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自序:享受生命裏的無上美妙(2)(2 / 2)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當我從寺廟中出來,回到上海和北京的時候,卻讓朋友們都大吃一驚。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收到我的信後,竟然都以為我已經出家了。這真讓人哭笑不得。原來,他們把我參加受持三皈依和五戒的儀式,誤以為就是剃度出家的儀式了。

這可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誤會啊!由此可見,現實中的人們對佛教的了解真是太少了。

通常來講,這世上隻有兩種人,一種是信佛之人,一種是不信佛的人。信佛的人又有兩種,一種是初信之人,一種是深信之人。初信是指信佛所說,信佛所教,但還沒有進行皈依三寶儀式的人。深信之人就是自覺自願地皈依三寶並向佛看齊的人。

深信之人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家修行的人,一種是出家修行的人。

在家人修行,以從事正當的生產業、供養三寶、鼓勵同修和廣行度化為主要生活內容。佛經中說過,“一切治生產業皆與佛法不相違背。”而出家人修行則要求更高更嚴格。

按照佛的製度,出家人應當過著清淨無染而儉樸節約的生活,以注重佛教教理的研究和禪定的修習為主。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外不蓄私財,不做買賣,不算命看相等等。在德行上要為在家修行者樹立模範,作出榜樣,並為他們講說佛法,勸善止惡,安慰病苦,必要時救人於危難之中。

總之,無論在家還是出家,都是為了求得個人的解脫,為了利益眾生的目的。按照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說,“佛教徒本有四眾,有出家男女二眾,有在家男女二眾。出家二眾負住持佛法的責任,在家二眾負護持佛法的責任,合成為雙重的教團,所以佛教並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經典,特別是大乘經典如《維摩詰經》和《優婆塞戒經》,都是稱讚在家學佛的。”

需要特別強調一點的是,無論是從佛教的教義來說,還是從佛陀所製定的製度來說,出家都隻是少數人的事情。事實上,出家是有很多限製的,比如,要經過父母允許,不是逃避刑法,也不是逃避負債的等等。尤其是在佛教昌盛時期,出家人的資格要求更是非常嚴格的。例如,唐朝時著名的玄奘法師出家的時候,就需要經過舉薦和考試等很多手續才行。

另外,出家人的主要目的,並非“看破紅塵”的消極避世,而是要信奉佛陀的教誨,“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要像佛陀那樣博學多聞,要能夠指導人們去走正道,去過清淨安樂的幸福生活,要能夠幫助人們脫離苦海,求得解脫才行。

實際上,出家的本意其實是出離生死和煩惱的枷鎖,目的就是為了求解脫,為了得自在,為了過上清淨喜悅的生活。那麼,如何才能求得解脫?如何才能獲得自在呢?如何才能過上清淨喜悅的生活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廣行布施和勤修智慧。廣行布施就是多為人們做好事,多為社會做貢獻。勤修智慧就是勤奮修習所有的智慧,而所有的智慧當中,又以般若為最。

《般若波羅蜜》這本書正是專講般若學的。根據我的個人經驗,佛經裏的般若學應該是更適合現代社會的人們來修學的。至少在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般若學起到了巨大無比的影響。我希望能與大家一同分享多年來的心得。

當然,個人的能力始終有限。再加上佛法本身博大精深,我也不敢保證我自己受用的,就一定對其他人管用。就像我對一位朋友說過的,佛法就像藥一樣,最終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看的。一碗藥你看來看去,看上一年也看不好病的。而且,不同的病也是要不同的藥來治的。如果你把治療頭痛的藥用來治胃病,當然就不能如願以償。

佛經號稱有十二部,內容浩瀚紛紜,無所不容,就是佛陀針對不同的人們和不同的情況來說的。其中,甚至還有佛陀為牧牛人說的如何牧牛的內容。

更確切地說,一方麵,《般若波羅蜜》這本書是作者十多年來學佛參禪的體會。另一方麵,這本書也是一種嚐試,一種將文言文的佛經通俗易懂化的一種嚐試。

所以,這本書盡量做到不用佛教術語來闡述佛法中的關鍵:“般若波羅蜜”。因為這本書的起因,是作者多年來學佛參禪的一個總結報告。這本書首先是應家人和朋友們的要求所寫,而這些人大多很少時間精力去弄懂佛教術語。其次,這本書是為那些剛開始接觸佛教的人們所寫,希望他們能夠吸取我的教訓,以盡量避開那些誤區和少走不必要的彎路,早日覺悟原來宇宙的真相竟是如此地不可思議,早日體驗到生命裏的那種無上美妙。

總之,寫作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了解到佛法的真實麵目。第一,佛法不是迷信。第二,佛法是大智慧。第三,學習佛法可以終生受用無窮。第四,佛法可以讓人們心生歡喜,永離煩惱痛苦。就像《心經》裏所說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歸根結底,隻要能夠讓人們記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並試著努力去做,那麼,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真心地感謝您!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