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題釋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說實在的,這可真不是那麼容易回答的問題。
按照通常的解釋,“般若波羅蜜”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妙智能到彼岸”。這裏的“般若”是指無上的智慧。“波羅蜜”的本意是“事究竟”,也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不過,“般若波羅蜜”並非是這麼幾句話就能說清的。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般若”這兩個字不能按照現在的普通話語音來念。因為這是南北朝和唐朝時期的譯文,和我們今天的普通話語音,已經相差很多了。傳統上一般都讀作“波熱”或“缽諾”以為正確。另據懂得梵文的朋友介紹,更確切地應該讀作“巴尼亞”才接近原音。“波羅蜜”接近原音的讀法是“巴拉咪達”。這樣,“般若波羅蜜”的正確而完整的讀音,應該是“巴尼亞巴拉咪達”,也就是唐朝人所發音的“般若波羅蜜多”才對。也就是說,“般若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個意思,隻是翻譯的不同而已。
那麼,到底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呢?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裏,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什麼叫“般若”呢?“般若”就是智慧。如果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能夠做到念念不愚,而富於智慧,這就是般若相伴。如果一旦有所迷惑,那麼般若就會立刻消失無蹤了。如果一旦靈機一動而智慧生起,那就是般若現前的緣故了。
真正的般若,其實是無形無相的,是大徹大悟之後的親身實踐。僅憑言語文字是無法說清楚般若的含義的,不過它勉強可以稱作善用智慧的心。什麼叫“波羅蜜”呢?“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彼岸是相對此岸來說的。此岸是現實的話,彼岸就是理想。
按照佛教經典《大智度論》裏的說法:“般若波羅蜜”其實和諸佛是一回事。因為諸佛就是通過般若波羅蜜,來得到最終徹底的覺悟的。沒有般若波羅蜜,就沒有諸佛。所以,般若波羅蜜就是諸佛,諸佛就是般若波羅蜜。換句話說,般若波羅蜜,其實就是諸佛法身,就是諸法實相。
那麼,什麼是“諸法實相”呢?“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本來真相,就是宇宙間的終極真理,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所悟到的無上真理,就是“緣起性空”。什麼是“緣起性空”呢?“緣起性空”就是“諸法由因緣而起”,究其本來實質,其實“畢竟空”。
這樣,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什麼是“般若波羅蜜”?我們就可以說,“般若波羅蜜”就是佛法身所在,是佛法的核心、精髓和全部,是宇宙萬有的真諦,是生命的真相,是人生在世的意義,是為人處世的秘鑰,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等等等等,如果真要說起來,那可真是說一輩子也說不完道不盡的啊。
“摩訶般若波羅蜜”中的摩訶,就是大的意思。“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大般若波羅蜜”。簡稱“大般若”。
有道是,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僅僅是演說“般若”,就說教了二十二年。
有道是,當年鳩摩羅什大師把《大智度論》翻譯成漢文後,也足足有一百多萬字,有一百卷之多。《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注釋。而且,《大智度論》的漢文版本在最後的卷尾還特別注明說,這隻是翻譯了其中的精華部分。如果把全部內容都翻譯出來,會是現在的十倍之多。
有道是,唐朝玄奘法師西遊印度十七年,取經回來專門從事翻譯佛經。其中,光是關於“般若”的佛經,就翻譯了整整六百卷之多,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般若經》。
關於這部《大般若經》,上海真如寺方丈妙靈法師在他的《般若智慧論》中介紹道:
“佛說法四十九年,根據隋朝智者大師,將如來一代所說教法,分成五個時期: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華嚴涅槃時。
佛在第四時期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說了全部般若經。這二十二年中佛所說經很多,所說內容也很豐富,從內容和部類歸納有八部般若經的類別。後來唐朝的玄奘法師,把整個般若經重新翻譯到中國來,名《大般若經》,共有600卷。從600卷《大般若經》來說,共有四處十六會,而這部《金剛經》是在九會中說的。《大般若經》在佛教所有的經典中,篇幅非常大,約占全經藏的三分之一。”