,遭人輕視。第四是壞名聲遠揚,天下盡知。第五是命終之後,就會下到地獄裏。

佛陀又說,如果人持戒而終不違犯的話,就會有五種功德。哪五種功德呢?第一,是能夠心想事成,隨心所欲。第二,是所有的財產會越來越多,而且無有損少。第三,是所到之處,眾人敬愛。第四,是好名聲遍布四方,天下盡知。第五,是命終後必生天上。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大智度論的故事》裏摘引佛陀的話說道:“許多人倘若不滅除五項恐怖、五項罪、五種怨,那麼,在有生之年,身心都會嚐到無量苦惱;而且到了後世,就會墜入惡道裏。人如果沒有過五項恐怖、五項罪、五種怨,那麼,在有生之年,身心都會洋溢著快樂;到了後世,也會出生天上的樂土。由此可知,大家一定要遠離五項恐怖才好:第一是殺生,第二是偷盜,第三是淫欲,第四是妄語,第五是飲酒。”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隻有皈依三寶的佛弟子才可以受持五戒。也就是說,受持五戒的人必須首先要皈依三寶才可以。沒有皈依三寶而受持五戒,就好比不打地基而建高樓大廈一樣,遲早會功虧一簣的。

另外,五戒的受持和皈依三寶一樣,是要人自己來作抉擇的。按照佛教慣例,如果不是出於本人自覺和自願,皈依和受戒都是無效的。

如果覺得自己一時還達不到五戒所要求的,也可以選擇暫時不受戒。或者,可以選擇其中的一條單獨來受戒,量力而行。比如,有的人天生不飲酒,他就可以先受不飲酒戒;有的人天生就不曾偷盜過,他就完全可以先受不偷盜戒。能做到哪條戒,就可以先受哪條戒,其他戒眼下做不到,也可以選擇暫時不受。

就拿我自己來說,皈依也好,受戒也好,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仿佛水到渠成。就像當初我喜歡接近佛教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佛陀主張讓人們自己選擇,自己做主。你可以信佛,也可以不信。你可以出家,也可以還俗。一切都由你自己來做決定,一切來去自由。所以,到今天,皈依也好,受持五戒也好,也都是我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與別人無關,隻是出於對自己負責而已。

另外,五戒的內容延伸開來,就是十善:“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不貪、不嗔、不愚癡”。這就叫十善,反之就叫十惡。十善其實和五戒實質上是一體的,隻不過更加詳細地規範了人們的言行意識。所以通常是把五戒和十善連起來說成“五戒十善”。按照趙樸初先生的介紹,五戒十善是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